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袁枚論讀書與寫作

袁枚論讀書與寫作


多年前閱讀《袁中郎隨筆》,讀到《小修詩敘》中的一句話,至今記憶猶新:“大都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近日,研讀清代袁枚的《隨園詩話》時,這句話又從腔子里沖突出來。袁枚的觀點跟明代“三袁”之首袁宏道即中郎的見解一脈相承。袁枚著《隨園詩話·卷七》有這樣一段文字:“為人,不可以有我。有我,則自恃狠用之病多,孔子所以‘無固’、‘無我’也。作詩,不可以無我。無我,則剿襲敷衍之弊大,韓昌黎所以‘惟古于詞必自己出’也。北魏祖瑩云:‘文章當自出機杼,成一家風骨,不可寄人籬下。’”“獨抒性靈”、“自出機杼”,是袁宏道,也是袁枚的文學主張之綱。

所謂“獨抒性靈”,誠如袁宏道論《老子》、《莊子》,“見從己出,不曾依傍半個古人,所以他頂天立地。”(《袁中郎隨筆·張幼于》)所謂“自出機杼”,袁枚在《續詩品·著我》中寫道:“不學古人,法無一可。竟似古人,何處著我?字字古有,言言古無。吐故吸新,其庶幾乎?孟學孔子,孔學周公。三人文章,頗不相同。”袁枚在《隨園詩話》里打了一個比方:王夢樓侍講說,談詩的家路派別,就好比官員的衙門。衙門里自然視總督為大官,典史為小官(官階也許都比不上總督衙門里的擔水夫),但是,比較起來,寧可做典史,也不愿做總督衙門的擔水夫。為什么呢?典史雖小,但還是朝廷命官;總督衙門雖尊貴,但和擔水夫又有什么關系呢?現在的人學杜甫、學韓愈,學得不成功,卻笑矜矜的自以為系出名門。這不過是總督衙門的擔水夫罷了,也即上文所謂“寄人籬下”。因此,袁枚說:“與其假人余焰,妄自稱尊;孰者甘作偏裨,自領一隊?”俗話“寧作雞頭,莫作鳳尾”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那么,是否強調“獨抒性靈、自出機杼”,就是否定一切,無視前人文章?否!二袁(本文中指袁宏道和袁枚)都強調并力行博覽群書,踵武前賢。袁枚在《隨園詩話》中寫道:“閑居時,不可一刻無古人;落筆時,不可一刻有古人。平居有古人,而學力方深;落筆無古人,而精神始出。”“或問:‘詩不貴典,何以少陵有讀破萬卷之說?’不知‘破’字與‘有神’三字,全是教人讀書作文之法。蓋破其卷,求其神;非囫圇用其糟粕也。蠶食桑而所吐絲者,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釀蜜者,非花也。”《續詩品·博習》中也說:“萬卷山積,一篇吟成。詩之與書,有情無情。鐘鼓并樂,舍之何鳴?易牙善烹,先羞百牲。不從糟粕,安得精英?曰‘不關學’,終非正聲。”都說明讀書對于作文的重要。

食桑吐絲,采花釀蜜。是八字,蓋讀書作文之精髓。

“食桑”、“采花”與“吐絲”、“釀蜜”兩者關系親密如呼吸吐納。《隨園詩話補遺·卷一》中引李玉洲先生的話:“凡多讀書,為詩家最要事。所以必須胸有萬卷者,欲其助我神氣耳。”作文與作詩一樣,只有“讀書破萬卷”方能“下筆如有神”。

廣采博覽,多方涉獵,是讀書之根本。《隨園詩話·卷八》中講“文尊韓,詩尊杜,猶登山者必上泰山,泛水者必朝東海也。然使他空抱東海,泰山,而此外不知有天臺武夷之奇,瀟湘鏡湖之勝;則亦泰山上之一樵夫,海船上之一舵公而已矣。學者當以博覽為工。”采得百花才能釀出佳蜜。

