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氏是瑯琊望族,家風清正、英才輩出,不僅在政治上、軍事上取得了卓然的成就,還非常注重家庭教育、家風建設。諸葛氏子弟們杰出的才智,忠厚的信德,與其質樸儉靜的家風有著密切的關系。諸葛亮的家風主要體現在《誡子書》《又誡子書》《誡外生書》等家書之中,為古代中國綿延不絕的家風傳統注入了一脈哲思清流。
《誡子書》是諸葛亮54歲臨終時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涉及立志、勤學、修身、養德等方面的內容。《又誡子書》是諸葛亮寫給養子諸葛喬的家書,專門談論飲酒問題。《誡外生書》是諸葛亮寫給外甥龐渙的家書,談論了立志的重要性。諸葛亮勸誡子弟心志拳拳、意境曠遠,在傳承了諸葛家風的基礎上,熔鑄了自身獨特的人生感悟及家國情懷,是培育良好家風、涵養正氣的典范之作,至今依然具有現實意義和借鑒價值。
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
諸葛亮的家風,以“修身”“養德”為核心要義。《誡子書》開篇云:“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回顧自己的一生,風云際會、跌宕起伏,是什么讓他堅定不移地堅守志向,使人生意義有了超然致遠的浩然之象?他認為,總離不開淡泊、寧靜的心境。縱然世事紛紜,淡泊持志遠,讓人從容應對成長路上的坎坷;寧靜致遠長,使人安然迎接建業路上的艱辛。建安二年,諸葛亮17歲,叔父諸葛玄病逝。這一家庭變故,是諸葛亮繼失去雙親后的又一次重大打擊。從此,他在襄陽頓失依靠,政治上無人扶持,經濟上陷入窘境。于是,諸葛亮決意與弟弟搬到距離襄陽不遠的鄉村居住,這樣既可通過耕耘土地,在經濟上基本達到自給,還可以利用農閑到襄陽游學,汲取教益。
“儉以養德”,節儉的生活作風,可以塑品格,正家風,養廉潔。諸葛亮在《誡子書》提出要“儉以養德”,自己身體力行,為后輩作出了表率。他在為官期間,不斂民財、不置家產、生活儉樸。去世時,內無余帛,外無贏財,還留下了薄葬的遺囑:“葬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三國志》)在諸葛亮的影響下,其家人的生活非常儉樸,諸葛亮與李嚴書說:“今蓄財無馀,妾無副服”,其勤儉持家之風,由此可見一斑。
三國時期酒文化盛行,諸葛亮在《又誡子書》中告誡養子諸葛喬飲酒要“適體歸性,禮終而退,此和之至也”。飲酒是重要的社交禮儀,同時也是人們放松身心、溝通情感的重要媒介,“夫酒之設,合理致情,適體歸性”,諸葛亮認識到這一點,沒有要求諸葛喬禁酒。但當時因喝酒而誤事的官員,不乏其人。例如,張飛因聚眾飲酒失掉徐州、因大醉丟了性命;蔣琬因不理事務,時常大醉,丟掉官職等。諸葛亮考慮到當時的社會氛圍,專門寫家書警示諸葛喬不能飲酒至迷亂。
志存高遠 學以廣才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從17歲隱居隆中,躬耕田畝,到27歲時離開,運籌帷幄大展經綸,成就蜀漢鼎足三分之業。可以說,與隆中10年的靜心學習、師友間的切磋問難有著密切關系。東漢末年,由于黃巾農民大起義的蕩滌,大小軍閥混戰,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崩潰了,儒家學說的獨尊地位受到了嚴重削弱,諸子百家的學說開始自由傳播。而此時,劉表統治荊州社會安定,襄陽人文薈萃、文化繁榮,為諸葛亮的博覽群書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隆中是一個美麗的小山村,四周崗巒起伏,群山環抱,勢如盤龍,山澗泉水潺湲,松簧疊翠,百鳥飛鳴,環境怡然清幽。在這里,諸葛亮除了研習儒家經典之外,也讀了不少有關法家、兵家、縱橫家以及道家之書。《三國志》說道,諸葛亮讀書有一個特點,不“務于精熟”,而是“獨觀其大略”,既不像一般漢代儒生那樣尋章摘句訓詁名物,而是深入思考領悟其精神實質。諸葛亮親手抄寫了《申子》《韓非子》《管子》等法家之書以及《六韜》兵書,不拘于一家之言,博采眾長加以貫通。