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30日,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侯賽因被處以絞刑,曾經在中東地區叱咤風云的一代梟雄就此落幕。
在這之前,薩達姆也是敢和美國總統叫板的人物,絲毫不慣著美國霸權主義的臭毛病。
可畢竟美伊之間的軍事實力存在較大差距,伊拉克戰爭爆發僅僅一個月后,薩達姆便開始了他的逃亡之旅。
由于身邊個別親信的背叛,薩達姆在逃亡8個月后被美軍抓獲,不久后便被判處絞刑。
薩達姆之死基本上可以說是美國霸權主義釀成的悲劇,但18年后俄羅斯方面卻傳出消息說薩達姆之死另有隱情。
這個消息究竟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話,美國人又是如何騙過全世界的呢?
憑石油迅速崛起,獨裁手段惹爭議
說起美國和中東地區的淵源,一定離不開兩個字——石油。
在科學技術越發精進的現代,石油是比黃金還要貴重的資源,各行各業的發展都會導致石油的大量消耗。
如此一來,擁有豐富石油資源的中東地區就成了美國率先下手的目標。
而薩達姆作為伊拉克的領導人,自然少不了要和美國人打交道,其間也就不可避免會產生一些矛盾。拋開其它因素不談,單從作為領導人這一點來看,薩達姆無疑是一名合格且優質的領袖。
中東地區的人民一般都帶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思想,薩達姆也是如此,他的阿拉伯民族主義思想異常強烈。這種思想奉行獨立、中立和不結盟的政策,支持反帝、反殖民斗爭,同時也反對一些超級大國插手別國內政。
1980年2月8日,薩達姆提出“阿拉伯民族憲章”,明確反對任何國家侵犯阿拉伯國家的主權。同時薩達姆還拒絕任何外部勢力在阿拉伯地區建立軍事基地,他的這一提議得到了沙特、科威特等多國領導人的認可。
一個國家要想真正強大起來,就必須不斷提高自身實力,而不是借助一些外部力量來制造一種虛偽的假象。薩達姆深知“打鐵還需自身硬”的道理,對霸權主義充滿了厭惡,單是這一點就值得不少國家領導人學習。
伊拉克能擁有薩達姆這樣的領導人,本質上是一件好事。可沒想到薩達姆的極端不只在民族主義思想上有所體現,他的執政理念和手段同樣充斥著極端和不冷靜。
其中最明顯的體現就是,他不顧國內的債務危機,把大量石油收入都投入到了軍工建設當中。
如果一個沒有被侵略風險的國家開始大力發展軍備力量,甚至是透支財政來發展軍備力量,那這個國家大概率是要開始侵略別的國家了。而當這個如果發生在薩達姆身上的時候,那也就沒有如果了,因為他從來都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人。
伊拉克起初只是中東地區一個不起眼的小國家,薩達姆也只是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內一個不知名的“小嘍啰”。
22歲那年,一腔熱血的薩達姆參與了對伊拉克強權人物卡塞姆的暗殺行動。很可惜這次行動只是打傷了卡塞姆,薩達姆在逃跑的過程中不幸中彈,結果從此開啟了他的“超神之路”。
中彈負傷后,薩達姆四處逃亡。當時國內已經沒有他的容身之地,他為了能活下來,只身游過底格里斯河逃到了敘利亞。
1960年薩達姆又輾轉到達了埃及,并于兩年后成功進入開羅大學法學院,隨后便開始在復興黨內擔任重要職務。
當年的那次刺殺行動雖然沒有成功,但薩達姆早已在黨內建立了十足的威望,在埃及那幾年的深造學習更是為他今后成為領袖提供了充分的支撐。
1963年2月8日,羽翼豐滿的薩達姆再次發動齋月政變,并成功殺死了卡塞姆。
卡塞姆
此后薩達姆的野心越來越大,他不再滿足于做復興黨的領袖,他要將整個伊拉克都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
雖然后來薩達姆因政變企圖敗露鋃鐺入獄,但他早已是民心所向。越獄成功后,薩達姆開始對復興黨進行改組,隨后他的話語權越來越大,并于1979年成功當選為共和國總統和武裝部隊總司令。
能在42歲的年紀做到這個職位,放眼整個世界都屈指可數,這足以證明薩達姆的政治天賦是多么恐怖。大權在握之后,薩達姆便開始了他的華麗“表演”,從根本上開始打造他理想中的主權國家。
