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股票價格取決于長期回報,而不是短期的每股收益。
2、查理·芒格:“宏觀是我們必須要接受的,而微觀才是我們能有所作為的。”
邱國鷺“我偏好買高質量的龍頭公司,我稱之為“月亮”,在行業里沒有什么對手,有定價權,“皮糙肉厚”,抗風險能力比較好”。
人們很容易把短期趨勢長期化,又把長期問題短期化。
3、兩種企業可以賺大錢:①產品具有獨特性,事實上沒有競爭②產業出清,脫穎而出,在行業具有壟斷或者半壟斷。競爭是企業成長的良方,但是企業盈利的大敵。
4、邱總關于“皮糙肉厚”的講述。本質是企業的盈利能力強,護城河深。很多人有個誤解,護城河深企業就能賺大錢,不是這樣的。賺錢能力,競爭力,護城河深企業三個緯度。
一個是企業產品能賺多少錢,好賺嗎,一個是講企業在同行中怎么保持賺錢的能力,為了賺錢它需要做什么事情。一個是講企業賺錢的持續性,它為了賺錢采取的(競爭力)措施有沒有效果(競爭力范疇),能持續多長時間。
我來舉個例子,比如做早餐店就很賺錢,投20萬辛苦點一年就賺回來了,但是你想擴大規模就很難,開店數量越多,難度指數增加。
下面是邱總的原話:“肉厚”說明它是個好生意,掙錢不辛苦。好生意很簡單,ROE、凈利潤比較高,經濟好的時候公司很好,經濟壞的時候波動性相對較小,所以“肉厚”比較好理解。
更難理解的是“皮糙”,老子的一句話是“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如果都是黃金和珠寶在庭院中,肯定要高宅大院,“皮糙”的特點就是護城河必須很深、很寬,最好每年還能加深加寬。如何判斷公司有沒有先發優勢?要么有網絡效應,要么有規模效應,要么轉化成本很高,要么有獨到專利、獨占資源或獨有牌照,有這些條件才叫皮糙。皮糙肉厚的公司中國真的非常少。
5、馮柳在18年的一段話“市場上很多人追求深度研究,全市場都在研究一些特別大的公司,因為研究效益高,一個頂十個,這樣就導致一些小市值的公司被市場放棄,但未必是它不好,這時候我去看它,雖然是淺度研究,但依靠一些基本框架來提高準確度,然后靠數量來保證吞吐量。人家買一個公司我就買十個,然后十個票的研究量與人家一個票類似,用方法、框架和策略來彌補,保證機會驅動而不是研究偏好和自身需求驅動。”
可以看出來馮柳和邱國鷺的思維模式是很不一樣的,邱國鷺講自己鈍,看大趨勢,時間換空間,不變應萬變。馮柳講體系框架,概率賠率。諸位有沒有思考為什么邱國鷺把馮柳挖出來?
投資這個事情賺錢是手段,復利是關鍵,人不離場不死不停總會復利,怎么實現呢?
在我看來邱國鷺像內家高手,馮柳像外家拳。當然了,內家高手對招數的領悟也會化腐朽為神奇,外家拳也有自己獨特深厚的功法配合自己的銳度。
邱國鷺講鈍,馮柳講銳,貌似對立的思維方式卻能互相欣賞,本質上是因為他們是一樣的追求:風險與收益,只是兩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但是都看到了本質。
小時候語文課有一篇文章,說老師把一顆楊桃放在桌子上問同學們楊桃是什么形狀,不同的學生因為坐的位置不一樣,看到的答案都不一樣。
馮柳和邱國鷺看到的也不一樣,但是給出的答案都一樣:這是楊桃。
談質地也好,談市場也罷,歸根到底都是:風險和收益。
6、
邱國鷺關于馮柳的點評“我回應一下馮總的觀點,他提到一些中小股票研究的人比較少,可能創造長期收益的可能性更大。我們看美股的歷史回報,小股票長期跑贏大股票,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小股票被機構投資人研究的比例更小,更容易創造Alpha,但前提是小股票的估值低于大股票。中國小股票的估值一直很高,但過去兩三年一些中小股票的估值迅速回到合理。馮總剛才講的是隱形冠軍和細分市場龍頭的概念,哪怕你沒聽說過名字,它指的是可能在某個零部件是全世界第一,公司的護城河很好,但市場空間和天花板低一點,這是好思路。馮總經常會想一些跟別人不太一樣的事情。”
我講一下我的看法,龍頭會增強自己的盈利能力和護城河,強者恒強,另一方面世界萬物的新陳代謝并不存在所謂的“萬年青”,小股票哪怕以后不能成為參天大樹,從一顆種子變成普通樹木也會有巨大的收益。但是我們一定要注意一點,就是概率問題,一萬顆種子里面一定有十顆茁壯成長,但是我們不知道是哪一個。有的人研究能力強,有的人廣撒網用概率和體系投資,越來越趨近于風投,有的人運氣好都有可能成功。但是我們要想自己適合不適合做這個,我前面講邱國鷺和馮柳的體系本質是風險和收益,小盤股和藍籌股的本質是是什么?是風險。風險排在了收益的前面,控制了風險就能獲得穩定的收益。這個風險就是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再加上特定的技巧:框架和概率。