讀書方法很重要。袁枚強調讀書過程中要善于甄別優劣,他說:“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他認為,每一位作家都有其長也都有其短,如果但學某一家,但讀某一人之書,必然不捐優劣:“學漢魏《文選》者,其弊常流于假;學李杜韓蘇者,其弊常失于粗;學王孟韋柳者,其弊常流于弱;學元白放翁者,其弊常失于淺;學溫李冬郎者,其弊常失于纖。”怎么辦呢?他說:“人能取諸家之精華,而吐其糟粕,則諸弊端盡捐。”原來,博覽不僅有利于采百家之長,也有利于捐百家之短。

關于創作,袁枚的論述最多,也最深刻精辟,富有創見。被震澤楊復吉贊之為“鴛鴦繡出,甘苦自知”的《續詩品》集中論述了他的詩歌創作理論,對于一般文學創作乃至于學生作文都有較多有益的啟迪。

關于寫作,沒有一定之法,根據前人的他人的文章而總結出來的《文章作法》之類,也為袁枚所不稽。“從古講六書者,多不工書。歐虞褚薛,不硁硁于《說文》《凡將》。講韻學者,多不工詩。李杜韓蘇都不斤斤于分音列譜。何也?空諸一切,而后能以神氣孤行;一涉箋注,趣便索然。”“《宋史》:‘嘉佑間,朝廷頒陣圖以賜邊將。王德用諫曰:兵機無常,而陣圖一定,若泥古法,今以用兵,慮有僨事者。’《技術傳》:‘錢乙善醫,不守古方,時時度越之,而卒與法會。’此二條,皆可悟作詩文之道。”那么袁枚所謂“詩文之道”是什么呢?

“獨抒性靈、自出機杼”。是八字,蓋袁枚詩學理論之核心。它既是詩文創作的起點,更是創作的終點。具體而言,創作者要處理好以下十五個方面的關系,方能吐出素絲,釀出佳蜜。

第一,“言為心聲”——修養與創作的關系。

既然袁枚將“獨抒性靈”奉為詩文創作之圭臬,那么,一個人的性情、品格就顯得至為重要。因為,“尹文端公曰:‘言者,心之聲也。古今來未有心不善而詩能佳者。《三百篇》大半賢人君子之作。溯自西漢蘇李五言,下至魏晉六朝唐宋元明,所謂大家名家者,不一而足。何一非有心胸。有性情之君子哉?即其人稍涉詭激,亦不過不矜細行,自損名位而已。從未有陰賊險狠,妨民病國之人。至若唐之蘇渙作賊,齊叉攫金,羅虬殺妓,須知此種無賴,詩本不佳,不過他人以傳耳。圣人教人學詩,其效可觀矣。’余笑曰:‘曹操如何?’公曰:‘使曹生治世,原是能臣。觀其祭喬太尉,贖文姬,頗有性情,宜其詩之佳也。’”(《隨園詩話·卷十二》)所謂“言為心聲”,“風格是人”。因此,筆者將修養與創作的關系置于首位。

第二,“風云并驅”——氣概與創作的關系。

南朝劉勰說:“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云而并驅矣。”(《文心雕龍·神思》)精神氣概越大,他的志向越高遠,創造力也越弘大,詩文創作成就也就越大。“詩雖淡雅,亦可有鄉野氣。何也?古之應劉鮑謝李杜朝霞蘇,皆有官職,非村野之人。蓋士君子詩破萬卷,又必須登廟堂,覽山川,結交海內名流,然后氣局見解,自然闊大;良友琢磨,自然精進。否則,鳥啼蟲吟,沾沾自喜,雖有佳處,而邊幅固已狹矣。人有鄉黨自好之士,詩亦有鄉黨自好之詩。桓寬《鹽鐵論》曰:‘鄙儒不如都士。’信矣。”(《隨園詩話·卷四》)袁枚所謂的“鄉野氣”就是一個人的氣概。

第三,“器識為高”——才學與見識的關系。

“作史三長:才,學,識缺一不可,余謂詩亦如之,而識最為先。非識,則才與學俱誤用矣。北朝徐遵明指其心曰:吾今而知真師之所在。其識之謂歟?”(《隨園詩話·卷三》)見識決定著一個人的思想的高度、深度與獨創性。對于詩文創作而言,它才是本質性的東西。難以想象,一個思想平庸的人,怎么能夠創作出思深意豐的佳作。《續詩品·尚識》中說:“學如弓弩,才中箭鏃。識以領之,方能中鵠。善學邯鄲,莫失故步。善求仙方,不為藥誤。我有禪燈,獨照獨知。不取亦取,雖師勿師。”

