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襄公八年(前770年)辛未
周平王繼位后,由于周王畿和關中地區的戎、狄勢力猖獗,決定將國都遷往雒邑。秦襄公派兵護送平王東遷,周平王因此封秦襄公為諸侯,賜之以岐(今陜西岐山以北)以西的岐豐之地。自此秦國正式建立,開始與各諸侯國互派使節,行聘享之禮。
秦襄公十二年(前766年)乙亥
秦襄公率兵攻戎至岐,死于岐。其子秦文公立。文公又退居西垂(今甘肅省境內)秦故地。
秦文公四年(前762年)己卯
文公率兵“東獵”、遷徙到渭之會(今陜西眉縣附近)命秦人營建駐地。
秦文公十三年(前753年)戊子
秦始設史官以記事。
秦文公十六年(前750年)辛卯
秦伐戎,戎敗走,秦控制了岐以西地區。文公收撫周余民,發展農業生產。
秦文公十九年(前747年)甲午
文公在陳倉(今陜西寶雞市東)獲得一隕石,命名“陳寶”,并用牲畜供奉之。
秦文公二十年(前746年)乙未
秦律正式規定有滅三族①(“三族”一說是父族、母族、妻族;一說是父母、兄弟、妻子。)之罪。
秦文公四十八年(前718年)癸亥
秦太子死,文公賜謚為“靜公”。
秦文公五十年(前716年)乙丑
文公死,其孫(靜公之子)憲公立。
秦憲公二年(前714年)丁卯
憲公遷都平陽(今陜西寶雞縣東)。
秦憲公三年(前713年)戊辰
秦攻蕩社(今長安縣東南),取勝并占領其邑。戎人首領亳王逃往西戎。
秦憲公七年(前709年)壬申
芮國①(芮為周初之畿內國,姬姓,在今陜西大荔縣南的芮城即芮國故地。)國君芮伯萬的母親芮姜因嫌芮伯多內寵,將其驅逐至魏。
秦憲公八年(前708年)癸酉
秋,秦攻芮國,兵敗而歸。
冬,周師圍魏,擄芮伯到秦。
秦憲公十二年(前704年)丁丑
憲公死,秦大庶長弗忌、威壘、三父廢太子,立憲公之庶子出子為國君。
秦出子二年(前702年)己卯
秦送芮伯萬回芮國。從此,芮成為秦的附庸國。
秦出子六年(前698年)癸未
秦大庶長弗忌等三人派人殺死出子,立原太子為秦武公。
秦武公元年(前697年)甲申
秦攻彭衙(今陜西白水縣附近)戎人彭戲氏,秦軍勝。
秦武公三年(前695年)丙戌
武公殺秦大庶長弗忌、威壘、三父等,并滅其三族。秦政權復為國君掌握。
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年)甲午
始在杜(今陜西長安縣東南)、鄭(今陜西華縣北)兩地設縣。
是年秦滅小虢(今陜西寶雞市東)。自此,關中渭水流域基本上為秦所控制。
秦武公二十年(前678年)癸卯
秦武公死,殉葬者66人。
秦立德公為國君。
秦德公元年(年677年)甲辰
德公遷都至雍城(今鳳翔縣)建大鄭宮和宗廟祠堂。秦自遷都后國勢日益強大。梁國(今韓城南)和芮國(今大荔縣南)的國君前來朝見德公,表達歸附之意。
秦德公二年(前676年)乙卯
始立伏日節令②(伏是隱伏避暑的意思。伏日在秦以前是沒有的,到秦才注意到,并立了這一節令,這是秦在天文、氣象方面的成就。)。
秦德公死,其長子宣公立。
秦宣公四年(前672年)己酉
秦在渭南建密疇(音zhi),祭青帝。
秦宣公十二年(前664年)丁巳
宣公死,弟成公立。
始置閏月。
秦成公元年(前663年)戊午
成公居雍城,梁伯、芮伯再次朝拜。
秦成公四年(前660年)辛酉
成公死,弟任好被立為秦穆公。
秦穆公四年(前656年)乙丑
秦晉聯姻,秦穆公迎娶晉獻公的女兒、晉太子申生之姐穆姬為夫人。虞國的一名俘虜百里奚作為穆姬的隨嫁人,被送至秦國。