7、堅持價值創造的緯度看行業和公司
我把這個叫做價值博弈,而不是市場博弈,價值的變化,股價的變化,投資人收益的變化,在三種變化中有空間,這就是馮柳的收益區間。邱國鷺的方法看著笨笨的,但是95%的人是做不到大定力的。這三種變化也適用于我們普通的散戶。
8、關于2019年投資機會,我長期一直關注三個領域:金融地產、品牌消費和先進制造,現在比較有機會的還是金融業。
個人認為金融地產賺錢的可能性很大,但是風險也很大。我傾向于品牌消費和先進制造。金融地產我會做搭配,但是也不一定,因為需要集中。
9、我比較不在乎增長速度,更在乎行業格局。像空調行業,2005年之前都是30%、40%年增速,2005年之后只有10%的增速,但行業龍頭企業的日子卻變得更好過,原來增速很快的時候,大家反而拼得你死我活。如果說增速快,過去兩年增速最快的是共享單車,從零到幾千萬輛,最后結果怎樣?有門檻的低增長遠好過沒門檻的高增長,增長快有什么用,大家都掙不到錢。百舸爭流、萬馬奔騰,沒有意義,不要去數星星,而要數月亮,在增速降下來的行業格局穩定之后,既有龍頭的先發優勢是很明顯的,而且日子好過。你不要看有些行業淘汰掉40%、50%玩家,只減少了10%、20%產能,這10%、20%原來就是擾亂市場秩序、破壞定價權的。現在一些行業的邊際定價權開始出來。
只有投入資本回報率高于資本成本的增長才是價值創造,否則就是價值加速毀滅器。
如圖
10、其實道理就是那些道理,反復講也講不出花,但是還得講,對于個體,這是一個自我認知和進步的過程。我的感覺邱總偏向于投資,馮總側重于交易,公司的變化,股價的變化,投資人的收益變化,這三者緊密相關,但是多少有些不一樣,就是在節奏的轉換中會留下空間,我就是我們的投資機會。
我個人講,我的理念和邱總一致,操作卻和馮總很像,投資就是一個一個決策,要決策就不能不考慮風險和收益,風險就是確定性和不確定性,這種風險又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概率,一個是非對稱。解決了這個基本層面操作,再考慮體系的設計。最后我們最重要的是要把整個投資過程連起來,形成復利,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項鏈一樣,從量變到質變。
11、我們談風險和收益。風險要講概率,概率要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我們說不確定性和確定性,有業績方面的,也有股價漲跌的,必須認識到業績和股價的割接和統一。這種割接是因為影響業績是股價漲跌的因素之一。同時我們還要看到統一性在哪里。波動中可以產生收益,也可以產生損失。坦白講,獨立思考和實事求是很難得的,即是思維方式,也是行為習慣,還是文化傳統,投資人應該時時警醒自己。
12、任何一個對未來過于美好的想象都很可能不會實現,對未來的過分的恐慌也很有可能不實現。對未來誰都可以憑空議論,因為誰也不知道未來是什么樣。把握現在是容易的,把握未來是難的。為什么說我要現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定價權、現金流、品牌?因為這些東西不會變,這些東西我們本來就沒有付溢價,所以從樂觀變悲觀我們也不怕。變化中找不變,以不變應萬變,更遲鈍一點,更不敏感一點。
大富翁:未來一定是未知的,投資人上帝,不會掌握全部信息,始終面臨如何在不充分的信心,不確定條件下如何做出決策,這個決策不一定是最好,也不一定是最優,也不一定是最合適(最好代表交易的最高收益,最優代表體系的最高收益,最合適代表投資人的個人能力最高收益),但是一定在連續的交易中確保投資人能生存下來,能收益,能富裕。概率學和決策學,我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把握能把握的最大確定性,同時足夠保守,我們就能大概率生存,哪怕我們取得了絕對虧損也不要緊,經濟活動一定是講經濟效率的,只要我們戰勝大環境,長期以往就可以積累巨大的財富。
13、鄧曉峰:如果某一大類資產會提前于整體權益類出現正回報,它可能一般要符合幾個指標:一是這一類資產本身的Alpha屬性很強,既是高質量,又處于增長階段。二是這一類資產負面的預期反映得足夠充分。在美國上市的互聯網公司是很好的代表,很多互聯網公司估值上已經變成價值股,十多倍市盈率的互聯網公司非常之多。許多具備巨大競爭優勢、明顯處于增長階段的互聯網龍頭公司的核心盈利也就是20倍左右。美國上市的互聯網公司先因為貿易摩擦和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而發生大幅調整,在年底又因為美國股市的調整,又挨一刀,雙重沖擊之后反映得足夠充分。我自己嘗試著從去年四季度開始在這個方向上有更多關注。從估值水平來看,互聯網也變成傳統行業,但互聯網本質上還是增長性行業,流量紅利階段已經過去,但是其應用、對經濟各環節的滲透還在繼續。
