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入盆是臨產前的標志,也是孕晚期準媽媽最關心的問題。
所謂入盆,指的是胎兒將整個身體蜷曲起來,進入空間相對有限的骨盆腔,從而獲得固定。
一般來說,初產婦入盆的時間在懷孕36周左右,經產婦相對晚一些,通常臨產前才會入盆。當然,由于個人差異,具體的入盆時間是不確定的。
因此很多準媽媽也會問:胎兒入盆了會有感覺嗎?
其實如果細心體會,還是能覺察出來變化的,孕晚期的準媽媽要清楚。
總結來說,就是當孕媽出現“五感覺”,肚子出現“三變化”時,說明胎兒已經入盆了。
1)尿頻癥狀加重
胎頭入盆后對膀胱的壓迫加大,因此比較敏感的準媽媽會發現,自己尿頻的現象好像比之前變得還要嚴重,尤其半夜起來上廁所的次數有所增加,對睡眠質量的影響較大。
2) 食欲恢復、呼吸暢快
胎寶寶入盆說明位置相對下降,因此對上腹部的那些器官壓迫會較之前減輕不少。
這也就意味著,之前食欲不振、呼吸困難的癥狀都會隨之改善。
3)趾骨疼更強烈
胎寶寶下沉后,子宮對于趾骨的壓迫感增強,因而趾骨疼也會變得更加強烈。
4)假性宮縮更頻繁
入盆后假性宮縮的出現會變得更加頻繁,很多孕媽分不清楚真假宮縮的區別。
其實相對真宮縮而言,假宮縮是沒有規律的。盡管肚子也會發緊發硬,但只要稍作休息就能緩解不少。
5)胎動的位置下移
入盆后胎兒的位置下移,因此孕媽感覺到胎動的位置相比之前來說也會更加靠下。
并且,由于胎兒得到固定,胎動的位置也不會像之前那樣多變,基本都在同一個位置出現,且頻次逐漸減少。
1)位置下垂
隨著胎兒的下降,肚子也會明顯呈現下垂的趨勢。
孕媽不妨低頭看看,有的孕晚期看不見腳趾頭,等到胎兒入盆后就能隱約看到鞋頭了。
并且,還能明顯感覺到胸和肚子之間的距離增大,如果距離約等于一個拳頭,就說明胎兒差不多完全入盆了。
2)形狀變化
如果說入盆前的肚子顯得圓鼓鼓的,形似西瓜。那么隨著胎兒入盆,肚子往下墜,漸漸會向橢圓形發展。
3)肚臍方向
入盆前孕媽肚臍的方向差不多是水平向前的,但胎兒入盆后肚臍也會有下墜的趨勢,表現為水平朝下的位置。
胎兒既已入盆,就代表準媽媽要開始為生產做準備了,主要的注意事項有以下幾點。
1)飲食方面
相對來說,自然分娩還是最好的生產方式。
如果胎位正常,想要順產時順利一些,一定要避免營養過剩,合理控制體重。
飲食方面要避免大魚大肉這類高油膩食物,但熱量的食物還是可以吃的,這能為接下來的生產積蓄能量。
2)運動方面
進入孕晚期后,準媽媽不能再像孕中期那樣大大咧咧,一定要避免幅度過大的活動,以免引發子宮收縮、造成早產。
但適當運動仍要保持,這樣才能讓接下來的生產過程更加簡短順利。
3)心理方面
十月懷胎、分娩在即,胎兒入盆后準媽媽都會出現緊迫感。
不過,為了自己也為了胎寶寶,一定要盡量消除對生產的恐懼保持愉快心情。平時可以多多了解分娩知識,心里有譜就不會那么不安了。
4)產檢方面
雖說懷孕過程很快就要結束了,但產檢絲毫馬虎不得,剩下的項目一定要積極做好,及時監測胎兒的情況,才能在發生異常情況時及時作出反應。
越到這個時候,越要保持高度警覺才行。
總而言之,入盆是胎兒即將出生的成長,孕媽需要格外重視。如果到一定時間還沒有入盆的感覺,就要注意坐姿,并多做運動進行調整。
二胎寶媽、營養師,為大家分享育兒生活中的心得;圖片皆源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刪除;另外,碼字不易,如有個別錯別字,請別介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