秦穆公五年(前655年)丙寅
百里奚逃至宛,被楚人所獲。穆公得知百里奚賢明,便用五張羊皮贖回。時百里奚已七十余歲,被秦穆公授以國政,號稱“五羖大夫”。
秦穆公又納百里奚之薦,迎蹇叔至秦。蹇被秦穆公拜為上大夫。
秦穆公九年(前651年)庚午
晉獻公死后,其國內亂,公子夷吾至秦求救。穆公派百里奚率兵護送夷吾回國,立為晉惠公。
秦穆公十年(前650年)辛未
晉國丕豹投秦,建議秦穆公廢去晉惠公。穆公任用丕豹,未采納丕的建議。
秦穆公十一年(前649年)壬申
伊、洛等戎人伐周,秦出兵會同晉國以救周。
秦穆公十三年(前647年)甲戌
晉國饑荒,乞求于秦。秦穆公問諸大夫日:“與諸乎?”百里奚對日:“天災流行,國家代有,救災恤鄰,道也。”丕豹則建議穆公乘機伐晉。秦穆公曰:“其君是惡,其民何耶?”秦國乃運糧給晉,糧船從雍州出發,經渭河、黃河、汾河一直到絳(今山西翼城東南),連綿不斷,史稱“泛舟之役”。
秦穆公十四年(前646年)乙亥
秦國饑,向晉求救。晉惠公聽從謀士之言,乘秦饑而攻之。
秦穆公十五年(前645年)丙子
秦穆公以晉背己而出兵征晉,三敗晉軍,渡河而東,深入晉地,在韓地①(韓地,即韓原。一說在今陜西韓城縣西南18里;一說在今山西芮城。)展開激戰。秦軍大勝,俘獲晉惠公。因周天子和秦穆公夫人(晉惠公姐)之請,穆公釋放晉惠公。并于王城(今大荔縣東)與晉訂立盟約,之后放惠公回國復位。按照盟約規定,晉國將黃河以西之地(今大荔、華縣一帶)獻給秦。從此,秦國地界擴至黃河沿岸。晉國派太子圉到秦國做人質,秦穆公將宗室之女嫁給晉太子圉。
秦穆公二十年(前640年)辛巳
梁國(今韓城南)統治者驅使民眾大量修建土木工程,民眾不堪忍受,發生暴亂,秦趁機出兵滅梁,隨后又滅了芮國。
秦穆公二十二年(前638年)癸未
在秦做人質的子圉聞知晉國君生病,擔心晉國君死后其他公子繼位,遂逃回晉。
秦穆公二十三年(前637年)甲申
晉惠公死后,太子圉被立為國君。秦國怨恨子圈的叛逃,派人去楚國迎晉公子重耳入秦。秦穆公待之以厚禮,并將包括子圉之妻懷贏在內的秦女五人嫁給重耳,積極籌備幫助重耳回國取得君位。
秦穆公二十四年(前636年)乙酉
秦穆公派兵護送重耳回晉,稱晉文公。
秦穆公二十五年(前635年)丙戌
周襄王被狄人攻擊,派大夫左鄢父向秦告急,穆公親率軍駐于黃河岸邊,準備迎接周天子入秦。晉國得知此情。搶先接襄王至晉。
秦穆公三十二年(前628年)癸巳
杞子使人到秦國請求偷襲鄭國,蹇叔極力勸阻秦穆公,認為“勞師以襲遠”必定會失敗。秦穆公拒不采納,派孟明(百里奚之子)、西乞:白乙(蹇叔之子)率師出征至次年。
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甲午
秦軍襲鄭未遂,滅滑國而歸,歸途遭到晉軍的攻擊,秦軍大敗,三位將領被俘。由于晉文公夫人(秦女)的請求,孟明等三位將領被放回秦國。秦穆公素服迎接三將領,下《罪己詔》(即《尚書》中的《秦誓》)繼續重用孟明等人。孟明增修國政重施于民,重振秦國勢力。
秦穆公三十四年(前626年)乙未
秦穆公派孟明等率兵伐晉,與晉軍戰于彭衙(今自水縣東北),秦失敗而歸。晉軍攻占汪(今澄城縣西)。西戎王派由余入秦。秦穆公見由余聰明賢達,遂策離由余與戎王,果使由余歸秦。
秦穆公三十六年(前624年)丁酉
穆公復命孟明率師伐晉,孟明率師渡河焚舟,以示必死而鼓秦軍士氣。攻晉王官(今山西聞喜縣西),晉軍守城不出。秦師渡茅津(今山西平陸茅津渡)至郁,埋葬郁之役秦軍尸骨而歸。
