熟悉音樂創作的人都知道,想要用民歌改編成音樂作品是非常難的一件事,而要用大家耳熟能詳的民歌改編成樂曲就更為難上加難了。那原因呢,就不言而喻了,但凡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民歌都是經典之作,想要通過器樂改編,并能夠超越它,沒點“真本事”還真干不成。但是,在笛子界,當時只有二十出頭的馬迪,他還真有“本事”,不僅把陜北民歌《趕牲靈》成功改編為笛子獨奏曲,還讓這首經典民歌“經過改編,吹得比唱得更精彩”(臺灣音樂人評論)。
竹笛演奏家馬迪
“趕 牲靈”也稱“趕腳”,即用牲畜(陜北多為騾驢)長途為他人運輸貨物,而趕這牲畜運送貨物的人即稱趕牲靈者。他們走山越嶺,風餐露宿,十分辛苦。由于趕一趟 牲靈常常需要數十天甚至半年、一年,所以這些趕牲靈者的家人非常惦念他們,凡遇到趕牲靈的隊伍走過,往往就有許多婦女、小孩探問自己親人的情況。山大溝深 的陜北,道路崎嶇重重阻隔。為了生存,為了貿易,趕牲靈的人們笑對人生,用生活創造了這首經典的民歌《趕牲靈》。
趕牲靈版畫
笛子獨奏曲《趕牲靈》分為引子、小快板、中板、再現四個部分。在原民歌基礎上融入了詼諧、幽默的音樂設計,使得整首樂曲更加生動,活靈活現。
輕盈歡快的引子響起,仿佛騾子隊由遠及近進入我們的視線,曲作者僅簡單運用了典型的中國式分解和旋的la/duo/re/sol幾個音,便勾勒出一幅“趕牲靈”實景圖。這可以說是該曲的第一個高明之處。
小 快板的旋律是原民歌曲調的“加花”變奏,由于速度的加快情緒也跟著積極向上,使我們不由得想到腳夫們苦中作樂,一邊趕路,一邊談笑風聲、歡歌笑語的場景。 而小滑音、花舌、各種吐音的組合運用以及描寫毛驢車下坡時大滑音與手指交擊音孔產生的特殊音效,無疑成為該樂曲的第二個亮點。
悠 揚的中板部分,是情歌的對唱“走頭頭的那個騾子呦,三盞盞的那個燈;帶上得那個鈴子哇哇得聲。白脖子的哈巴呦,朝南得咬;趕牲靈的那人兒呦,過來了。你不 是我的哥哥呦,走你的路,你若是我的哥哥呦,招一招手。”,而最出彩的部分,當屬用打音與指顫音巧妙組合并運用節奏律動模擬牲靈的蹄聲和脖鈴叮當的樂段, 曲作者采用了復調的寫作手法,在以弦樂群鋪陳的旋律線上加上了俏皮打音和吐音,使原本平淡的曲調立即鮮活了起來。
樂曲的再現部是第一段歡快、活潑小快板的發展變奏,就像是趕牲靈的隊伍唱著歌兒又向遠處繼續前行。尾聲以連續19小節的三吐音型模仿牲靈們的“噠噠”蹄聲,最后一個漸弱的長音把結尾交給了木魚和馬鈴,仿佛騾子隊漸行漸遠,消失在重山峻嶺之中……
笛 子獨奏曲《趕牲靈》是馬迪先生在1980年改編完成的,雖然只有短短五分多鐘,卻以優美抒情的旋律,恰如其分的技巧運用以及輕盈歡快的節奏處理,細致入微 地展示了趕牲靈的腳夫對黃土高原的深情和對戀人的思念,也因此征服了廣大聽眾的心。堪稱改編自民歌作品音樂的成功典范!
蔣寧,青年笛子演奏家,文學碩士,《中國竹笛》雜志執行主編,音樂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