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大白寫了篇文章講社保的文章,留言區的反響熱烈。
沒多久,大白就收到了不少私信。
你有所問,就有所答。
那今天,就來說說總被問到的一個問題:
社保繳完15年,人沒了,怎么辦?
事關大家都很關注的養老金。
我覺著非常有必要給大家好好講講。
所謂社保,簡單來說,包括“養老”、“醫保”、“工傷”、“失業”、“生育”。
其中“養老保險”可以讓我們在退休后按月領取養老金,交的越多,領的錢就越多。
社保里養老保險規定的最低繳費年限為15年,達到15年了,你就有領取退休金的資格了。
如果沒滿15年,國家會在你退休的時候,把這些年你自己交的那8%連本帶息退你。
我們國家的社會統籌養老保險有3種。
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鎮居民養老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地區差異影響,有的地方可能沒有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比如深圳市就沒有。
那今天這篇主要圍繞職工養老保險來說說。
根據規定,職工養老保險每月由個人繳納8%,單位繳納13%(這里選取了深圳為例,部分地區甚至達到了20%)。
假如月工資有5000塊,一年下來,養老金就要交1.5萬.
如果按這個標準交夠15年,那就交了18萬。
當然,這是假設狀態,后面個人發展工資肯定會上漲的。
如果月工資有8000塊,一年下來,養老金就要交2萬多。
總之,工資漲了,那交的養老金也會更多,當然退休領的錢也多。
但在實際中,有人養老金交的多,超過15年了;有人交的少,剛好15年;
那退休時領的錢差異多大呢?
可以來算算。
咱們交的養老金,國家分別放到了“個人賬戶”和“統籌賬戶”。
那么領到的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基礎養老金。
為了對比,來具體計算一下養老金只交15年和交了25年,差異有多大。
以職工社會養老保險為例。
先把計算公式放在這:
統籌賬戶養老金=退休時本市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積累額÷計發月數
(注:計發月數60歲為139個月、55歲為170個月、50歲為195個月;本人平均繳費指數為社保繳費指數平均化得出的;
本人繳費基數是工作一輩子的社保繳費指數平均化得出的。
平均繳費基數=參保人每年的繳費基數÷當地上年的職工平均工資,每年計算一次,到退休時,把每年的繳費工資指數相加,然后再除以實際繳費年限得出的。)
乍一看,懵了,那舉個例子。
假設:
小A交了15年社保,小B交了25年社保,他倆工資稅前都是5000塊,平均繳費指數為1.2,退休前一年本市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是8千,那他倆60歲退休時:
小A的養老金為:
個人賬戶:400×12×15÷139=518元
基礎賬戶:8000(1+1.2)÷2×15×1%=1320元
那小A的養老金=518+1320=1838元
小B的養老金為:
個人賬戶:400×12×25÷139=863.3元
基礎賬戶:8000(1+1.2)÷2×25×1%=2200元
那小B的養老金=863.3+2200=3063.3元
那小A一個月就比小B領到的養老金少了1225.3元,那一年就少領1萬多塊。
如果把這些年的工資漲幅提高,那兩個人領到的錢差距會變得更大。
上面的情況沒有考慮通貨膨脹,也沒有算上后續兩人工資的漲幅變化,算上的話更加復雜。
上面的計算雖然是簡化計算,但是也把這個差異給反映出來了。
所以啊,年輕的時候多交點錢,不吃虧,畢竟以后退休能多領點錢。
但有些人看完更坐不住了。
老老實實交了30多年社保,積少成多可是一大筆錢,那要是退休沒幾年,人掛了,怎么辦?
交了大半輩子養老錢,自己沒用上,錢不就白交了嗎?
放心,錢沒有打水漂。
不管人還在不在,錢是在那的,家屬還可以領取。
只不過單位交的那部分是跟你沒關系了。
單位繳納的這部分錢會進入到社會統籌賬戶,用來發放給其他退休人員。
但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錢是妥妥在的。
個人賬戶的余額屬于個人財產,如果退休前身故,家屬可以領取參保人個人賬戶部分和撫恤金。
如果退休后沒幾年人掛了,家屬可以領個人賬戶沒領完的部分。
最后延伸說一下城鎮居民社會保險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面臨繳完15年,人沒了的情況。
這兩類養老保險的養老待遇相同,參保人死亡,個人賬戶的余額除去政府補貼部分,可以讓親屬依法繼承;
政府補貼余額同樣是跟你沒關系了,這部分錢只能用于繼續支付其他參保人的養老金。
所以,社保還是該怎么交就怎么交,畢竟就算自己用不上,家人也能接著用。
這篇文章主要聊了養老金的問題。
鑒于大家之前的反響熱烈,后面會和大家說說醫保繳多久能終身有效,具體講講關于醫保的那些事,敬請期待。
對于社保,你還有什么想了解的,歡迎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