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戊戌
秦穆公采由余計打敗西戎,吞并了12個小國,開地千里。東面自黃河起,直到遙遠的西方,均為秦國所控制。秦國開始稱霸于西方,成為與中原各國抗衡的強國。周天子派召公送金(銅)鼓給秦穆公以表示祝賀。
晉軍圍攻秦的A(今陜西澄城縣境內)、新城(今陜西澄城縣東北)。
秦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庚子
秦穆公死,葬雍城(今鳳翔南),以人殉葬,從死者177人(一作170人),秦之大夫奄息、仲行、A虎皆從死。秦人為三位良臣作賦《黃鳥》(見《詩·秦風》)以表哀悼。太子蓉(yin英)立。史稱康公。
晉襄公死,秦派兵護送晉襄公之弟雍回晉國繼位。由于晉國趙盾違迎公子雍回晉繼位之約,晉軍遂以三軍拒公子雍與秦軍,并敗秦師于令狐(今山西臨猗西南),秦師遂歸。被趙盾派來迎接公子雍的晉國將領先蔑和士會也投奔秦國。
秦康公二年(前619年)壬寅
秦伐晉,取武城(晉地,在今陜西華縣東)。
秦康公四年(前617年)甲辰
春,晉伐秦,取少梁(秦地,在今陜西韓城縣南)。
夏,秦伐晉,取北征(晉地,在今澄城縣西南)。
秦康公八年(前613年)戊辰
七月慧星現①(據現代科學推斷,此慧星為哈雷慧星。)。
秦康公十二年(前609年)壬子
康公死,子共公立。
秦共公元年(前608年)癸丑
晉犯秦附庸國崇(今陜西渭河下游)。
秦共公二年(前607年)甲寅
秦出兵攻晉,圍焦(今河南陜縣南)。
秦共公五年(前604年)丁巳
共公死,子恒公立。
秦桓公十年(前594年)丁卯
秦桓公為伐晉國,在輔氏(今陜西大荔縣東)駐兵,晉軍在輔氏大敗秦軍,并俘獲秦一名大力士杜回。
秦桓公十一年(前593年)戊辰
晉“盜”紛紛奔秦。
秦桓公二十三年(前581年)庚辰
晉景公得重病,本國無人醫治,而求醫于秦,秦桓公派有名良醫醫緩去晉為景公治病。醫緩準確地判斷出晉景公的不治之癥。在醫學上第一次提出了“病入膏肓”。
秦桓公二十四年(前580年)辛己
晉厲公派大夫呂相赴秦,約秦赴晉商談兩國結盟事。兩國商定在令狐(今山西臨猗境)會盟。晉侯先至,秦桓公不肯涉河,止于王城(秦地,今大荔境)。兩國夾河而盟,桓公派大夫盟晉侯于河東,晉厲公派大夫盟秦君于河西?;腹珰w而背盟,與白狄謀伐晉。
秦桓公二十六年(前578年)癸未
晉厲公會諸侯軍伐秦,與秦軍戰于麻隧(今涇陽縣境),秦軍敗,晉與諸侯軍進至侯麗(今禮泉縣境)后退兵。獲秦將領成差及不更(官名)女父(人名)。參加伐秦的諸侯國有:晉、周、魯、齊、衛、鄭、曹、邾、滕等共十國之多。
秦桓公二十七年(前577年)甲申
秦桓公死,子景公立。
秦景公十三年(前564年)丁酉
秦景公欲伐晉,派人赴楚請予聲援,楚共王許之。楚國派軍隊駐于武城(楚地,今河南南陽境)聲援秦師。秦師伐晉,晉因饑荒,未予還擊。
秦景公十五年(562年)己亥
楚王派人赴秦,請求秦景公出兵共同伐鄭。景公許之,并派右大夫詹師帥兵從楚伐鄭。
景公以庶長鮑和武率兵伐晉以救鄭。
秦景公十六年(前561年)庚子
秦、楚聯兵攻宋。
秦景公十八年(前559年)壬寅
晉悼公會齊、宋、衛、鄭、曹、莒、邾、滕、薛、杞等十余國軍隊共同伐秦。至涇水(今陜西涇陽縣南),齊、宋之師皆不渡,經衛、鄭大夫勸說,魯、莒之師先渡,其余各國之師隨后。至械林(今陜西華陰附近),晉軍抗命率部東歸,余皆全部撤軍。此役勞而無功,晉人稱之為“遷延之役”。
秦景公二十八年(前549年)壬子
秦、晉和好,晉國韓起到秦,秦國伯車(景公之弟)到晉,分別訂立盟約。
