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病之后,我們要來學(xué)習(xí)“馬蹄”聲律。這是關(guān)于聲調(diào)部分的具體應(yīng)用,這個應(yīng)用與詩無關(guān),但與對聯(lián)和賦以及駢文,關(guān)系密切。
“馬蹄律”的概念與應(yīng)用,最早起源于駢文。后廣泛應(yīng)用于駢文、多分句長聯(lián)及駢賦、律賦隔句句式的句腳字平仄安排。至于本句中套入馬蹄律的概念,則是近代在對聯(lián)研究上的成果。
曾國藩僅僅是提到“馬蹄”的名稱,但沒有對馬蹄律的具體要求作過多的解釋。清代林慶銓在《楹聯(lián)述錄》中,載有其父林昌彝的言論:“凡平音煞句者,頂句亦以平音,仄音煞句者,頂句亦以仄音。照此類推,音節(jié)無不調(diào)葉”。這句話簡單來說,即“平頂平,仄頂仄”。
在舊時的教塾中,有這樣一個說法:“馬走用于尾,馬跑用于句。走時看左右,跑時看前后”。這四句話的意思是說:馬的走路規(guī)律適用于句與句尾字(句腳字)的平仄安排,而馬奔跑的規(guī)律,適用于一句之間的平仄安排。
接下來我們要說另外一個話題——對聯(lián)的馬蹄與駢文的馬蹄的不同處。
如駢文《滕王閣序》選段:
勃三尺微命,(第一聯(lián)上聯(lián))
一介書生。(第一聯(lián)下聯(lián))
無路請纓,(第二聯(lián),上聯(lián)1分句)
等終軍之弱冠;(第二聯(lián),上聯(lián)2分句)
有懷投筆,(第二聯(lián),下聯(lián)1分句,與上聯(lián)1分句相對)
慕宗愨之長風(fēng)。(第二聯(lián),下聯(lián)2分句,與上聯(lián)2分句相對)
舍簪笏於百齡,(第三聯(lián)上聯(lián))
奉晨昏於萬里。(第三聯(lián)下聯(lián))
非謝家之寶樹,(第四聯(lián)上聯(lián))
接孟氏之芳鄰。(第四聯(lián)下聯(lián))
他日趨庭,(第五聯(lián),上聯(lián)1分句)
叨陪鯉對;(第五聯(lián),上聯(lián)2分句)
今辰捧袂,(第五聯(lián),下聯(lián)1分句,與上聯(lián)1分句相對)
喜托龍門。(第五聯(lián),下聯(lián)2分句,與上聯(lián)2分句相對)
楊意不逢,(第六聯(lián),上聯(lián)1分句)
撫凌云而自惜;(第六聯(lián),上聯(lián)2分句)
鍾期既遇,(第六聯(lián),下聯(lián)1分句,與上聯(lián)1分句相對)
奏流水以何慚?(第六聯(lián),下聯(lián)2分句,與上聯(lián)2分句相對)
王勃這一選段,整段的句腳字平仄安排都符合馬蹄聲律。而這,才是馬蹄聲律的真正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