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史上最強耶路撒冷王國史。已經中斷這個系列有一段時間了,既然開始了,還是要堅持下去的。
前面兩期內容和三篇番外篇推送后,總體閱讀量不算太高。平均也就8000~9000人閱讀。但坐觀君(微信號:china_2049)覺得這個人數還是不少的,畢竟這個話題比較小眾。當然我自己很感興趣。能有幾千個和我一樣感興趣的朋友,還是蠻高興的。
今天的故事主要是伊斯蘭世界和拜占庭帝國。閑言少敘。往下看。
核心素材源于網絡,原作者不明
坐觀君進行編輯綜合,轉載請注明出處
1.4 同時期的伊斯蘭世界
這里需要簡要說明一下當時伊斯蘭世界的形勢。曾經強極一時的阿拉伯帝國,到十字軍東征之時早已經分成了三個部分,分別是: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實際由塞爾柱人主導,所以又有塞爾柱王國之稱,在中國史書中被稱為“黑衣大食”)、埃及的法蒂瑪王朝(即中國所稱的“綠衣大食”)和科爾多瓦的西倭馬亞王朝(即“白衣大食”,指建都在大馬士革后被阿拔斯王朝取代的倭馬亞王朝,以及存續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倭馬亞王朝。)。
阿拉伯帝國的正統傳續——阿拔斯王朝已經衰弱至奄奄一息,原本政教合一的統治者——哈里發徒具虛名,長期受制于塞爾柱突厥的蘇丹。當塞爾柱突厥解體以后,各地諸侯形同獨立,大大小小的蘇丹(國王)和埃米爾(總督)各行其是,彼此混戰。哈里發的政治地位甚至還不如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周天子。因為周天子還可以在洛邑關起門來當老大,而哈里發連首都巴格達都被牢牢控制在塞爾柱蘇丹的手中。
說到宗教地位,同樣是最高的精神領袖,哈里發的處境比起羅馬的天主教教皇來,也是霄壤之別。更何況,相隔不遠的埃及開羅,還有一個哈里發,開羅哈里發是伊斯蘭教什葉派一個分支——伊斯馬儀派在十世紀初扶植起來的,與巴格達正統遜尼派的哈里發對立。伊斯馬儀派的政權就是法蒂瑪王朝。
可想而知,當狂熱的十字軍跨過地中海攻入東岸的巴勒斯坦地區時,面臨的就是這樣一個四分五裂、內訌不斷的伊斯蘭世界。所以,當十字軍占領圣城耶路撒冷時,伊斯蘭世界陣腳大亂,竟然組織不起有效的反抗,而任憑城中的穆斯林遭受血腥的屠殺與搶掠。所以,十字軍東征早期,伊斯蘭世界首先需要解決的最大問題,就是其內部的盡快的穩定與統一。
時勢造英雄,為時已未遠,一個統一伊斯蘭世界的偉大英雄即將橫空出世。
當四個十字軍國家(也稱“拉丁四國”)在塞爾柱人、阿拉伯人、亞美尼亞人原先的地盤上建立起來以后,被奪走土地的伊斯蘭教徒當然不會甘心,于是東地中海沿岸的戰爭連綿不絕。伊斯蘭世界的英雄試圖趕走法蘭克人。摩蘇爾(伊斯蘭城邦之一,在今伊拉克境內)的埃米爾毛迪德、迪亞巴克爾(城邦名)的兩任埃米爾加齊和巴拉克,都曾致力于對十字軍諸國的戰斗,巴拉克甚至還俘虜了埃德薩伯爵若斯蘭和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二世。但是,這三位伊斯蘭好漢中有兩位都死在自己人的刺殺上,導致功敗垂成,有些城邦的埃米爾甚至和法蘭克人合作,攻擊自己的穆斯林兄弟。
在敘利亞伊斯蘭諸侯們的眼中,法蘭克人并不是他們的死敵,認為他們會像歷史上的征服者一樣,或消失或和自己同化。而且在雙方休戰的時候,也都互相聯系,彼此間保持尊重。因此埃米爾們認為一定有辦法和法蘭克人妥協。他們真正怕的倒是自己的伊斯蘭兄弟中間會崛起一個強國,導致自己的城邦被吞并,從而失去現有的權勢和地位。