秦景公三十年(前547年)甲寅
楚國把在侵鄭所俘的大夫印堇父送給秦,鄭國用大夫子產之計,說服秦景公放回印堇父。
秦景公三十一年(前546年)乙卯
各諸侯國醞釀停戰,宋國派人從中周旋,并到秦,秦景公表示同意弭兵。
秦景公三十六年(前541年)庚申
景公之弟鋮,廣有財富。景公繼位之后,鋮逃至晉,為了向晉侯表示敬意,在黃河上以船作浮橋,通秦晉之交通。
晉平公疾,派人到秦國求醫,秦景公派醫和赴晉為平公醫病。和至晉診視病情之后說:“天有陰、陽、風、雨、晦、明六氣,過則為災。陰淫(過度為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四肢)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君疾如蠱,淫于女室也,病不可為”。趙孟以為良醫,給予和以優厚禮遇,送其回秦。
秦景公四十年(前537年)甲子
景公死,子哀公立。
景公之弟鋮從晉返回秦國。
秦哀公十一年(前526年)乙亥
楚平王派大夫費無忌到秦國,為太子聘秦女。秦國許之以女,秦女至楚,平王納之。
秦哀公十四年(前523年)戊寅
楚派尹子瑕到秦給楚平王下聘禮,并向秦哀公致謝。
秦哀公三十一年(前506年)乙未
吳國軍隊伐楚,攻占楚國都城,楚王逃奔至隨國。楚國大夫申包胥到秦國求救兵,秦哀公不愿派兵前往。申包胥乃在秦宮殿外哭泣七日,哀公終為之動。并作賦《無衣》(見《詩·秦風》表示出征之意),發兵車五百乘救楚。
秦哀公三十六年(前501年)庚子
哀公死,子惠公立。
秦惠公元年(前500年)辛丑
慧星現。
秦惠公十年(前491年)庚戌
惠公死,子悼公立。
秦悼公十四年(前477年)甲子
悼公死,子厲共公立。
秦厲共公二年(前475年)丙寅
蜀人到秦國贈禮,秦、蜀之間友好往來。
秦厲共公五年(前472年)己巳
楚國遣使臣赴秦,貢獻禮品。
秦厲共公六年(前471年)庚午
義渠戎(戎族強國,在今甘肅固原、慶陽及寧夏一帶)派人到秦國朝貢獻禮。綿諸(戎族小國,在今甘肅天水市)向秦國求援。
秦厲共公七年(前470年)辛未
慧星現①(《秦集史》上說:據英國人史勞密博士推測,厲共公七年的慧星就是哈雷慧星。其運行軌道,為每七十六年余現一次。)。
楚國王子英奔秦。
秦厲共公十年(前467年)甲戌
慧星現。
秦厲共公十六年(前461年)庚辰
秦人在黃河邊修防御工程。
秦派三萬兵伐大荔戎(今大荔西),取其王城(今陜西朝邑縣東)。
秦厲共公十八年(前459年)壬午
厲共公滅大荔戎,占其地。時大荔、義渠兩支是最強的戎族,筑城數十座,首領各自稱王。秦滅大荔戎后,所剩之大荔戎余部西逃。此時,義渠戎乃秦之強敵。
秦厲共公二十年(前457年)甲申
厲共公親率秦軍出征,進攻綿諸。
秦厲共公二十一年(前456年)乙酉
秦在頻陽(今富平縣東北)設縣。
秦厲共公二十四年(前453年)戊子
晉攻占秦地武城(今華縣東)。
秦厲共公二十五年(前452年)己丑
晉大夫智開(智伯之子)因被韓、趙、魏三家殺父滅國,遂率從屬投奔秦國。
秦厲共公二十六年(前451年)庚寅
秦占領楚國南鄭(今陜西漢中),左庶長率人在此筑城設防。
秦厲共公二十八年(前449年)壬辰
秦、趙聯姻,趙王王翁派人迎娶秦女。
秦厲共公二十九年(前448年)癸巳
晉國大夫智寬率從屬投秦。
秦厲共公三十二年(前445年)丙申
楚滅杞后,派人到秦締結和約。
秦厲共公三十三年(前444年)丁酉
秦伐義渠戎,俘其王。
秦厲共公三十四年(前443年)戊戌
日全蝕,晝見星辰。