第四,“得詩書外”——生活與創作的關系。

“求詩于書中,得詩于書外”。創作不僅向書本學習,更要向生活學習。袁枚認為“家常語入詩最妙”。他列舉了一些詩人的詩作加以說明:“樓高自有紅云護,花好何須綠葉扶。”(陳古漁《詠牡丹》)“善保玉容休怨別,可憐無益又傷身。” (徐貫時《寄妾》)他還說:“人人共有之意,共見之景,一經說出,便妙。”如:“燈盡見窗影,酒醒聞笛聲。”(盛復初《獨寐》)“橋欹眠折葦,檻倒坐雙鳧。”(姜西溟《野行》)生活是創作的源泉,不僅體現在它向我們提供了極其富贍的創作素材,而且,還可以點燃我們的創作靈感。袁枚寫道:“少陵云:‘多師是我師,’非止可師之人而師之;村童、牧夫,一言一笑,皆吾之師,善取之皆成佳句。隨園擔糞者,十月中,在梅樹下喜報云:‘有一身花矣。’余因有句云:‘月映竹成千個字,霜高梅孕一身花。’余二月出門,有野僧送行,曰:‘可惜園中梅花盛開,公帶不去!”余因有句云:“只憐香雪梅千樹,不得隨身帶上船。’”(《隨園詩話·卷二》)


第五,“妙手通天”——靈感與勤奮的關系。

《續詩品·神悟》“鳥啼花落,皆與神通。人不能悟,付之飄風。惟我詩人,眾妙扶智。但見性情,不著文字。宣尼偶過,童歌滄浪。”對于這段文字,《隨園詩話》中也有論述:“黃黎洲先生云:詩人萃天地之清氣,以月露風云花鳥為其性情。月露風云花鳥之在天地間,俄頃滅沒;惟詩人能結之于不散。”唯有“以月露風云花鳥為其性情”,方可“與神通”,也才能傳達出大自然的神韻。有時,神與心會,妙不能言。“夫詩為天地之音,有定而無定,到恰好處,自成章節,此中微妙,口不能言。”(《隨園詩話·卷四》)這些,強調的都是靈感。其實作文不僅需要靈感,還需要刻苦。“蕭子顯自稱:‘凡有著作,特寡思功;須其自來,不以力構。’此即陸放翁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也。薛道衡登吟榻構思,聞人聲則怒;陳后山作詩,家人為之逐去貓犬,嬰兒都寄別家。此即少陵所謂‘語不驚人死不休’也。二者不可偏廢:蓋詩有從天籟來者,有從人巧得者,不可執一以求。”(《隨園詩話·卷四》)“詩有有篇無句者,通首清老,一氣渾成,怡無佳句令人傳誦。有句無篇者,一首之中,非無可傳之句,而通體不稱,難入作家之選。二者一欠天分,一欠功夫。必也有篇有句,方稱名手。”(《隨園詩話·卷五》);因此,詩文創作,“天籟”、“天分”與“人巧”、“功夫”都是缺一不可的。搠其源,靈感并非無跡可尋的“神物”,靈感是長期勤奮的恩賜。所謂“天籟”,所謂“天分”,沒有“鐵杵磨成針”的功力,自然是請不來的。


第六,“專一潛修”——專習與博采的關系。

關于博采,上文已經講到,博采既可以學百家之長,又可以捐百家之短,從而

“兼綜條貫,相題行事”。同時,在博采的基礎上,專習一家,用心揣摩,歷練出自己的風格。“古人門戶各自標新,亦各有所祖述。如《玉臺新詠》溫李西昆,得力于《風》者也。李杜排筼,得力于《雅》者也。韓孟奇崛,得力于《頌》者也。李賀盧仝之險怪,得力于《離騷》、《天問》、《大招》者也。元白七古長篇,得力于初唐四子;則四子又得力于庾子山及《孔雀東南飛》諸樂府者也。”(《隨園詩話·卷五》)