上臺僅僅一周后,薩達姆就破獲了一個“反革命”集團,并處死了其中20多個人,其中不乏一些復興黨的骨干成員。其實明眼人都看得出來,薩達姆此舉不過是在“殺雞儆猴”,目的就是加強自身的統治。
薩達姆上臺后曾經發表過這樣一番極端言論,他認為統治伊拉克這樣的國家就必須采取一些強硬的手段,一味的寬容和仁慈只會讓事情變得一團糟。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全國的控制,薩達姆規定所有政府公職人員 、教師等職業都必須加入復興黨,同時需要定期匯報身邊人的各種動向。
不僅如此,薩達姆還把政府許多重要職位安排給了他的親信,逐步將伊拉克變成了以薩達姆為首的家族統治集團。這樣的做法好處很明顯,但背后所隱藏的風險同樣讓人難以承受。
實力撐不起野心,被美國打回原形
如果伊拉克能一直處于薩達姆的領導下,那國內民眾的生活質量一定會有所提升,伊拉克的綜合國力也會不斷增強。可一旦薩達姆遭受打擊下了臺,整個國家政權就會瞬間土崩瓦解,整個社會也隨即陷入混亂。
薩達姆剛上臺的那段時間,伊拉克的整體形勢的確十分樂觀。他為了安撫國內群眾的消極情緒,在共和國宮舉辦了大型的齋月晚宴,給所有政府官員和企業都發放了大量的生活津貼。同時他又釋放了大量政治犯,特赦了部分軍人,給予烈士家屬慰問和獎賞。
而除了拉攏人心,薩達姆還大力發展民族經濟,將所有石油產業都收歸國有,大力推行以石油產業為中心的經濟方針。
也難怪人們常常說“石油是流動的黃金”,在石油經濟的推動下,伊拉克的財政收入迅速提升,僅1979年一年便達到了驚人的210億美元。
手里有錢之后,薩達姆便開始全面推行工業、農業、建筑等領域的建設,立志將伊拉克打造成“世界第三強國”。可要想做到這一點,光靠發展經濟是不夠的,只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才能在國際上掌握更大的話語權。
薩達姆早就考慮到了這一點,他之前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為了發展軍備力量所做的鋪墊,如今時機成熟,他便實施了一系列擴軍備戰的措施。“擴大軍隊的數量,提高軍隊的質量,加強對軍隊的控制”,一系列舉措無不彰顯出薩達姆日益膨脹的野心。
1980年,薩達姆悍然發動了兩伊戰爭,此后伊拉克財政收入的大頭都被填了進去,他拼了命的想在這場戰爭中占據上風。可兩伊戰爭一打就是8年,誰也沒從其中占到什么便宜,反倒是兩國經濟都被拖入了發展的泥淖。
更可怕的是,兩伊戰爭仿佛在薩達姆心中埋下了一顆好戰的種子。戰后他不顧國家的巨額債務,大肆壓縮民用經濟,將大半收入繼續投入到了軍工建設當中。
起初伊拉克民眾從中感受到了極強的安全感,但如今卻只剩下滿滿的不安,生怕薩達姆頭腦一熱再干出什么極端的事。
可有時候怕什么就來什么,1990年,隨著伊拉克和科威特圍繞石油的談判破裂,薩達姆悍然發動了對科威特的侵略。短短1天的時間,伊拉克軍隊就占領了科威特全境,讓整個世界都為之震驚。
而世界各國之所以會感到震驚,不是因為這場戰爭結束的如此之快,而是因為科威特是海灣地區重要的石油產出國。
許多國家的石油進口都要依賴科威特,尤其是美國,約27%的石油進口都來自海灣地區,伊拉克這種做法無異于直接斷了美國人的財路。
石油是世界經濟發展的“血液”,更是現代軍隊的根本驅動力。伊拉克的野心早已昭然若揭,一旦海灣地區被伊拉克控制,薩達姆隨時可以對西方那些國家指手畫腳,這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所不能容忍的。
1991年1月16日,在獲得聯合國的授權后,以美國為首的聯合部隊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了進攻。
在經歷短短42天的空戰和100小時的陸戰后,伊拉克軍隊便遭到了重創,并最終被迫從科威特撤軍。
單從這次戰爭的結果來看,伊拉克不過是被打回了老家,可美國卻趁機加強了與海灣地區一些國家的軍事和政治合作,并在海灣地區建造了大量的軍事基地。伊拉克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首都巴格達滿目瘡痍,薩達姆的這次沖動也給后來的伊拉克戰爭埋下了伏筆。
如果說薩達姆此后能安分守己、不再做一些出格的事的話,伊拉克依然還是中東地區最出色的幾個國家之一。可他偏偏要和美國人“硬剛到底”,打是不可能打不過,薩達姆便開始在嘴皮子上下功夫。
