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做到“用教材教”?
王營
新課程倡導教師不僅要“教教材”,而且要“用教材教”,要求教師把教材當作課程資源之一,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拓寬課程領域,實現三維目標。然而這一理念在具體的課堂教學操作中,卻引起了許多教師的誤解,認為用“用教材教”,就是拋開教材,另起爐灶,任意發揮。
筆者曾聽過許多小學和初中的課,有的教師打著“用教材教”的旗號,課堂上設計了許多與教材內容關系不大的問題和活動,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有小組討論,有角色表演,有匯報展示等。一節課看上去熱熱鬧鬧、高潮迭起,但課下檢測教學效果時,卻令人大失所望,要求學生應當掌握的生字、生字、定理等,只有極少數學生掌握,要求背誦的精典篇章、段落等幾乎無人背過,理科中的課后習題大部分學生不會做。這樣的“用教材教”實則本末倒置,與新課程倡導的理念背道而馳。
“用教材教”首先要求教師吃透教材、教好教材。教材是實現課程目標的有效載體,是教師備課和課堂教學的第一手資料,是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重要資源。盡管各種版本的教材都有自身的缺憾,但可以肯定地說,任何一套教材都是圍繞著課標編寫的,教師只有吃透教材的知識體系、能力培養結構及編寫的意圖等,才能將新課程設置的培養目標,分解到每一個章節和每一堂課,從而讓學生在學好教材的基礎上,形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好、用好教材是基礎,“用教材教”是教學的較高境界。
現實的情況是,由于新課程實施以來,中小學教材編寫體系發生了較大變化,無論是從教多年的老教師,還是剛剛參加工作崗位的新教師,吃不透教材、用不好教材的現象還普遍存在。部分教師“教教材”尚有困難,“教材關”還沒有過,何談“用教材教”?因此,目前教研部門和學校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加大教材培訓力度,讓教師盡快熟練掌握教材,教好教材。
其次,“用教材教”要求教師有較高的教材處理能力。這種能力不是一年、兩年所能具備的,而是教師在吃透一個學段所有教材的基礎上,經過長期“教教材”實踐經驗的積累而形成。一般來說,對教材的處理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增、刪、改、統。無論是那種形式的教材處理,都必須緊緊圍繞課程目標進行,都必須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
“增”就是為了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適當擴展延伸,增加教材上沒有的內容,如理科教學中的變式訓練、遷移訓練,文科教學中的課外篇目閱讀、時政材料分析等。
“刪”就是去掉與教學目標無關的內容,突出重點、難點。如指導學生閱讀一篇文章,可就重點段落進行分析,其余的可讓學生自學,教師不作講解。
“改”就是對教材進行重新改編,或者打亂教材結構,按照教學要求改變知識呈現的順序,或者撤換教材部分內容。
“統”就是對教材內容進行系統和梳理,總結規律,指導方法,一般用于復習課或單元總領課。
再次,“用教材教”還要充分把握學生的學情。教是為了不教,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采用的教學方法,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等,都必須立足于學生的發展,調動學生自主學習和積極性。“用教材教”不是讓教師在課堂上唱“獨角戲”,學生按照教師事先設計好的圈套往里鉆,而是依據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充分利用課內外資源,適時生成“智慧型課堂”。學生通過預習能夠掌握的知識,課堂上可以不講;學生通過自學能解決的問題,可以讓學生交流;學生實在難以理解的知識,老師就可以打破教材的條條框框,旁征博引,詳細講解,直到學生理解掌握為止。
“用教材教”意味著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不要以課堂氣氛的熱鬧來評判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高效率的課堂應該是充滿智慧,學生積極思維而又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