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小玲的媽媽談起自己女兒覺得很無助,女兒抱怨媽媽不夠愛她,不懂她,媽媽工作忙把自己一個人放在家里等等。“女兒說的是事實,但我養家養孩子辛苦,丈夫在外地很少回家。”對于女兒,小玲媽媽比較內疚,內心覺得自己為女兒做得少了點。女兒比同年齡孩子要獨立自主些,更有主見一些。“我覺得女兒的抱怨就像一根繩子似的,一頭粘在我的心臟上,一頭拽在女兒手上,當女兒抱怨增加,那根繩索就拉緊些,我就糾結和無助,甚至有些憤怒,會和孩子吵架,更加想遠離女兒,又好像離不開。當女兒安靜、乖些,繩索就松些,自己似乎就更能安心工作。”在小玲媽媽看來,自己的女兒挺優秀,也很體貼。
而小玲媽媽的內疚則起源于和自己媽媽之間復雜的情感:她的媽媽對她的依賴就很強,總是會抱怨自己對她不夠關心。有時候會要求小玲媽媽在自己和小家庭中做選擇。每次聽到這些抱怨,小玲媽媽會非常憤怒和無助,但是無法和自己的母親溝通。這樣的方式長期重復。當女兒向她抱怨的時候,小玲媽媽對自己母親的憤怒和無助會被激起,女兒某種程度上成了替罪羔羊。當然,小玲媽媽是個自我反省能力較強的人,她對孩子的愛阻止了她繼續對孩子發火,而是選擇了求助。繼續分析,小玲媽媽表示自己和女兒在一起的時候確實會不由自主分心,會想工作,想其他事情,這些內在活動可能會讓孩子感受到媽媽人在心不在,讓孩子擔心和懷疑媽媽的愛。
指導:周愛珍(”陶老師熱線“輔導老師)
心理學上講的強迫性重復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讓人驚得目瞪口呆,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精神分析講:一個人的人際關系都是早年和父母或者養育者關系的重復,也就是說和父母或者養育者的關系是以后關系的模板。就像文中的小玲媽媽,由于和自己媽媽的關系成了她和所有其他女性關系的模板,潛意識深處會認為女性是會攻擊人的,讓人內疚的、不能靠近的,靠近會被傷害的。所以,當女兒出生以后,她總會不由自主地分心。
而這些分心會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碎片式的愛,會去抱怨或者攻擊母親。其實這些是由于母親的行為而帶來的變化。女兒只是成了母親內心演繹自己與女性關系的一部分。面對這種情況,作為媽媽要意識到自己的潛意識語言,增加這樣的察覺能力。當面對女兒抱怨的時候,把女兒抱怨的事情和感情分開,理解這是女兒渴求愛確認愛的時候,接納女兒的抱怨,告訴女兒“我愛你,媽媽愛你”。
朱 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