在美國新一輪的總統大選中,小布什敗給了競爭對手克林頓,薩達姆得知后第一時間便給克林頓發去了賀電。可沒想到克林頓絲毫不領他的情,反而加強了對伊拉克的制裁,這讓薩達姆惱火不已。
他把一切罪責都歸結到了小布什頭上,甚至還想派人去暗殺小布什,雖然這件事最終沒有發生,但兩人之間卻結下了“梁子”。
若想不被“惡人”欺,還得自身有實力
2001年,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小布什再次當選為美國總統。這下舊仇新怨都累積在了一起,小布什也逐步展開了對薩達姆的報復。
雙方一直在暗地里較勁,但都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動作,直到“9·11事件”的發生徹底打破了原有的平衡。
這起事件發生后,美國各地的軍隊都進入了最高戒備狀態,并迅速確定了這次恐怖襲擊事件的策劃者——本·拉登。雖然阿富汗塔利班對此事極力否認,但美國還是悍然侵入阿富汗對阿富汗塔利班組織進行剿滅。
“9·11事件”和伊拉克似乎沒什么關系,但是美國總統小布什隨即宣布向中東地區的恐怖主義作戰,并將包括伊拉克在內的多個國家列為“邪惡軸心國”。
不知道伊拉克是否有“躺槍”的嫌疑,但無論如何,被美國盯上的他們已經沒有多少好日子了。
2003年3月20日,以美英軍隊為首的聯合軍隊發動了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理由是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武器、伊拉克當局政府官員踐踏人權。
美國國防部長隨后也發表電視演說,聲稱這次戰爭目的是幫助伊拉克民眾重建一個自由、民主的政權,并且“保護”伊拉克的石油及其它珍貴資源。
僅僅一個月的時間,美國便占領了伊拉克的首都巴格達,薩達姆也就此開始了他的逃亡之旅。
伊拉克在美國面前就像一個尚未發育健全的嬰兒,絲毫沒有還手之力,這種實力差距也恰好印證了那句話:“當我說你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時候,你最好真的有。”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一個最主要目的就是逮捕薩達姆,為了盡快完成這一目標,美國政府開出了3000萬美元的懸賞。
可轉眼4個月的時間過去了,美軍動用各種先進搜尋設備、出動了海陸空三方力量進行了地毯式的搜索,依然沒有發現薩達姆的身影。
難道薩達姆人間蒸發了嗎?美軍高層覺得也許是他們用的方式不對,此后他們針對薩達姆身邊的親信展開了一輪又一輪的高壓審訊,終于有人不堪忍受酷刑交代出了薩達姆的下落。
當時距離伊拉克戰爭開始已經過去8個月了,在達爾小鎮的一個室外場所,美軍發現了一個極其隱蔽的地下室。那個地下室幽暗狹窄,勉強只夠容納一人躲藏,里面的人正是逃亡多日、蓬頭垢面的薩達姆。
多日的藏匿讓這位伊拉克的領袖失去了往日的神采,他沒有做出任何抵抗,任由兩名美軍士兵把他銬走。經伊拉克法庭審判,薩達姆于2006年11月5日被判處絞刑,并于同年12月30日被正式處決。
至此中東一代梟雄薩達姆結束了他的一生,隨著他的死亡,伊拉克也陷入了長期的混亂與動蕩。
本以為這件事會從此塵封在歷史當中,可沒想到18年后俄羅斯有關部門卻放出了這樣一條消息:“薩達姆的死另有隱情,美國欺騙了全世界。”
原來在薩達姆統治期間,他的家族積累了大概400億美元的財富。巴格達淪陷后,倉皇出逃的薩達姆只來得及帶走其中的10億美元現金。
這些錢相當一部分都被他分給了一同出逃的下屬、以及那些幫助他出逃的人,等到他被抓捕的時候,手里大概還剩下7億美金。
但美國人后來絲毫沒有提及這件事,那7億美金的下落也就不得而知,而薩達姆家族留下了數百億資產更是無從尋起。
如果不是俄羅斯方面公布了相關消息,也許全世界都會被美國給永遠蒙在鼓里,但這也恰恰說明“掩人耳目”是美國人常用的手段。
歷史早已證明,與虎謀皮的人是不會有什么好下場的,顛倒黑白、掩耳盜鈴是美國政客慣用的伎倆。還是那句話:
“當比你強大的人質疑你的時候,你最好真的擁有與其對等的實力,否則就會遭受各種不平等的對待”。
看完了薩達姆的遭遇,你有什么想說的嗎?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