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臨近,農村地區漸漸進入婚禮旺季。調查中發現,在談婚論嫁中,高額的彩禮卻成了不少準新郎的絆腳石,有的地方甚至出現貸款娶媳婦的現象。
“兒子娶媳婦,爹娘脫層皮”,曾是人們對離譜婚娶費用帶給眾多農村家庭不堪負重的形象比喻。而面對有心無力的困難家長,一些打工仔便不得不采取“貸款娶媳婦”的拆借方式成就婚姻,此舉也折射出農村年輕人的無奈與悲催。盡管此舉不無為父解憂的男兒孝道,但也透視出“天價”娶妻給農村家庭帶來的經濟壓力。
“貸款娶媳婦”緣起女方父母索要的高額彩禮,而這種近乎買賣婚姻的背后,當不乏扭曲變味的認知誤區。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父母膝下“愛女”,似乎一生下來就命中注定是“別人家的人”,正所謂“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豈知這種“婚嫁”定義不過是基于“男主外女主內”舊社會家庭格局的認知產物。而置身“男女平等”的新時代,“男婚女嫁”的概念早已名不副實。我國《婚姻法》第九條明確規定:“登記結婚后,根據男女雙方約定,女方可以成為男方家庭的成員,男方可以成為女方家庭的成員。”也就是說,用“出嫁”表述女方結婚并不準確。
不過,也正是緣于人們對“嫁女”認知的根深蒂固,女方家長便總有一種養女兒“吃虧”“賠本”的感覺,索要“彩禮”當不無“收回成本”的“補償”意味,而且價碼越高、“賠”得越少。君不見,即便是男子“入贅”女方家庭,其高額彩禮也斷不可少。比如,幾年前從甘肅平涼到漢中南鄭打工的小侯,入贅到當地一個雙女戶家庭,辦喜事前仍需入鄉隨俗,按照南鄭縣的風俗給岳父母“上貢”不菲的彩禮錢。這顯然是“嫁女”舊觀念在作怪。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男女婚后多自成“小家”,無所謂誰“娶”誰“嫁”,而且從孝敬父母的層面講,雙方老人都有享受到兒女們照顧、關愛的權利,不應當厚此薄彼。讓男方婚前背負高額債務,不僅可能會影響到“小兩口”婚后的感情融洽與幸福指數,也勢必挫傷兒女們孝敬父母的親情和能力,其害人害己的父母效應顯而易見。
至于女方父母把高額“彩禮”當作炫耀女兒“身價”的標簽,“牽制”男方的籌碼,更是糊涂到家的認知錯位。婚姻主旨是青年男女相親相愛地共筑暖巢,其神圣目標當為相伴一生、白頭偕老,“過日子”無需別人看得起的高“彩禮”,倒是仰賴心心相印的真感情;天價“彩禮”非但不能拴住女婿日后可能滋生的“二心”,反而極易成為男方開始厭棄女方家庭的來由。據記者了解,年前貸款買房買車送彩禮、年后賣房賣車鬧離婚的情況,在一些鄉鎮農村并不鮮見。
古人曾言,“好男不爭莊戶地,好女不爭嫁妝衣”。這既是對青年男女自力更生、成家立業的友情鼓勵,也是對減輕婚嫁負擔、讓婚姻回歸本源的正確解讀。破除“貸款娶媳婦”的困局,必須走出索“彩禮”“賣”女兒的認知誤區,樹立婚事儉辦的時代新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