其實就是要質量好、增長、便宜。我覺得很樸素的想法,很贊成一點就死互聯網公司的量能增長可能明顯下降,但是質的滲透才剛開始,當然這滲透難度更大,不確定性更多,互聯網不再是一個概念,而是一種思維和手段,其本質是信息化和智能化,以最低的成本組織傳統的經濟活動,以信息和智能為方向在傳統互聯網的基礎上發展新的經濟模式是未來新經濟的一個方向,值得關注。(個人的看法)
14、馮柳:我喜歡看跌了幾年的股票,看的面會很廣,行業涉及非常多,淺度覆蓋,找一見鐘情的東西,想太多走到一起,一般都是坑,因為會夾雜太多別的東西,不夠純粹。
大富翁:如果你要買一個股票需要問別人的意見,那就不要買;如果持有一只股票讓你膽戰心驚,那就不要持有。投資不是從石頭里面翻金子,而是大金塊在馬路中間,或者墻角,看見了走過去,彎腰撿起來。很多人說怎么可能有大金塊別人看不見,股市就是這樣,經常扔出來幾塊大狗頭金,如果沒有機會就等待,大忍耐大收獲。
15、王世宏:中國跟美國很大的不同是中國的產業迭代速度很快,大的不努力,小的就會出來,迅速改變格局。比如互聯網領域,美國的社交網絡公司可以躺在那兒睡覺,但中國的社交網絡公司只要創新慢就被競爭對手攻擊,中國的變化更快,機會也更多,所以小公司有比較多的機會挑戰大公司,回報率也會更高。越是變化快的經濟體小公司的回報也就越有可能超過大公司。
大富翁:我是這么理解的,中國人口多,市場大,消費者群體因為學歷、風俗、文化、地域等等形成了不同的細分市場,很容易滋生“夾縫”行業和公司。我舉個例子,一個軟件需要200萬用戶可以保持生存,在中國很容易就可以實現,因為差異化的消費者群體借助互聯網和人口流就能實現,很多在其他國家不能存活的行業或者小行業在中國就可以存活甚至變大變強。
16、王世宏:在我的投資世界里,覺得這樣的公司能夠不斷創造價值。只要一個公司能持續創造價值,能產品迭代就能持續保持快速增長,就能取得非常好的收益。所以從我的角度出發,還是去找從現在看未來幾年能夠持續高增長創造收益的公司,這些公司確定性能給我們帶來好的回報。
剛才邱總說以不變應萬變,我覺得投資就是以不變應萬變的過程,投資過程中唯一不變的就是一切都在發生變化。所以我一是去找不斷改變我們的生活、改變我們世界的公司,這樣的公司能給我們更高回報;二是尋求護城河不斷加深的公司;三是找到創始人不斷努力、構造自下而上的組織來不斷驅動創新、增加護城河的公司。在這個過程中看準產業大的變化趨勢和方向是什么,看準什么生意在驅動這種變化,找到大的方向,就會有好的回報。
我總覺得做投資跟做產業是一樣的,首先都是看對,然后產業是找合適的人來做,做投資是看清楚哪個組織能夠做成。對投資人來說,在那個時候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好生意,但我們不是找個人來做,而是看這個市場上誰做得更好,把錢投給他,他們把這個生意做得非常好,我們持續持有這樣的公司,就能獲得較好的回報。
大富翁:太累了,邱國鷺是價值博弈,馮柳是市場博弈,王總是智商博弈,非常考驗投資人對變化的認知和把握,我自知不低,迅速避讓。
17、卓利偉:看起來世宏總主要在最重要的變化中去尋找投資機會,而邱總更關注那些相當長時間不變的價值,世宏總更多考慮未來能夠創造巨大的價值,邱總更多關注當前的估值已經很便宜(價格低于實際價值)、未來還有免費的期權價值,兩位的思路邏輯還是有很多共通之處,只是在“變與不變”之前賦予了不同的權重。鄧總分享的主題是“變局和應對”,看宏觀、看世界格局環境很復雜的情況下,我們做投資要堅守哪些不變的東西。我想無非是長期以來強調的那些東西:一是價值,無論是現在的價值,還是未來創造價值的能力;二是質量,公司和生意的質量,現金流的質量;三是競爭格局和未來長期空間,滲透率、市占率的提高,四是有吸引力的估值。
大富翁:競爭力、價值創造、護城河、價格、安全墊。完了,說不過你們這些專業的,認輸。
總結:多看書,少看這些文章,容易把人繞暈,如果想看,看精品,一定要有選擇,帶著思考。實事求是,獨立思考是非常艱難的,客觀看待世界,看待自己,自己怎么評價自己的對錯得失,怎么去做決策,怎么反思,怎么改進,是一個投資人不斷前行的根本力量。
彩蛋:費雪的投資精要(個人總結) 1、做投資建立終勝思想,從長周期看問題。2、足夠的耐心才能獲得巨大的回報。3、理想的股票:低成本,產品獨特,市場巨大,管理優秀。4、不懂不做。5、逆向不是目的,低估優質才是根本。6、短期投資不能大贏,長期投資者也不是價值投資者的標簽,優質低估的長跑者才是投資者的最愛。通過長期持有來實現巨額收益。7、投資這門生意,人遲早會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