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強院長在“第八次全國法院民事商事審判工作會議”上提出,民事商事審判要堅持“六個原則”,即堅持依法保護產權原則、堅持尊重契約自由原則、堅持平等保護原則、堅持權利義務責任相統一原則、堅持誠實守信原則、堅持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相統一原則。這“六個原則”,是對民事商事審判經驗的高度提煉,應當把握好、實踐好。
要辯證理解民商事審判的基本原則及其與行政監管的關系。
一是要辯證理解契約自由原則。契約本身既是財富的重要形式,也是市場化配置資源的主要方式。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必須要尊重當事人的契約自由,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創造性。但現實生活中,當事人假創新之名行規避監管之實的行為也大量存在,這就要求人民法院要辯證認識契約自由與國家干預的關系,不能以尊重契約自由為由,對多層嵌套、通道業務甚至違法違規行為視而不見,防止以契約自由為名從事違規交易行為,違背契約正義,破壞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二是要辯證理解平等保護原則。要全面平等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各類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做到平等相待、一視同仁。同時要將平等保護與傾斜保護結合起來,對中小股東、金融消費者等特殊群體的傾斜保護,是對平等保護原則的必要補充。只有加大對特殊群體的保護,才能有效解決違法違規成本過低的問題,維護正常交易秩序。三是要辯證處理民商事審判與行政監管的關系。既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這就要深入研究市場準入資格、行政審批等各種行政監管規范對民商事合同效力及履行的影響,依法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要充分尊重監管規定和交易規則,依法支持監管機構有效行使監管職能。要有效應對監管政策變化給民商事審判帶來的挑戰,加強與監管部門的協調配合,協力化解重大風險。
要注意民商事審判中的利益平衡。
民商事糾紛本質上是利益沖突。踐行公平正義理念,要依法依情依理平衡好協調好各方利益。一要堅持誠實信用原則,協調好交易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誠實信用原則不僅是民商事實體法,而且也是民商事程序法的基本原則,貫穿于整個民商事交易的始終,貫穿于民事訴訟始終,如在合同義務類型上,先契約義務、誠信義務以及后契約義務均來源于誠信原則;人民法院在解釋合同條款、確定履行內容、決定合同應否解除時,均應考慮誠實信用原則;在確定違約責任、締約過失責任時,也要根據誠實信用原則,合理確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強化對守法守約者誠信行為的保護,加大對違法違約行為的制裁與懲罰。二要堅持公序良俗原則,協調好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的沖突。公共利益主要表現為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范以及公序良俗原則。人民法院在認定合同是否因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而無效時,要在考察規范性質、規范目的以及規范對象基礎上,權衡所保護的法益類型、違法性程度以及交易安全等因素綜合認定合同效力。違反規章、監管政策等規范性文件的合同,不應認定無效。因違反規章、監管政策同時導致違反公共秩序的,人民法院才能認定合同無效。人民法院在認定是否違反公共秩序時,可以從規范內容、監管強度以及法律后果等方面進行考量,并在裁判文書中進行充分說理。要盡可能通過類型化方法明確違反公共秩序的具體情形,嚴格限制因違反公共秩序認定合同無效的范圍,提高規則的穩定性、可預期性。三要堅持均衡保護原則,協調好投資人、公司和債權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如在審理對賭協議糾紛案件時,既要鼓勵投資方對實體企業特別是科技創新企業投資,緩解企業融資難,又要貫徹資本維持原則和保護債權人合法權益原則,平衡好投資方、公司股東、公司以及公司債權人之間的利益。
要在民商事審判中統一裁判尺度。
裁判尺度不統一,是一段時間以來困擾民商事審判的突出問題,如公司對外擔保的效力問題、蓋假章合同的效力問題、合同約定與登記簿記載不一致的擔保物權的范圍問題、讓與擔保問題,甚至連違約金如何調整、解除權行使的條件等一些常見問題,裁判尺度都不完全統一。其中既有民商事審判領域前沿疑難復雜問題較多的因素,也有審判理念不統一的原因,后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統一裁判尺度,要有正確的裁判方法。
一是要樹立法律關系思維。法律關系包括主體、內容以及客體三方面內容,法律關系思維的核心在于確定權利義務內容,并據此確定法律關系的性質。比如,名股實債中當事人享有的是股權還是債權,售后回租型融資租賃是企業間借貸還是融資租賃,股權讓與是股權轉讓、讓與擔保還是股權質押,都需要根據權利義務的內容來認定其性質進而確定其效力。二是要樹立請求權基礎思維。在當事人之間可能存在多重法律關系時,要根據當事人的訴訟請求確定法律關系的性質。在當事人提起多個訴訟請求的情況下,要考慮這些訴訟請求是競合還是聚合關系,進而確定當事人能否一并提起,還是只能擇其一提出。要尋找請求權據以提出的規范依據,在出現多個可以適用的法律規范時,要根據特別規定優于一般規定、新的規定優于舊的規定、具體規定優于原則性規定等法律適用規則準確適用法律;在出現法律漏洞時,要根據類推適用、價值補充等方法填補漏洞。三是要樹立邏輯和價值相一致的思維。民商事糾紛尤其是金融糾紛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加上交易結構往往又極為復雜,很容易導致法官在適用法律時從專業的法律視角思考問題,從而忽略價值判斷。這就需要民商事法官在堅持專業判斷、邏輯推理的同時,一旦發現某一裁判尺度可能有違基本常識時,要反思是否在某一邏輯推理環節出了問題,從而主動校正,在邏輯和價值的互動中實現法律效果、社會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機統一。四是要樹立穿透式審判思維。商事交易如融資租賃、保理、信托等本來就涉及多方當事人的多個交易,再加上當事人有時為了規避監管,采取多層嵌套、循環交易、虛偽意思表示等模式,人為增加查明事實、認定真實法律關系的難度。妥善審理此類案件,要樹立穿透式審判思維,在準確揭示交易模式的基礎上,探究當事人真實交易目的,根據真實的權利義務關系認定交易的性質與效力。在僅有部分當事人就其中的某一交易環節提起訴訟,如在融資性買賣中,當事人僅就形式上的買賣合同提起訴訟的情況下,為方便查明事實、準確認定責任,人民法院可以依職權追加相關當事人參加訴訟。
統一裁判尺度,還要堅持同案同判思維。
任何一個判決,在解決個案糾紛的同時,都具有確立普遍性規則的意義。民商事法官在審理疑難復雜和新類型案件時要進行類案檢索,充分了解案件涉及的核心法律問題此前是否已經有了相應的規則。如果已經有了相應規則,該規則能否適用于本案;如果不能適用,理由又是什么。推翻一個舊的規則,或者確立一個新的規則,都要提交主審法官會議、審判委員會充分討論,并在文書中充分說理。各級人民法院要針對實際情況,探索完善符合民商事審判實踐的司法權運行的監督和制約機制。比如,對類案檢索涉及什么時間范圍、地域范圍、什么級別的裁判,要盡快予以規范。再比如,對社會反映強烈、前沿疑難復雜等重大敏感案件,可以組成五人合議庭來審理。建立案件質量評查機制,靈活采取審判團隊互查、院庭領導抽查、電腦隨機抽查等方式,對已審結案件進行評查,通過發現并改進裁判文書中的常見易錯問題,提高案件辦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