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循法先入,脫法后出
——淺談格律詩的章法
在2014年全國第28屆中華詩詞研討會上,中國著名詩人劉慶霖先生反復強調詩詞創作要懂得、守住、用好“法門”,聽后很有感觸和啟發,寫了這篇短文,略抒一孔之見,就教于讀者和方家。
詩有成法。經過一千多年的不斷實踐和探索,前人從理論上總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格律詩寫作法則,我們、特別是初學者必須遵循,否則雜亂無章,不能稱詩。詩無定法。我們嫻熟地掌握了作詩的法則之后,又要不拘古范,脫法活用,“奇正參伍”,“求正容變”,做到能入能出,不即不離,意境領先,運用由我,方可提升詩的境界,多出精品力作。
什么是詩法呢?簡而言之,詩法就是詩詞創作應該遵從的途徑、門道、法度和規則,包括平仄四聲、對仗押韻、語式節奏、章法布局等等。本文僅從格律詩的章法即起承轉合方面淺談循法和脫法的問題。
先說循法。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想寫出好詩,就應從規依矩,遵章守法。如果胸無法度,任性而為,則詩不像詩,遑論佳作,可見循法的重要性。清沈德潛在《說詩晬語》中說:“詩貴性情,亦須論法。雜亂而無章,非詩也?!痹等艚稹对姺ㄕ摗吩疲骸啊髟姵煞ǎ衅?、承、轉、合四字。”唐初以后形成的格律詩,大都合乎起、承、轉、合章法,即律詩的首聯、絕句的第一句叫“起”,即開頭——要緊扣題目(破題),突兀高遠;律詩的第二聯(頷聯)、絕句的第二句叫“承”,即承接——要承上發揮,連貫自然;律詩的第三聯(頸聯)、絕句的第三句叫“轉”,即轉折——要別開生面,新穎巧妙;律詩的尾聯、絕句的第四句叫“合”,即收合——要結束全篇,含蓄深邃。起、承、轉、合章法的運用,使詩篇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氣脈貫通,渾然一體,充分地體現作者的技巧功力,更好地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
如毛澤東的七律《冬云》:
“雪壓冬云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稀。
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
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杰怕熊羆。
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span>
這首七律寫于冬云密布、大雪紛飛的1962年12月。毛澤東根據當時嚴峻的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借景抒情言志,用生動的比喻和強烈的對照,熱情地謳歌了以作者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無畏困難、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首聯點題,寫雪壓冬云,萬花凋謝,是“起”;頷聯緊接首聯,運用對比手法,進一步寫嚴冬景象:寒流急滾,暖氣微吹,是“承”;頸聯宕開一筆,轉而寄情,寫英雄敢驅虎豹,豪杰何懼熊羆,是“轉”;尾聯呼應首聯,通過對照,寫梅花喜開,蒼蠅該死,從而收束全詩,是“合”。
又如李白的七絕《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此絕是李白被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遇赦,于東歸途中所作,抒發了詩人歷盡艱險、重履康莊的輕松愉快的感情。首句是“起”,切題,寫早別高城;次句是“承”,接上句寫一日還“鄉”;第三句是“轉”,別開天地,寫猿啼不斷;第四句是“合”,寫船過重山,綰合全篇。
格律詩章法起、承、轉、合的例子不計其數,以上僅舉典型兩例,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它反映了格律詩篇章結構的一般規律和古今詩家謀篇布局的基本情況。
再說脫法。是不是格律詩章法都是起、承、轉、合而詩人都要株守呢?非也!清徐增《而庵詩話》云:“詩蓋有法,離他不得,卻又即他不得;離則傷體,即則傷氣。故作詩者先從法入,后從法出,能以無法為有法,斯之謂脫法也?!惫湃诉€說:“律詩起承轉合,不為無法,但不可泥。泥于法而為之,則撐柱對待,四方八角,無圓活生動之意?!保鳌だ顤|陽《麓堂詩話》)放眼泱泱詩國,格律詩起承轉合章法并非金科玉律,雷打不變,也非一枝獨秀,普蔭詩壇;而是諸體兼備,多法齊施,群芳爭艷,春色滿園。長期以來,無數詩家勤于探索,不斷出新,采取多種布局,運用不同章法,別出心裁,力創佳作。作品圓活生動,富有美感,給人愉悅的藝術享受,滿足讀者的審美需求。
先看杜甫的五律《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span>
此律是杜甫寄居成都草堂時所作,描寫春夜雨中的景色,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第一句寫好雨知時,可視為“起”;第二句寫春天發生,自然是“承”;頷聯寫入夜潤物,也應是“承”;頸聯寫云黑火明,初看似“轉”,細琢不然——與頷聯一樣,兩句皆寫雨中之景,是承句“當春乃發生”的補充,仍然是“承”;第七句寫早起探看(展開聯想),無疑是“轉”;第八句寫花紅(滿)錦城,可稱為“合”。
再看金昌緒的《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span>
此作描寫閨中少婦與丈夫遠隔千里,音信難通,只能在夢中和丈夫重逢相愛,卻被黃鶯的啼聲吵醒,旋即起床將它趕走,由此產生怨恨之情。全詩格調清新,結構流暢,語氣蟬聯,篇法圓緊,一浪追逐一浪,后句說明前句。布局獨辟蹊徑,令人耳目一新,難見慣用手法的端倪,哪有起承轉合的影子?不循傳統章法,“從心所欲”,卻成經典之作,傳誦千秋。為何?深諳作詩應以意運法,不以意從法,應以人馭法,不以人隨法;信行無法之法,便為活法妙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是也。
時代不斷前進,社會迅速發展。我們詩人詞家既要努力學習,諳熟章(詩)法,尊重傳統,依循規則——循法先入;又要與時俱進,不泥陳規,大膽實踐,勇于創新——脫法后出。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服務人民大眾,打造精品力作,為繁榮和振興中華詩詞貢獻應有的力量。
(本文刊發于2015年第8期《中華詩詞》,榮獲《詩國》2015年度詩論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