第七,“自出機杼”——模仿與獨創的關系。

專習不等于機械模仿,不是說學“像”、學“似”,而是學“神”。當代著名畫家齊白石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就生于“學”,死于“似”。“歐公學韓文,而所作文,全不似韓,此八家中所以獨樹一幟也。公學韓詩,而所作頗似韓,此宋詩中所以不能獨成一家也。”(《隨園詩話·卷六》)袁枚的發見,我們定當牢記在心。獨創關鍵在于能發抒自己的懷抱。袁枚說:“千古善言者,莫如虞舜,教夔曲樂曰:詩言志。言詩之必本乎性情也。曰:歌永言。言歌之不離乎本旨也。”“最愛周櫟園之論詩曰:詩,以言我之情也,故我欲為則為之,我不欲為則不為。”“王陽明先生云:人之詩文,先取真意;譬如童子垂髫肅揖,自有佳致。若帶假面傴僂,而裝須髯,便令人生憎。顧寧人與某書云:足下詩文非不佳;奈下筆時,胸中總有一杜一韓放不過去,此詩文之所以不至也。”(《隨園詩話·卷三》)可見,只有抒發真情實感,才能自出機杼,不落人窠臼。故云:“作詩,不可以無我。”

第八,“情動辭發”——寫景與言情的關系。

抒情雖說與描寫、敘事、說明、議論并列為寫作的基本方式,但無論描寫,敘事,還是議論,抒情總是貫穿始終,“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與。 ”(《毛詩序》)“情者文之經,理者文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劉勰:《文心雕龍·情采》)“感情是詩人天性的最主要的動力之一;沒有感情,就沒有詩人,也沒有詩歌。”(別林斯基)“萬華亭云:孔子‘興于詩’三字,抉詩之精蘊。無論貞淫正變,讀之而令人不能興者,非佳詩也。”(《隨園詩話·卷十六》)“詩家兩題,不過‘寫景言情’四字。我道:景雖好,一過目而已忘;情果真時,往來于心而釋。孔子所云‘興觀群怨’四字,惟言情者居其三。其寫景,則不過‘可以觀’一句而已。”(《隨園詩話補遺·卷十》)“凡作詩,寫景易,言情難。何也?景從外來,目之所觸,留心便得;情從心出,非有一種芬芳悱惻之懷,便不能哀感頑艷。然亦各人性之所以:杜甫長于言情,太白不能也。永叔長于言情,子瞻不能也。王介甫曾子固作小歌詞,讀者笑倒,亦天性少情之故。”(《隨園詩話·卷六》)


第九,“意主辭奴”——練意與煉字的關系。

袁枚《續詩品》中將“崇意”列為第一品:“虞舜教夔,曰“詩言志”。何今之人,多辭寡意?意似主人,辭如奴婢。主弱奴強,呼之不至。穿貫無繩,散錢委地。開千枝花,一本所系。”語言為思維的外殼。“意”即主旨,是思維的產物,它必須通過語言這個載體才得以發表出來。雖如此,語言仍是賓,意蘊才是主。如果意蘊淺,語言再精美、凝練,終就是“喧賓奪主”。當然,并不是說,語言無須錘煉,相反,語言同樣需要“千錘萬擊”,古人極重“煉字”。只是“煉字”必須以“練意”為前提才有美的價值。沈德潛說:“古人不廢煉字法,然以意勝,而不以字勝。故能平字見奇,陳字見新,樸字見色。”