攘外必先安內。有眼光的伊斯蘭人逐漸認識到這一點。繼毛迪德埃米爾之后,摩蘇爾又崛起了一位英雄,他便是伊馬杜丁·贊吉。贊吉看出要想打倒十字軍諸國,必須先要把分裂的伊斯蘭各城邦統一起來。從此他致力于這一事業。不久,贊吉迫降了敘利亞的一個大城邦阿勒頗,勢力大增。1144年,贊吉攻滅了拉丁四國中最北方的埃德薩伯國,算是伊斯蘭世界對十字軍早期戰爭中的最大成就。這也直接導致了西方世界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的開始。
贊吉和他的同盟者擋住了以德皇康拉德三世和法王路易七世為首的第二次十字軍東征,威望日增,很多伊斯蘭城邦紛紛向他靠攏。可惜,贊吉在1146年遇刺身亡,沒有實現統一敘利亞的宏愿。贊吉的兒子努爾丁繼承了父親的事業,努爾丁英明才智不下乃父,他治國強軍,威德并重,寬嚴相濟,連基督徒都心悅誠服地歸附于他。努爾丁不負父望,終于在1154年攻下了敘利亞第一大城大馬士革,不久他把首都從摩蘇爾遷到這里。此后,又經過一些戰斗,努爾丁基本統一了敘利亞全境,東地中海沿岸最強大的伊斯蘭國家——贊吉王國建立起來。敘利亞的統一使十字軍諸國感到了強烈的不安。以前,伊斯蘭人內部紛爭,法蘭克人可以乘機從中漁利,如果伊斯蘭勢力統一到一面旗幟下,對于無論是地域還是人口都處于絕對少數的拉丁四國無疑是巨大的威脅。
所以,當時間到了1164年,埃及的法蒂瑪王朝發生了變亂,首相沙瓦爾借著老王新喪的機會,奪取了大權,與王室貴族發生了激烈的爭訌。十字軍國家和贊吉王國立刻都打起了算盤。對于法蘭克人來說,如果奪取了埃及,實力將大大增強,不必再擔心贊吉王國的威脅。對于贊吉王國來說,把埃及控制在手中,將可以從兩個方向夾擊十字軍諸國,戰略態勢大大有利,用贊吉蘇丹努爾丁的話來說,“一旦將法蘭克人置于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這兩扇大磨盤之間,便可將之磨成齏粉”。因此,兩方面都視埃及為一塊肥肉,欲得之而后快。1168年,耶路撒冷國王阿莫利一世與拜占廷帝國約定,雙方合作征服埃及,平分戰利品和領土。法蘭克人的陸上軍團和拜占廷的強大海軍,霎時一齊壓向埃及。基督教聯軍在內應的配合下,一路攻下佩呂斯,包圍了開羅;另一路企圖從亞歷山大港登陸,形成夾擊之勢。
在這場戰役中,伊斯蘭世界命定的王者,不世出的偉大戰神薩拉丁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作為此役中亞歷山大城的守將,當時薩拉丁手中只有一千人馬,糧食儲備也不足,但他居然牢牢地守了75天,打退了敵人一次次的進攻。史料上沒有詳細敘說薩拉丁是如何在強敵壓境下堅守亞歷山大的,但是在外無救兵的情況下以少量士兵守住了亞歷山大達兩個半月之久,足以說明他的大將之才。當時,埃及的民眾已經厭煩了法蒂瑪王朝內部的爭權奪利和烏煙瘴氣,換個主子對他們來說也無不可。在強橫的法蘭克人和同教兄弟敘利亞人中選擇,埃及人寧可選擇自己的穆斯林兄弟。十字軍國家與拜占廷帝國的聯軍得不到當地人的支持,又遇到對方強硬的抵抗,再加上自己內部也不和,終于解圍撤退。
基督教聯軍撤退后,薩拉丁的叔父,贊吉的大將希爾庫成為埃及首相。贊吉王國完成了兩路包夾十字軍國家的戰略態勢。但是僅過了幾個月,希爾庫就因病去世,32歲的薩拉丁接任叔叔的職務,開始用大局者的眼光審視中近東的亂世風云,伊斯蘭歷史上的輝煌一頁——薩拉丁時代從此揭開序幕。“偉大的征服者”薩拉丁與耶路撒冷拉丁王國間的和戰殺伐,將是接下來這段歷史中不得不說到的主題之一。
