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單純,作詞也要單純。
人復雜了沒人緣,詞復雜了沒詞緣。
-蔡世平 <<南園詞話>>
■蔡世平,知名詞人、一級作家、中國作協會員。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中華詩詞研究院原常務副院長,中國國學研究與交流中心特聘專家,中國當代詩詞研究所所長,中國楹聯學會顧問。主要作品集有:詞集《南園詞》《南園詞二百首》《21世紀新銳吟家詩詞編年》、楹聯集《南園楹聯》、散文集《大漠兵謠》、書法集《詞隨心動——蔡世平自書南園詩詞》、詩論集《中華詩詞現代化散論》。因《南園詞》創作,引發“蔡世平文化現象”,評論、研究與賞析《南園詞》的專著有《南園詞評論》(李元洛、周篤文、王兆鵬等著,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舊體詞的當代突圍——以蔡世平南園詞為例》(王雅平著,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南園風景——蔡詞賞析》(何文俊著,線裝書局2012)。
山水田園詩的昨天與今天-以孟浩然為例(一)
蔡世平
山水田園詩是中華詩詞的一個大門類,是我民族的一份優秀文化遺產。山水田園詩是我們祖先詩性、智慧的文化創造,反映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學觀和生命美學觀,對民族精神氣質、性格修養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涵養、構建作用。我們今天不僅要珍視,更要研究、發展好山水田園詩。
田園詩的出現早于山水詩。《詩經·豳風》中的《七月》,《小雅》中的《信南山》、《甫田》,《魏風·十畝之間》、《魏風·伐檀》、《魏風·碩鼠》等,都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田園生活、耕作情況。《詩經》雖然也有山川草木的描繪,但主要是用于比興,是寫詩的一種輔助手段,還構不成真正意義的山水詩。山水作為一種審美對象,是在《楚辭》中岀現的。日月星辰、風雷云電、山岳河流、林濤水浪,是自然的神靈也是人格化的自然。屈原的偉大,是他提升了人與自然的精神高度,同時也完成了人與自然的詩意創造。山水田園詩的成型期在魏晉南北朝,至盛唐出現山水田園詩派,惠及千秋,孟浩然功不可沒。
一、孟浩然與孟浩然時代
孟浩然是我們大家熟悉的一位唐朝詩人。“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樣清新可愛的麗句,海內外華人只要認識幾個漢字讀過幾句漢書,都能夠隨口而出,口齒留香。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寫得好,與他同時代的王維山水田園詩也寫得好,達到了唐朝山水田園詩的最高成就,后人就把孟浩然和王維并列,稱“王孟”為唐朝山水田園詩的兩個代表人物。
梳理孟浩然的生平身世,可以得出如下觀感。
1、孟浩然沒活過六十歲。
孟浩然距我們今天一千三百年了。他出生于公元689年,卒于公元740年,只活了五十二歲。他的同時代而且又是同鄉的朋友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描述他“骨貌淑清,風神散朗”;當時的大畫家王維還給他畫了一幅像,后來一位心儀孟浩然但不知姓甚名誰的文士,在畫像上留下題記:“觀右丞筆記,窮極神妙。襄陽之狀,頎而長,峭而瘦,衣白袍,靴帽重戴,乘款段馬,一童總角,提書笈,負琴而從,風儀落落,凜然如生。”用今天的語言來描述孟浩然的形象氣質,就是個子高挑,棱角分眀,眉目清秀;琴書隨身,風度翩翩,瀟灑出塵,典型一個書生模樣。我看到今天書刊常用的孟浩然一個半身畫像,有白胡子,眼袋很垂,看上去像一個八十多歲的老頭子,這顯然不符合孟浩然的實際年齡,我多么希望襄陽塑造一尊氣宇軒昂、風神獨具,能夠反映大唐精神的孟浩然塑像。