厲共公死,子躁公立。
秦躁公八年(前435年)丙午
六月,雨、雪交夾,并有日、月蝕。
秦躁公十四年(前429年)壬子
躁公死,弟從晉返秦即位,立為懷公。
秦懷公四年(前425年)丙辰
秦庶長晁和大臣群起反對懷公,懷公被迫自殺。眾大臣擁立懷公之孫即位,是為靈公。靈公居涇陽(今省涇陽縣境內)。
秦靈公六年(前419年)壬戌
魏(三晉之一)占秦地少梁(今陜西韓城縣南),就地筑城以守,秦發兵擊之。
秦靈公七年(前418年)癸亥
秦與魏戰于少梁。
秦靈公八年(前417年)甲子
秦在黃河邊筑防御工事。
秦始實行為“河伯娶婦”。該風俗是將宗室之女(實為搶掠民間之女)投入黃河,謂之“妻河”,意即將其嫁與河伯為妻以乞雨。是一種迷信活動。
魏國再于少梁筑城。
秦靈公十年(前415年)丙寅
靈公死。
大臣從晉國迎靈公叔父悼子,立為簡公。
秦簡公二年(前413年)戊辰
魏大舉攻秦,軍至鄭(今華縣),秦軍敗。
秦簡公五年(年410年)辛未
秦都日全蝕。
秦簡公六年(前409年)壬申
桑始許官吏佩劍①(次年開始準許百姓佩劍。在春秋時期劍是表示高貴地位的服飾,只有貴族才有權佩劍?!傲罾舫鯉Α焙汀鞍傩粘鯉Α笔桥`社會等級制開始破壞的表現之一(《史記·秦本記》))。
魏國大將吳起率兵攻秦之臨晉(今大荔東)和元里(今澄城南),并在兩地筑城。
秦簡公七年(前408年)癸酉
法令宣布“初租禾”,即開始按地畝數征收租稅。
魏國大將吳起攻占秦國的洛陰(今陜西大荔西南)、郃陽(今陜西合陽東南)。魏國取得秦國黃河以西的土地后,在該地筑城,設河西郡,派吳起為河西守。秦國退守洛水,沿河修筑防御工事,建重泉城(今蒲城縣東南的重泉村)與魏軍對壘。
秦簡公十五年(前400年)辛巳
簡公死,子惠公立。
秦惠公三年(前397年)甲申
日蝕。
秦惠公五年(前395年)丙戌
秦伐綿諸戎。
秦惠公十年(前390年)辛卯
秦、晉戰于武城(今陜西華縣東)。
秦惠公十一年(前389年)壬辰
秦攻魏陰晉(今陜西華縣東),為魏大將吳起擊敗。
秦惠公十三年(前387年)甲午
蜀軍攻占秦地南鄭(今漢中),秦發兵與之戰,奪回該地。
惠公死,子出子繼位,由其母小主夫人輔政。
秦出子二年(前385年)丙申
以庶長改(人名)為首的秦國新興勢力,從魏迎回秦靈公之子公子連,在雍城立其為獻公。
秦獻公元年(前384年)丁酉
獻公宣布“止從死”法,正式廢除人殉制。
秦獻公二年(前383年)戊戌
獻公自雍城遷都櫟陽(今臨潼櫟陽鎮東北),重修櫟陽城。
秦獻公三年(前382年)己亥
日全蝕。
秦獻公六年(前379年)壬寅
秦始在藍田(今陜西藍田西)設縣。
秦獻公七年(前378年)癸卯
秦公布“初行為市”法,允許國人在國都內進行商業活動。
秦獻公十年(前375年)丙午
秦獻公下令將全國人口按五家為一“伍”的單位編制,稱為“戶籍相伍”。這一編制取消了“國”與“野”的界限,把秦國控制下的人口都編制于軍事組織之中,以便于征兵和加強統治。
日蝕。
秦獻公十一年(前374年)丁未
獻公在都城櫟陽設縣。
秦獻公十六年(前369年)壬子
日蝕。
關中民大疫,桃樹冬花。
秦獻公十九年(前366年)乙卯
秦敗韓、魏之師于洛陽(今河南洛陽北)。
秦獻公二十一年(前364年)丁巳
秦獻公出兵攻魏,趙出兵救魏,戰于石門(今山西運城西南),秦師大勝,斬首六萬,周天子派人送禮服給秦獻公,以示祝賀。獻公始自稱“伯”,表示地位的提高。
秦獻公二十二年(前363年)戊午
秦攻魏少梁,趙出兵救魏,秦師敗歸。
秦獻公二十三年(前362年)己未