坐觀君(微信號:china_2049)這里想多說幾句薩拉丁。
薩拉丁(1138—1193)全名為:薩拉丁·尤素福·本·阿尤布·本·沙迪·本·馬爾旺·艾勒-阿尤比,好長的名字!意思是“真理之正義”。父親是庫爾德人。(關于庫爾德人的前世今生,坐觀君專門做過一期文章《一文讀懂庫爾德人》,點擊標題可跳轉閱讀)
他的父親艾尤卜早年從第比利斯(今格魯吉亞)舉家遷到今伊拉克北部的提克里特,受塞爾柱蘇丹馬立克沙之封,成為當地的統治者。1138年,艾尤卜被解職,被迫投奔摩蘇爾的贊吉王朝。這一年,他的兒子尤素福在提克里特誕生。他為兒子取了“薩拉丁”的名字。
8歲的時候,薩拉丁跟著父親來到了大馬士革,在那里度過了青少年時代。動蕩的生活促使薩拉丁變得少年老成。前面說過,經歷過戰爭洗禮的薩拉丁在1169年接替因病而亡的叔父繼任首相。
薩拉丁在位24年,其中有16年是在戎馬疆場上度過的。薩拉丁為人慷慨,從不吝惜錢財。他去世的時候,只留下1枚金幣和47枚銀幣。他的敵人卻發現,他的慷慨也是一種武器。提爾的威廉說:“薩拉丁睿智、勇敢、慷慨無比。正因為如此,我們有遠見的貴族都畏懼他。因為要贏得下屬的心,沒有什么比慷慨的賞賜更有效的手段了。” 薩拉丁非常懂得財富的價值,他用埃及的財富征服了大馬士革,用大馬士革的財富征服了阿勒頗,用阿勒頗的財富征服了耶路撒冷。
薩拉丁對歷史進程的影響主要是奪取了耶路撒冷,使穆斯林和基督教徒在這里的爭奪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此外,他在埃及建立了阿尤布王朝,并使埃及重新回到伊斯蘭教遜尼派的大家庭之中,奪取了敘利亞等地,使埃及和西亞廣大地區重回到同一政權的統治之下。
薩拉丁不僅是伊斯蘭世界的英雄,在西方人眼中也被視為騎士精神的楷模。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騎士,普魯士國王為大馬士革的薩拉丁墓贈送了一座大理石棺。
后面還會講到薩拉丁,坐觀君(微信號:china_2049)也可能會專門分享他和獅心王理查的恩怨情仇。今天不多說了。接下來我們繼續往下讀背景介紹。
1.5 拜占庭帝國
這里要講到的,是不得不提到的最后一個背景——拜占庭帝國方面。這個帝國與十字軍運動聯系緊密。十字軍東征運動的最開始便是來自拜占庭皇帝向羅馬教皇的一封求助信。象很多歷史先例及后例一樣,這封信件被認為是一種引狼入室的信號。但不論如何,雖然有著許多前塵舊往、仇恨瓜葛,同作為基督的子孫,至少在一開始,拜占庭人與法蘭克人的利益是趨于一致的,這也促使他們之間有過密切的合作關系。
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或稱東羅馬帝國(Eastern Roman Empire)是在西羅馬帝國崩潰后依然存在的羅馬帝國東半部。拜占庭帝國通常被認為開始自公元395年直至1453年。在其上千年的存在期內它一般被人簡單地稱為“羅馬帝國”。
盡管拜占庭的文化和語言大多數是希臘的,但拜占庭人將自己視為羅馬人,對東羅馬的羅馬人來說,這并不自相矛盾。他們的語言是希臘語,他們的文化在許多世紀中是希臘文化,但到7世紀為止他們的官方語言是拉丁語。他們周圍的國家(東方的波斯帝國和阿拉伯帝國,西方的歐洲國家,北方的俄羅斯)都將他們稱為羅馬人。假如有人將他們稱為“希臘人”,那么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侮辱,因為“希臘人”表示“原始人”。一直到17世紀這個帝國不被稱為拜占庭帝國。從17世紀開始,西方的歷史學家為了區分(實際上相當不同的)古代的羅馬帝國與中世紀的羅馬帝國引入了拜占庭帝國這個稱法。這個稱呼來源于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前身:古希臘的殖民地拜占庭城。