諸葛亮受到先秦縱橫家及其他諸子的啟發,洞察天下風云,指畫了了,宏論滔滔,為后來成為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積累了豐厚的學養。后來,諸葛亮在著名的《草廬對》中對天下形勢的分析,與《戰國策》內縱橫家們隨機應變的犀利詞鋒頗有相似之處。《三國志》記載,公元208年,曹操攻入荊州,劉備倉惶南逃,諸葛亮勸孫權聯合劉備抗曹的一番說辭云:“(將軍)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按兵束甲背面而事之?”縱橫捭闔詞旨明徹,句句觸擊對方所思,使孫權做出了抗曹的決定。《誡子書》云:“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隆中10年的立志求學,博覽群書,精研要義,成就了諸葛亮“逸群之才,英霸之器”的卓越學識。
鞠躬盡瘁 死而后已
諸葛亮心系天下,站在忠義的高度謹慎處世,不汲汲于追求功名利祿。《出師表》中,說自己“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這既是謙辭,亦非謙辭。諸葛亮在荊州時期,想要以其家世才智躋身上層社會還是比較容易的,可是,據《三國志》記載,劉表“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的作風,使諸葛亮選擇了“窮則獨善其身”的隱居生活。然而,諸葛亮并沒有忘懷世事,雖身居隆中,卻密切關注著風云變幻的天下大勢,在草廬之內為劉備決策三分。為了報答劉備“三顧臣于草廬之中”的誠摯禮遇,終于毅然出仕,一生追隨劉備,助其興復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赤壁之戰中,諸葛亮為聯合孫權抗擊曹操,奉命出使東吳,其非凡才智深為孫權賞識,張昭推薦諸葛亮留仕東吳,被其婉言拒絕。有人問其原因,諸葛亮回答說:“孫將軍(孫權)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可見,諸葛亮對孫權的觀察是深刻的。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當時劉備的處境正是人生最為艱難的時期,正如《出師表》中說的:“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然而,諸葛亮選擇劉備,一則被其至誠禮遇所感動,一則經過了慎重全面的考量,覺得劉備不僅能夠“賢亮”,而且還能“盡亮”,這是諸葛亮的智慧所在。一旦擇主而仕,就忠心耿耿,為主分憂,諸葛亮的道德和節操,注定其不可能離開劉備而投向孫權。正是有此忠良仕主之心,才有了后來劉備的“臨終托孤”。章武三年四月,劉備于彌留之際,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子嗣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聽后悲感交集,淚流滿面跪答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待劉禪繼位,諸葛亮總理朝政,兢兢業業,蜀漢舉國重任都落在了他的肩上。
諸葛亮把治國安邦、濟世安民作為自己最高理想和人生追求,把家族命運與國家前途、黎民蒼生相系。在隆中之時,諸葛亮就 “自比于管仲、樂毅”,渴望像管仲、樂毅一樣能有機會輔助明君,兼濟天下。擔任蜀相時,諸葛亮“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深受百姓愛戴。同時,他對后輩寄予了殷切期望,希望他們通過立志勤學、修身養德,早日成為濟世安民之才。《誡子書》中,諸葛亮告誡諸葛瞻,切不可放縱、不勤學,否則“多不接世”,不能為國家及社會所用,這正是諸葛家族深深擔憂的。
諸葛亮的家訓、家風,含有大量立志勤學、修身養德、兼濟天下的思想,不僅能使其子孫后代受益,對我們今天的家庭教育、家風建設仍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