第十,“復歸于樸”——平正與雕琢的關系。

詩文創作的境界與書法差強近之。“孫過庭《書譜》云:‘學書者,初學先求平正;進功須求險絕,成功之后,仍歸平正。’予謂學詩之道,何以異是?”(《隨園詩話·卷七》)“沈存中云:‘詩徒平正,若不出色,譬如三館楷書,不可謂不端整,求其佳處,到死無一筆。’此言是也。然求佳句,詩便難作。戴殿撰有祺句云:‘但得閑身何必隱,不耽佳句易成詩。’”(《隨園詩話·卷十二》)“某太史自夸其詩:不巧而拙,不華而樸,不脆而澀。余笑謂曰:‘先生聞樂,喜金絲乎?喜瓦缶乎?入市,買錦繡乎?買麻度乎?’太史不能答。”(《隨園詩話·卷五》)固然“詩宜樸不宜巧,然必須大巧于樸;詩宜淡不宜濃,然必須濃后之。譬如大貴人,功成宦就,散發解簪,便是名士風流。若少年紈绔,遽為此態,便當笞責。富家雕金琢玉,別有規模,然后竹幾藤床,非村夫窮相。”(《隨園詩話·卷五》)“凡作人貴直,而作詩文貴曲。孔子曰:‘情欲信,詞欲巧。’孟子曰:‘智譬則巧,圣譬則力。’,即曲之謂也。崔念陵詩云:‘有磨皆好事,無曲不文星。’洵知言哉!”(《隨園詩話·卷四》)“老年之詩多簡練者,皆由博返約之功。如陳年之酒,風霜之木,藥淬之匕首;非枯槁閑寂之謂。然必須力學苦思,衰年不倦,如南齊之沈麟,年過八旬,手寫三千紙,然后可以壓倒少年。”(《隨園詩話·卷五》)“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奧》)復歸于樸是也。

第十一,“妙在于空”——質實與清空的關系。

張炎在《詞源》中講:“詞要清空,不要質實。”清代沈祥龍說:“清者,不染塵埃;空者,不著色相之謂。”“嚴冬友曰:‘凡詩文妙處,全在于空。譬如一室內,人之所游焉息焉者,皆空處也。若窒而塞之,雖金玉滿堂,而無安放此身處,又安見定員之樂耶?鐘不空則啞矣,耳不空則聾矣。’范景文《對床錄》云:‘李義山《人日詩》,填砌太多,嚼蠟無味。若其他懷古諸作,排空融化,自出精神。一可以為戒,一可以為法。’”(《隨園詩話·卷十三》)

第十二,“詩非一格”——含蓄與直露的關系。

“千古善言者,莫如虞舜,教夔曲樂……曰:聲依永。言聲韻之貴悠長也。”對于詩文,當有言外之意,“詩無言外之意,便同嚼蠟。”“嚴滄浪借禪喻詩,所謂‘羚羊掛角,香象渡河,有神韻可味,無跡象可尋。’此說甚是。然不過詩中一格耳。阮亭奉為至論,馮鈍吟笑為謬談,皆非知詩者。詩不必首首如是,亦不可不知此種境界。如作近體短章,不是半吞半吐,超超元箸,斷不能得弦外之音,甘余之味。滄浪之音,如何可詆?若作七古長篇,五言百韻,即以禪喻,自當天魔獻舞,花雨彌空,雖造八萬四千寶塔,不為多也,又何能一羊一角,顯渡河,掛角之小神通哉?總在相題行事,能放能收,方稱作手。”(《隨完詩話·卷八》)在詩文創作中,各種風格、各種創作手法融匯一體方妙。

第十三,“鹽在水中”——典故與創作的關系。

袁枚說:“余嘗謂魚門云:世人所以不如古人者,為其胸中書太少。我輩所以不如古人者,變其胸中書太多。昌黎云:‘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亦即此意。東坡云:‘孟襄陽詩非不佳,可惜作料少。’施愚山駁之云:‘東坡詩非不佳,可惜作料多。詩如人之眸子,一道靈光,此中著不得金屑,作料豈可在詩中乎?’予頗是其言。”(《隨園詩話·卷十三》)好作文而不讀書,必然寡淡無味;書讀多了,又好“掉書袋”,寫起文章來也乏味得很。挺矛盾的。其實,只要處理好典故與創作的關系,問題也就解決了。如何處理這一對關系呢?“我手寫我心”。他說:“浦劉愚山長云:‘詩生于心,而成于手。然以心運手則可,以手運心則不可。今之描詩者,東拉丁西扯,左支右吾,都從故紙堆來,不從性情流出,是以手代心也。’”(《隨園詩話補遺·卷四》)不能發抒自己的真性情,自然就會被古人被他人的思想、言辭所左右。就如袁枚所講的請客的比方:“酒肴百貨,都存行肆中。一旦請客,不謀之行肆,而謀之于廚人,何也?以味非廚人不能為也。今人做詩,好填書籍,而不假爐錘,別取真味。是以行肆之物,享大賓矣。”(《隨園詩話·卷六》)蘇軾曾經說過,作文當以意為先,然后經史子集皆為我所用。達到“運化成語,驅使百家,人習而不察。譬如鹽在水中,食者但知鹽味,不見有鹽也。”的化境方大功夫。