3世紀后期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引入了四頭制的制度來更有效地管理龐大的羅馬帝國。他將整個帝國分為兩部分,在意大利和希臘各設立一個皇帝,輔佐他們的各設一個副皇帝。這個分裂一直維持到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于324年重新將自己立為整個帝國的唯一皇帝。君士坦丁決定建立一個新的首都,他選擇了拜占庭(今天的伊斯坦布爾)。330年這個首都建成了,君士坦丁稱之為新羅馬(NovaRoma)。但一般人稱之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意為君士坦丁之城)。這個新的首都成為他的管理機構的中心。君士坦丁也是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雖然在君士坦丁的統治時期這個帝國還不是拜占庭帝國,但基督教是拜占庭帝國的一個特性,是它與相信多神教的羅馬帝國的分界線。
(君士坦丁堡的電腦復原圖)
另一個分界線是378年的哈德良堡戰役。這場敗仗,以及皇帝瓦倫斯之死可以被看成是古代帝國和中世紀帝國分家的時間。瓦倫斯的繼承人狄奧多西烏斯一世(有時也被稱為大帝)將整個帝國再次分開。395年他將這兩部分分別交給他的兩個兒子阿爾卡狄烏斯和霍諾里烏斯。阿爾卡狄烏斯成為東部的統治者,霍諾里烏斯成為西部的統治者,他的首都是米蘭。從這個時候開始東部的這個帝國一般被稱為東羅馬帝國,或拜占庭帝國。
東羅馬帝國的主宰文化是希臘文化。希臘語不但是日常用語,而且是教會、文學和商業的共同語言。對于當時的羅馬人來說,今天對“西部的拉丁帝國”和“東部的希臘帝國”的區分,以及今天所強調的東部的帝國并不是“真正”的羅馬帝國,并不重要。羅馬帝國是一個多語言的帝國,東羅馬并不例外。在這個國家里有希臘人、弗拉赫人、亞美尼亞人、猶太人、埃及人、敘利亞人、依利里亞人和斯拉夫人,他們都有自己的語言。但希臘文化從帝國的都市如君士坦丁堡、安條克、以弗所、塞薩洛尼基和亞歷山大傳向全國。雖然當時還不很明顯,但東羅馬帝國在其學者如約翰·桂索斯通的印象下發展了他們自己風格的基督教。
東羅馬帝國基本上避免了西羅馬帝國3世紀和4世紀所遭遇的困難。這里有許多原因。
首先這里的城市文化已經相當成熟了,其次民族大遷徙時的入侵主要吸引是羅馬的財富。5世紀中西羅馬帝國多次被征服,東羅馬帝國頂多交納貢獻就可以免除遭難了。狄奧多西斯二世加強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墻,使得這座城市成為被“野蠻人”攻不破的城市。476年當西羅馬帝國滅亡時東羅馬帝國的利奧一世與哥特人談判,他結束了哥特人對東部帝國的威脅,但他也不再打算重新征服西部帝國了。
君士坦丁堡鳥瞰圖
6世紀時東羅馬的主要敵人是它的傳統的老敵人:波斯人、斯拉夫人和保加爾人。神學的爭論,比如對基督一性說的爭論也是帝國的重要話題。但東部帝國并沒有忘記它在西部的根。在查士丁尼一世和他的杰出的將軍貝利薩留的領導下東帝國甚至奪回了它部分在西部喪失的省份:意大利的大部地區、北非和西班牙。查士丁尼重編了古羅馬的法規,制定了《民法大全》。值得注意的是這部法典是用拉丁語寫的,而當時拉丁語已被認為是一種古老的語言了,甚至許多寫這部法典的人都不太會說這種語言。530年代,在查士丁尼的統治下,圣索非亞大教堂(其原名HagiaSophia是神圣的真理的意思)開始動工。這座教堂將成為拜占庭宗教生活和東正教的中心。