秦獻公派庶長國率師攻少梁(今韓城西南),大敗魏軍,擒魏將公孫座。
獻公死,孝公立。
秦孝公元年(前361年)庚申
秦公布:“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魏國法家衛鞅,帶著李悝的《法經》到秦,通過秦國犬臣景監求見秦孝公。衛鞅向孝公講了“強國之術”,深得孝公贊賞。
趙、韓聯合攻秦。
秦都西方上空慧星現。
秦孝公二年(前360年)辛酉
秦孝公出兵東征魏國,西伐戎族,斬戎之王。由于取得軍事勝利,周天子派人“致胙”即送A肉給秦孝公,以表示祝賀。
秦孝公三年(前359年)壬戌
衛鞅建議秦孝公實行“內務耕稼,外勸戰死之賞罰”的變法。秦孝公召集大臣們在朝廷上辯論。反對變法的兩個代表人物甘龍和杜摯認為:“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只能遵循舊制度。衛鞅認為:“治事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主張為了強國必須改革。孝公決定任用衛鞅實行變法。從是年起秦國不斷發布變法的命令。
秦孝公四年(前358年)癸亥
魏派大將龍賈沿洛水修筑長城。從鄭(今華縣)向北,將河西、上郡(今榆林)等地區圈在長城以內。
秦孝公五年(前357年)甲子
孝公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其先后所下的法令歸結如下:編造戶籍,實行計伍連坐;居民有二男不分居者,加倍征賦;獎勵軍功,推行二十等爵制,并嚴禁私斗;鼓勵耕織,生產粟帛多者免其徭役,經商及怠惰而貧者連同妻室為官做奴婢;燒毀《詩》、《書》,禁止游說等。
衛鞅頒布新法后,為取信于民,將一根三丈長的木頭,立于國都南門,有能搬走者賞五十金。以表示令行禁止的決心。
秦孝公七年(前355年)丙寅
秦孝公與魏惠王會于杜平(今陜西澄城東)。
秦孝公八年(前354年)丁卯
秦乘魏攻趙之機,出兵攻魏,大敗魏師于元里(今陜西澄城東南),斬首七千,并攻取少梁(今陜西韓城南)。
秦派公子杜(又作公孫杜)率兵伐韓,秦兵圍焦城(今河南尉氏西北),不克。繼攻占上積和安陵,并在此筑城。
秦孝公十年(前352年)己巳
孝公以衛鞅為大良造(又稱大上造)。
秦孝公十一年(前351年)庚午
秦筑關寨于商(今丹鳳西南)。
衛鞅兵圍魏固陽,固陽降秦。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辛未
秦將國都由櫟陽遷至咸陽,在咸陽修筑宏偉的宮殿,將諸小鄉邑驟集為41個縣,每縣設縣令。
是年,秦宣布:“制轅田,”“開阡陌封疆”。
魏惠王與秦孝公在彤(今陜西華縣西南)相會,兩國商定中止戰爭。
秦孝公十三年(前349年)壬申
秦始在縣置秩史(吏),官吏領額俸祿,縣令俸祿600石至1000石,縣長俸祿300石至500石;令、長以下丞和尉,200石至400石。以上皆稱“長吏”,百石以下的官稱“少吏”。
秦孝公十四年(前348年)癸酉
秦頒布法令“初為賦”,即按人口征收賦稅。是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的人頭稅。在這以前的“賦”是根據土地征收,從此后,田租和口賦成為封建政府財政收入不可少的兩部分。
韓昭侯至秦會見孝公。
秦孝公十六年(前346年)乙亥
是年冬,桃李花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