唐開元二十八年(740),當時的大詩人王昌齡游歷到襄陽。老朋友見面,自是十分高興。孟浩然疹疾將愈未愈,還在悉心療養中。這疹疾我猜測應屬于過敏性皮膚病,最忌吃刺激性的東西。但孟浩然是性情中人,當盡地主之誼,哪里管得了這么多,難得與朋友相聚,痛痛快快一回。酒是盡情地喝,澗水的鯉魚、河蚌、龜鱉是盡情地吃。不好的是,孟浩然病情突然加重,醫治無效,在澗南園去世。這應屬于非正常死亡。那個時候醫療衛生知識沒今天普及,醫療衛生條件也沒有今天好,孟浩然的去世真是令人扼腕嘆息,要不后人還能讀到他更多的好詩。
2、孟浩然是一個比較有福分的人。
我在有福分前加了一個限制詞,主要是說孟浩然的非正常去世,沒能活過一個甲子,因為古人是很看重這個年齡的。綜合考聚孟浩然的生,還是相當不錯的。一是他家庭優裕,衣食無憂,從來沒過過苦日子,還有家資供他讀書游歷,領略名山勝水。二是他生前就名滿天下。唐朝排前三位的大詩人李白、杜甫、王維,都情不能已,寫詩記錄與他交往,贊頌他的人品詩才。李白那首膾炙人口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已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他又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其傾慕程度,達到了“高山仰止”。杜甫的《遣興》寫道:“吾憐孟浩然,短褐即長夜。每望東南云,令人幾悲吒。”王維聽到老朋友去世的消息,悲傷不已,含淚寫下《哭孟浩然》:“故人不可見,漢水日東流。借問襄陽老,江山空蔡州。”老友不在人世,江山失去了蔡州,突然間空了一塊,是天塌下來一般的感覺,這是何等的悲絕。無論在世還是不在世,我看世上沒有幾個人能像孟浩然那樣享受這樣的殊榮。三是“孟浩然”這三個字已經成為中國文學史的一個經典符號,民族的一塊文學“心碑”,只要中華民族存在,將千年復千年地矗立流傳。四是他沒有經歷安史之亂,一生享受了盛唐,成為盛唐士人的一個標志性人物,幾乎找不出多少污點。他沒有像杜甫那樣歷經許多苦難,以致餓死在漂泊湖湘的船上;也沒有像王維那樣,安史之亂時,還當了一回俘虜,吃拉痢藥,裝啞不能言,經歷了身體的摧殘和靈魂的煎熬。王維被安祿山脅迫到洛陽,接受了偽朝廷的官職。長安、洛陽收復后,因平亂有功的弟弟王縉,請求削官為王維贖罪,這才保住了官職。對比顏真卿領兵殺敵,留下《祭侄文稿》千古書帖,王維在封建社會人格上多少有些污點。當然我們不必苛求古人盡善盡美。五是他雖然沒有當過像樣的官,但他與當時的皇帝、宰相、大臣名土都有頻繁的交往。所以我說孟浩然這一生還是值得的。
3、孟浩然的家鄉山明水秀,人文景觀薈萃。
唐朝的襄州是孟浩然的家鄉,也就是今天湖北的襄陽。我們從新、舊《唐書》、《唐詩論叢》(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山水田園詩派研究》(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等相關文獻了解到,當時襄陽南城外的七里峴山附近有個叫江村的村莊,孟浩然家一所祖傳的園廬就座落在這個村子里。園廬背面是澗水,人稱北澗,園廬在南澗,因此又叫澗南園。澗南園過去有冶城,所以又稱“冶城南園”。我猜想這冶城,總和鐵與火有關,可能是漢朝時制造冷兵器或者是鐵匠鋪子較集中的地方。那時戰亂頻仍,需要打制長矛、大刀等兵器,當然也要打制鋤頭、鐮刀等農具什么的,我沒有考證,想當然耳。