查士丁尼給他的繼承人留下了一個空空的國庫,而他的繼承人也無法對付在所有的邊境上突然出現的新敵人:倫巴底人占領了意大利北部,斯拉夫人占領了巴爾干半島的大部分地區,波斯人入侵和占領了東部的省份。赫拉克留后來重新奪回了這些東部省份,但當時剛剛在伊斯蘭教下統一起來的阿拉伯人的突然出現是赫拉克留無法意料到的。阿拉伯人占領了幾乎所有的南部省份。7世紀中敘利亞、埃及徹底淪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
拜占庭帝國雖然失去了許多土地,但這也給它帶來了一些好處:它不再那么混雜了。赫拉克留將全國希臘化了,希臘語被定為官方語言。他不用古羅馬的皇帝頭銜Augustus,而使用Basileus(國王)。在宗教上拜占庭帝國與西歐的區別已經不可忽視了。不過拜占庭帝國國內也有不小的區別,在其南方的省份里一般更多地使用一性派的基督教,而不是東正教。這些省份失落后,在剩余的省份中東正教更加強大了。赫拉克留將全國分為幾個軍區來對付外來的侵擾。除首都外其他地方的城市化不斷縮小。君士坦丁堡卻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了。阿拉伯人試圖占領君士坦丁堡的計劃失敗了。拜占庭當時的海軍勢力非常強大,而且他們擁有一種神秘的火器:希臘火。阿拉伯人初始的進攻被擊退后,東帝國開始得到恢復。
8世紀最大的問題是對圣像破壞運動的爭論。利奧三世下令禁止圣像,這個命令受到很大的反對,整個國家到處都發生暴亂。在艾琳女皇的領導下在787年的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上決定圣像可以被尊養但不可以被崇拜。艾琳還有與法蘭克國王查理大帝結婚來實現統一東西帝國的計劃,但這些計劃未能成功。9世紀初圣像破壞運動重現,843年再次被制止。這些爭論使得當時與其已經開始離心離德的天主教和神圣羅馬帝國(對拜占庭帝國來說這個名字相當荒謬)未能重新統一起來。
在馬其頓王朝皇帝的統治下,拜占庭帝國在9、10和11世紀初達到了它的頂峰。在這段被稱為“黃金時期”的幾個世紀里,拜占庭帝國抵抗了羅馬教廷撤消佛迪奧斯為教主的要求,獲得亞得里亞海的制海權,占領了意大利的一部分和保加利亞的大部分。1014年巴西爾二世(保加利亞屠夫)打敗了保加利亞人,并于1018年徹底滅亡了第一保加利亞王國。同時拜占庭帝國還獲得了一個新的同盟者(不過有時也是敵人):在基輔的俄羅斯國為拜占庭提供了一支重要的雇傭軍。
但如其前身的羅馬帝國,拜占庭很快又陷入困境。主要原因是當時許多占有土地的貴族打亂了軍區的制度。假如拜占庭帝國只需要對付它的舊敵神圣羅馬帝國和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的話它可能還可以支持下去,但新的敵人根本不怕它的名譽:諾曼人征服了意大利,而突厥進入了小亞細亞。突厥當時最大的敵人是埃及,而小亞細亞則是拜占庭帝國士兵的主要來源地。1071年在曼齊刻爾特會戰中羅梅納斯四世被突厥蘇丹阿爾普·阿爾斯蘭戰敗,拜占庭帝國從此失去了小亞細亞省。1054年東正教與天主教徹底決裂,雙方互相革除對方的教籍。