(《隨園詩話補遺·卷十》)“周櫟園論詩詩云:‘學古人者,只可與之夢中神合;不可使其白晝現形。’至哉言乎!”(《隨園詩話·卷六》)

第十四,“修改不輟”——修改與創作的關系。

“夫用兵,危事也;而趙括易言之,此其所以敗也。夫詩,難事也;而豁達李老易言之,此其所以陋也。唐人西云:詩初成時,未見訾處,姑置之,明日取讀,則瑕疵百出,乃反復改正之。隔數日取閱,瑕累又出,又改正之。如此數四,方敢示人。此數言,可謂知其難而深造之者也。然而天機一到,斷不可改者,余《續詩品》有云:知一重非,進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鑄而定。”(《隨園詩話·卷三》)古今中外,文學大家們的經驗證明,文章是改出來的。曹雪芹創作《紅樓夢》,他自稱“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其中甘苦,非創作者,怎得知之!袁枚還說:“人稱大才者,如萬里黃河,與泥沙俱下。余以為:此粗才,非大才也。大才如海水接天,波濤浴日,所見皆金銀宮闕,奇花異草;安得有泥沙污人眼界耶?或曰:‘詩有大家,有名家。大家不嫌寵雜,名家必選字酌句。’余道:作者自命當作名家,而使后人置我于大家之中;不可自命為大家,而轉使后人摒我于名家之外。常規蔣心余太史云:‘君切莫老手頹唐,才人膽大也。’心余以為然。”(《隨園詩話·卷一》)這既是創作中的錘煉語言,也是創作后的字斟句酌,一絲一毫敷衍不得。

第十五,“心虛詩進”——自力與求教的關系。

“詩得一字之師,如紅爐點雪,樂不可言。”(《隨園詩話·卷四》)創作者總會囿于識見、知識、閱歷和主觀的自珍心理,創作中常有考慮不到處,因此,向別人請教是必要的一個重要環節。古今中外,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在《隨園詩話》中記載了多個這樣的小故事。最為膾炙人口的是這樣一則:“齊己《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梅。’鄭谷曰:‘改幾為一字,方是早梅。’齊己下拜。”(《隨園詩話·卷十二》)虛心求教,是提高創作水平的重要方法。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經常將創作好的詩歌讀給老人婦女們聽,如果,他們聽不懂,他就要對詩歌進行修改。這也是白詩平易曉暢風格形成的重要原因。“劉霞裳與余論詩曰:‘天分高之人,其心必虛,肯受人譏彈。’余謂非獨詩也;鐘鼓虛故受考,笙竽虛故成音。試看諸葛武侯之集思廣益,勤求啟誨,此老何等天分?孔子入太廟,每事問。顏子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非謙也,天分高,故心虛也。”(《隨園詩話·卷九》)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袁枚與對聯
性靈說舉要(二)
好詩有沒有共同的標準(2)
古人論寫作: 開拓·創新
古人論寫作:鑒賞·品評
古人論寫作:布局?謀篇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坪| 衢州市| 滁州市| 托克托县| 司法| 仁怀市| 墨江| 天台县| 台南市| 利川市| 方正县| 冕宁县| 台湾省| 定兴县| 山东省| 丹巴县| 赤城县| 桓台县| 广水市| 麟游县| 阜平县| 乌拉特中旗| 襄汾县| 永昌县| 方正县| 龙游县| 呼玛县| 胶州市| 贵溪市| 全南县| 仙居县| 永新县| 玉环县| 四平市| 木兰县| 满城县| 彰化县| 忻州市| 汾西县| 吐鲁番市|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