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許多人感到焦慮。戴爾卡耐基曾經說過,應對焦慮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是“活在當下”。
而一個人如何活在當下?我在日本作家《斷舍離》中找到了答案。其實一個人如果真的想活在當下,就需要把家里不需要甚至不喜歡的東西清理干凈,給自己更多自由的空間來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我們的內心也是如此。你在過去的記憶中度過的時間越長,你你現在真正的幸福就越遠。
有人說:“舍不得扔掉任何東西都是病”。害怕失去會加劇內心的恐懼。扔掉無用的東西,看似是扔掉,其實是贏得空間,放松心情。
放棄意味著你可以放下過去,回到零。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空杯心態”。想要接受更多的東西,首先要把自己當成“一個空杯子”。抱著清空過去的態度,可以融入新的環境,接受新的東西。
心理學家認為,當你拋棄了心中的這三樣東西,你就能獲得更多的內心自由和力量。
摒棄自卑
關于自卑,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自卑是個體對自己的消極態度,對自己的價值不高,對環境缺乏安全感。
自卑對個人發展既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一方面,自卑給人成功的動力,人因為自卑而爭取補償和超越。但是,如果自卑心理太重,就會阻礙人的個性發展,造成自卑心理,使人脫離現實生活,適應困難。
要改變自卑的問題,首先需要一點“暴露訓練”。在心理治療中,暴露療法是把我們自己置于一個我們曾經害怕過的情境中,在接觸到我們曾經害怕過的東西后,我們發現我們害怕的很多東西都是幻覺。
例如,如果你是一個害羞的人,強迫自己在擁擠的地方說話。經過這段經歷,你會發現別人的反應并沒有那么糟糕。之后和大家聊天是一件很輕松的事情。
同時,在你這樣做之前,你要給自己積極的暗示,比如在心里和嘴上說“我可以,我一定要做”。
長此以往,你會放棄自卑,重獲心靈的自由。
放棄自我批評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長期的自我批評會陷入嚴重的抑郁。
心理學家發現了兩種不同的完美主義:
自我批評完美主義和自我批評完美主義個人標準完美主義
根據臨床心理學的研究,自我批判的完美主義學生,這種思維模式會讓他們特別容易陷入抑郁模型的漩渦。
心理學家:當你開始放棄這三樣東西的時候,你的內心會更強大
研究發現,個人標準的完美主義者會竭盡全力,而自我批判的完美主義者會設定更多不切實際的目標,腦海中會不斷浮現各種想法,伴隨著自我懷疑和恐懼,無法做出決定,從而導致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
因此,為了避免抑郁,我們應該學會放棄自我批評,接受自己,從而重獲精神自由。
拋棄胡思的異想天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前段時間的數據,全球抑郁癥患者人數已達3.5億。
在過去的十年里,增長率達到了18%,中國的抑郁癥患者人數已經超過了9000萬。
抑郁癥嚴重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抑郁癥也會成為我們的束縛,讓我們什么都做不了。
抑郁癥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反芻思維”,這是胡思通俗話中的隨機思維。
反芻動物最初是指牛把飼料吐在肚子里,然后再吃,以幫助它們更好地消化。心理學家用“反芻思維”來指沉迷于消極思想,反復思考一件事,陷入消極情緒的現象。
(優質心理學和心理成長社區,每天在這里分享優質的心理學和心理健康知識。讓我們一起成長,一起討論!(
科學家在實驗室里對反芻思維做了一系列的研究,結果都表明,當人處于反芻思維狀態時,情緒變得更加壓抑,完成認知任務的能力變差,面對問題時提出的解決方案數量變少。更糟糕的是,即使他們想出了解決方案,他們也往往不采取行動,而是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
放棄沉思,也就是放棄胡思的隨意想法,你會獲得更多的心靈自由。
拋棄這三種模式,有助于我們獲得內心的自信和力量,回歸生活,相信自己會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