拜占庭帝國的最后幾個世紀以篡權者亞歷克修斯一世開始,他引入封建封侯的制度,重新建立起一支軍隊,對突厥進行了有力的抵抗。他向西方求救抵抗突厥,這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起源。十字軍收復了尼西亞,但很快救兵成了仇兵。雖然亞歷克修斯的孫子曼紐爾一世是十字軍的朋友,但雙方都不能忘記他們互相革除了對方的教籍,拜占庭對源源不斷經過其領土的羅馬天主教十字軍的意圖很持懷疑。11世紀和12世紀來自神圣羅馬帝國的德意志人和來自西西里島和意大利的諾曼人不斷攻擊帝國。亞歷克修斯給予貿易專權的意大利城市國家尤其成為反西情緒的對象。他們成為“法蘭克人”和“拉丁人”的代表。尤其威尼斯人特別受反感,盡管威尼斯的船只是帝國艦隊的骨干。與此同時,突厥依然是一個威脅,1176年他們擊敗了曼紐爾。
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中,腓特烈一世企圖征服拜占庭帝國,但給帝國帶來最大摧殘的卻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這次東征的目的是占領埃及,但威尼斯人獲得了領導權。在他們的慫恿下十字軍1204年攻克君士坦丁堡,他們建立了一個短期的封建王國(拉丁帝國),而拜占庭的力量卻徹底被削弱了。
拜占庭帝國四分五裂了:尼西亞帝國、伊庇魯斯和特拉比松同立。前者由帕里奧洛加斯王朝統治。1261年他們收復君士坦丁堡,戰敗了伊庇魯斯,恢復了帝國。但他們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歐洲,而把他們在亞洲的敵人忘了。這時他們幸存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當時穆斯林內部分裂。當鄂圖曼帝國建立后,除一些港口城市外,拜占庭帝國幾乎所有的其他地方都被鄂圖曼帝國占領了。
拜占庭向西方求救,西方提出的條件是兩個教會必須統一。拜占庭雖然頒布法律統一教會,但拜占庭的居民并不接受羅馬天主教。一些西方的雇傭軍來到拜占庭,但西方大多數人寧可拜占庭死亡。他們看著鄂圖曼帝國將剩余的地域蠶食。
一開始鄂圖曼帝國認為攻擊君士坦丁堡代價太大,不值得,君士坦丁堡的城墻非常堅固,除十字軍外上千年中沒有人能夠克服它。但隨著炮的出現,這堵墻不能再保護這座城市了。1453年5月29日,經過兩年的包圍,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1461年特拉比松也被穆罕默德二世占領了。穆哈默德二世將自己看做是東羅馬帝國的合格的繼承人。到12世紀末,小亞西亞和巴爾干半島的大部分都已經緊緊地落入鄂圖曼帝國的控制之下了。
此時,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宣布成為東正教的保護人。他的孫子伊凡四世將成為俄羅斯的第一位沙皇。他的繼承人認為他們是羅馬帝國和君士坦丁堡的合格的繼承人,是第三個羅馬帝國。一直到20世紀初它們的覆亡,鄂圖曼帝國和俄羅斯帝國都認為自己是拜占庭的合理繼承人。
拜占庭帝國在將經典知識傳遞給伊斯蘭世界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最重要的印象卻是他的教會。早期拜占庭的傳教士將東正教傳給了許多斯拉夫人。到今天為止,大多數斯拉夫人以及希臘人信奉東正教。東羅馬帝國的建立年代和滅亡年代,395年和1453年,被定義為中世紀的開始和結束。
——————
第三集就講到這里,未完待續。有心打賞的同學,長按下面二維碼,隨心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