敝廬在郭外,素業惟田園。
左右林野曠,不聞朝市喧
釣竿垂北澗,樵唱入南軒。
書取幽棲事,將尋靜者論。
孟浩然的這首《澗南即事貽皎上人》的詩,以不無得意的輕松筆墨,描繪了澗南園的環境:在襄陽城郊,有很大的田園,供自家耕種;周圍是郁郁蔥蔥的樹林和綠茵茵的空曠野地;可以悠閑地在北澗釣魚,時不時還會聽到打柴樵夫的山歌和村漢漁娘的野調,高興時自己也跟著哼上幾嗓子。這樣的好地方,真可以稱得上是人間仙境,世外桃源。
峴山江岸曲,郢水郭門前。
自古登臨處,非今獨黯然。
亭樓明落照,井邑秀通川。
澗竹生幽興,林風入管弦。
再飛鵬激水,一舉鶴沖天。
佇立三荊使,看君駟馬旋。
孟浩然在《峴山送蕭員外之荊州》詩中,以鳥瞰江村的視角,又深情地敘寫了家鄉的人文景觀。西晉羊祜的碑和祠就建在峴山上。據說人們感念羊祜的公德,見碑無不落淚,這碑又叫墮淚碑。南園附近還有望楚山和萬山。萬山又叫漢皋山,山下有解佩潭,相傳鄭交甫在這里遇到兩個仙女,并接受了仙女相贈的和田玉佩飾。不遠處還有萬山潭,晉朝大將杜預敲山鑿石,刻南征碑和記功碑兩塊,一塊立在峴山上,一塊沉在潭水中。所以萬山潭又稱沉碑潭。城南八里,還有后漢習郁開鑿的習家池。晉朝的山簡鎮守襄陽時,常常來習家池游樂、飲酒,彈唱高歌,放浪形骸,與高陽酒徒無異,故習家池又稱高陽池。城東南三十里,隔著漢江還有一座鹿門山。東漢時的高土龐德公在峴山躬耕。龐德公和諸葛亮、司馬徽很友善,常來往,后來他與妻子隱居鹿門山,采藥為生。孟浩然在鹿門山也有別業,常去那里住上一陣子,與好朋友王迥松林影里溪水灣頭,談天說地,詩酒歡愉。所以孟浩然又說自己隱居鹿門山。
孟浩然就生養在這片土地上,他當然是十分地熱愛自己的家鄉。襄陽的明山秀水更是涵養了孟浩然的浩然之氣,也養育了孟浩然的浩然之詩。孟浩然留下了許多自己與襄陽山水的優美詩篇。“羊公峴山下,神女漢皋曲。……良會難再逢,日入須秉燭。”(《初春漢中漾舟》游女昔解佩,傳聞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還。”(《萬山潭作》)“暝還歸騎下,夢月映深溪。(《登望楚山最高頂》);清曉因興來,乘流越江峴。……探討意未窮,回艫夕陽晚。”(《題鹿門山》)這些詩篇是今天襄陽的一筆文化財富,也成就了襄陽是今天最宜居的山水人文城市。
4、孟浩然出身書香門第,家學淵源,世重儒風。
現在缺乏充足的資料考證孟浩然的家庭到底是一個什么樣子,但是我們從孟浩然詩里透出的消息,約略知道孟浩然的家弟兄好幾個,田產很多,家資豐厚,衣食無憂,是一個耕讀家庭。孟浩然從小受到儒家文化影響。他在《書懷貽京邑故人》詩中說“唯見自鄒魯,家世重儒風。詩禮襲遺訓,趨庭沾未躬。晝夜恒自強,詞翰頗亦工”。四十歲之前的孟浩然,就徜徉在家鄉的明山秀水里,培養鴻鵠之志,與兄弟們一起讀書習文,為應舉入仕做準備,渴望一舉成名,光宗耀祖。
5、孟浩然積極進取,但卻是一個仕途失意的人。
開元十六年(728),孟浩然去長安應試。天不佑人,第二年早春考試卻落第了。但孟浩然并沒有心灰意冷,仍然留在長安,尋找與等待新的機會。可是新機會始終沒有注意他,甚至連看他很都沒有。他又打算通過向朝廷獻賦的方式,以求一第。我們知道唐垂拱二年(686),朝廷設置了四銅匭制度,其中之一叫延恩匭,凡是獻賦求官的人可以投書于此匭中。玄宗時還保留了這個制度。杜甫就曾經在科舉落第后,獻過三大禮賦。孟浩然也想走這條路,但卻又一次失敗了。無奈之下,孟浩然黯然神傷,離別長安,踏上歸途,只得又回到家鄉澗南園。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