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廣西高考最高分楊晨煜”
這兩天最受關注的事情是什么?當然是高考成績了!
每年高考成績一出爐,就成了熱點,今年也不例外。
6月23日,廣西高考成績公布,南寧考生楊晨煜以730分的高分成了廣西理科最高分,其中數學和英語都是滿分150分,理綜290分,語文140分。
這位學霸還順便破了廣西40多年來的高考記錄:
“楊晨煜全家人是小區里的風云明星,爸爸爺爺外公清華畢業,外婆北大奶奶復旦,媽媽上海交大畢業,屬學霸之家”。
在中國家長的思維思維方式里,如果一個孩子特別優秀,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那么他絕對不是普通家庭的孩子,非富即貴!因為只有這樣,自己的孩子如此普通,也就可以找到心理安慰了。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24日上午,楊晨煜接受采訪時候告訴記者,上述言論是謠言,父母都畢業于廣西本地學校,奶奶也沒有上過大學,自己的成績是努力所得,希望網友不要太神化,也不要乘機炒作。
這位媽媽的發言確實很樸實動人,萬媽也認為,優秀的孩子不一定都出自特殊家庭,對于孩子來說,平和穩定的普通家庭,對孩子最好。像楊晨煜雖然是來自普通家庭,但是狀元絕不是偶然,而是在這對普通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之下,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2
“才女武亦姝被清華錄取”
除了楊晨煜,詩詞才女武亦姝的高考成績也備受關注,甚至還被刷上了微博熱搜。
2017年2月,當時16歲的武亦姝取得詩詞大會開播以來最高分,成功奪冠,一時間引起熱議。
6月23日晚,2019年上海高考成績揭曉,武亦姝的高考成績為613分(上海高考滿分660分)。
上海僅有復旦附中的兩位同學在清華大學“全國領軍人才選拔”計劃中獲得“達一本線即錄取”的最高優惠,其中就包括武亦姝,如今,武亦姝已經圓了自己的清華夢,她報了清華理科試驗班類(新雅書院)。
是什么樣的家庭養出這么優秀的女兒?
為了讓女兒養成愛看書的好習慣,夫妻倆一致決定放棄下班后的娛樂生活,陪孩子一起讀書學習,用言傳身教給女兒創造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
對于女兒的興趣愛好,也是采取支持、鼓勵的態度,尊重她的愛好和夢想。
優秀是一種習慣,在父母的長期感染熏陶下,上小學后的武亦姝,已經愛上了全家人一起讀書繪畫、交流心得的溫情氛圍。
對女兒所取得的成績,武亦姝父母也坦誠地總結說,“天才是不存在的。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跡,而是有跡可循的。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真正的教育,其實就是拼爹媽!比拼父母的觀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處事方式。
3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2017年北京文科最高分熊軒昂這個耿直Boy說的一番話曾經刷爆朋友圈:
“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像我這種衣食無憂,出生在北京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在家庭環境、教育資源上,都享受著得天獨厚的條件,這就決定了我在學習方面,確實能比他們走很多捷徑。
我父母是外交官,怎么講呢,從小就給我營造一種很好的家庭氛圍,包括對我學習習慣、性格上的培養,都是潛移默化的。
因為我每一步的基礎都打得比較牢靠,所以最后自然就水到渠成。”
這段話讓人看了很不舒服,但你又不得不承認,有時候事實就是這么殘酷。
父母雖然是孩子的起跑線,但拼的不是財力、社會地位等,而是父母的格局、父母給孩子營造的成長氛圍。
印度有一部高分電影叫《起跑線》,這部電影,勇敢直面了當今社會熱門的教育話題,講述一個人人都心知肚明,卻又趨之若鶩的社會現象。
可諷刺的是,電影中的學校,已經不再是單純教書育人的地方,更是無法跨越的階級壁壘,是不同層次人的社交平臺。
正如男主所言:“教育已經失去了它的本質,而淪為了一樁生意?!?/strong>
比如以下怪現象屢見不鮮:
有些父母整天抱著手機刷個不停,卻希望孩子博覽群書;
有些父母成日斤斤計較、抱怨連天,卻希望孩子大方善良......
緣木求魚,也不過如此了。
其實,好的教育,就是喚醒孩子的內驅力,挖掘孩子的內在潛能,讓他們在愛的浸潤中,生出自律的翅膀,長出獨立思考的牙齒,發自內心地暢游在知識的海洋,最后“水到渠成”地變成一個優秀的大人。
學校的優劣固然會影響到孩子前途的發展,可真正引導孩子,建立起三觀,樹立未來明燈的,是陪伴長大的父母。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愿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