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發現了良性的肺部結節,通常是不需要手術治療的,活動性感染和炎癥疾病的治療需要根據病人癥狀和具體檢查結果來綜合考慮
■ 良性和模糊的結節,通常需要隨訪幾年
■ 轉移性肺癌和表現為肺結節的晚期腫瘤,通常也不需要手術,可以用化療、放療及靶向治療來解決
很多人經胸部CT體檢發現肺小結節后,第一時間就想知道 2 個問題:
第一,是不是腫瘤?
第二,要不要切掉?
臨床上,這兩個問題其實都難以簡單回答。因為,盡管影像學可以初步判斷結節病變的性質,但這只是猜測,組織病理檢查才是最終確診的金標準。所以,患者和醫生都要面臨這樣一個問題:這個肺結節需要手術嗎?
我們的回答是:
不是所有的肺結節病變都需要手術治療。
1
如何看懂CT肺結節病變?
孤立性肺結節(SPN)公認的定義為:單一的、邊界清楚的、影像不透明的、直徑小于或等于30毫米、周圍完全由含氣肺組織所包繞的病變,沒有肺不張、肺門增大或胸腔積液表現的肺部結節。
通俗地說,肺上長的東西,大的叫腫物(直徑大于三厘米),小的叫結節(直徑小于三厘米)。其中,直徑在兩厘米以下的稱為小結節;直徑小于一厘米的叫微小結節;直徑小于等于八毫米的叫亞厘米結節。
結節大小只是我們確定結節性狀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結節的CT影像學特征。
一般CT檢查會提供結節周邊的變化情況,當結節周邊出現毛刺征、分葉征、結節內有血管或氣管進入、結節周圍胸膜有牽拉時,往往說明結節惡性的可能性比較大。尤其當周邊情況不穩定,即便結節直徑在一厘米以下,也要考慮手術。
如果結節周邊是比較規則的,或出現完全鈣化,即便結節體積再大,也沒有必要手術,甚至不需要觀察。
CT檢查對結節的密度也會有體現,這可以對肺部結節進行更精確詳細的分類。
我們經常聽說一個詞叫GGO(即磨玻璃樣變),這樣的結節沒有一定形狀的密度增高影,形同毛玻璃。以GGO為主要特點的肺部結節稱為磨玻璃樣結節影(GGN),指存在于肺內的局灶性密度增高影,但其密度又不足以掩蓋經過其的支氣管血管束,因狀似門窗磨砂玻璃而得名。
2
肺結節就意味著致命肺癌?
引起肺部結節的情況很多,具體包括:病人長期受吸煙、空氣污染所致的炭末沉著;結核、真菌感染或非特異性炎癥;肺部良性腫瘤,如錯構瘤、纖維瘤、纖維神經瘤、胚細胞瘤、硬化性血管瘤、非特異性肉芽腫、特異性肉芽腫感染和不典型腺瘤樣增生等;痰栓、畸形、肺動靜脈瘺等。
當然,還有可能就是大多數病人擔心的癌前病變如非典型腺瘤樣增生(AAH)、原位腺癌(AIS),以及惡性腫瘤如微浸潤腺癌(MIA)、淋巴瘤、轉移癌等引發。
它們都表現為肺部結節是因為:當肺泡的氣腔內有液體(如水腫)或出血,可以導致CT值增加。當肺間質因炎癥、水腫、纖維組織增生或因腫瘤等原因而增厚時,造成每個像素內 “組織”量增多而空氣量相對減少,CT值就隨之增加了。在呼氣終末時,肺泡內空氣量減少,肺間質雖正常、但單位像素內肺泡壁的數目增加,亦可造成毛玻璃樣密度。
隨著CT等影像學檢查方法的普及和發展,體檢發現肺部結節變得很常見。肺部小結節除人們擔心的肺癌因素外,還包括良性疾病。所以,許多人常常把肺部結節與肺癌劃上等號,發現自己有肺部小結節后就驚恐不安,茶飯不思,大可不必。
就算萬一不幸得了肺原位癌、微浸潤腺癌這樣的早期肺癌,及時進行手術治療,術后堅持隨訪,目前五年生存率可達95%以上。
腫瘤大小和分期與預后具有明確的相關性。所以,快速明確肺部結節的良惡性,切除惡性病灶、并避免不必要的良性病灶切除,以及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是目前肺癌診斷和治療的熱點。
3
什么樣的肺結節需要手術?
如果發現了良性的肺部結節,通常是不需要手術治療的,活動性感染和炎癥疾病的治療需要根據病人癥狀和具體檢查結果來綜合考慮。通常,良性和模糊的結節,需要隨訪幾年。此外,轉移性肺癌和表現為肺結節的晚期腫瘤,通常也不需要手術,可以用化療、放療及靶向治療來解決。
只有那些沒有播散的早期惡性結節需要外科手術切除,對高度懷疑的惡性肺結節也推薦外科切除。此外,一些特殊感染的組織學診斷是非常關鍵的,為了選擇適合的抗生素,有時也只能用手術切除來解決。
隨著肺癌篩查研究的開展和CT的廣泛應用,將會有更多的肺結節被發現,且大部分為良性,隨訪后發現病灶會縮小或消失,而惡性GGN仍會持續存在,直徑和CT值同樣會隨時間推移而增加。
因此,對于初次發現的GGN,專業醫生的咨詢和定期隨訪十分重要。不過,就算是肺部惡性腫瘤,患者現在也不用害怕、恐慌。
近幾年,醫學發展突飛猛進,除了外科手術,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先進治療理念與方法也相繼問世,給患者帶來更多生機,患者生存期、生存質量都在不斷延長和提高。曙光就在眼前,我們共同前進。
陳曉峰,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胸心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導。擅長肺癌、食管癌、噴門癌、氣管腫瘤及縱隔胸腺腫瘤的外科診治,尤其擅長肺癌及肺部小結節的胸腔鏡微創手術治療,對肺癌的淋巴結清掃手術及術后綜合治療有深入的研究。
本文刊登于2019年6月4日《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