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上工治未病”的一點認識
于詩劍
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第一篇《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條即強調了“治未病”的重要性。《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不解實脾,唯治肝也。”這是仲景對《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提到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之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的具體發揮和進一步的闡釋。
一,“上工治未病”是中醫的先進理念。這一先進思想的偉大意義在于把“治未病”作為奠定醫學理論的基礎和醫學的崇高目標,倡導惜生命,重養生,防患于未然。“上工治未病”正是指導人民群眾“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病。醫無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所以“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層意思。隨著社會的發展,“未病”不僅是指機體處于尚未發生疾病的時段及其狀態,而且包括疾病在動態變化中可能出現的趨向和未來時段可能表現出的狀態。因此,嚴格講,中醫“治未病”可以具體分為“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后康復”三個層次,貫穿于疾病隱而未顯、顯而未成、成而未發、發而未傳、傳而未變、變而未果的全過程。唐孫思邈強調的“上醫醫未病,中醫醫欲起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千金要方》卷二十七)一樣,他將醫學的研究對象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種狀態,將醫學的功能分為上中下三個層次,即“上醫”為維護健康的養生醫學,“中醫”為早期干預的預防醫學,“下醫”為針對疾病的治療醫學。現代人難以理解中醫的“未病”這個詞。什么叫未病?是未來的病?是沒有發生的病?還是即將要發生的病?因而長期以來,中醫“未病”的理論雖然有記載,但其應用和推廣面臨著嚴重的瓶頸。
二,“上工治未病”特別強調防治的重要思想。2007年初,當時的吳儀副總理在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上第一次建議把“治未病”作為一個課題來研究,這是一個非常及時的信號,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治未病”是傳統中醫返璞歸真、回歸自然、重返華夏民族傳統文化精神,是利國利民、濟世救人的一個善舉。當前,醫藥衛生服務重心必須下移到農村社區,重心必須前移到預防保健。早在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就在名為《迎接21世紀的挑戰》的報告中指出了21世紀的醫學將是從“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發展;從重治療向重預防發展;從針對病源的對抗治療向整體治療發展;從重視對病灶的改善向重視人體生態環境的改善發展;從群體治療向個體治療發展;從生物治療向心身綜合治療發展;從強調醫生作用向重視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發展;在醫療服務方面,則是以疾病為中心向病人為中心發展;這些都說明21世紀的醫學將不再繼續以疾病為主要研究對象,而是以“人”的健康為研究對象與實踐目標的健康醫學,也將是未來醫學發展的方向。
三,“上工治未病”包含著非常重要的實踐、方法和技術。“上工治未病”告誡了我們如何預防疾病,張仲景曾指出“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杵經絡;適中經絡,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如其腠理。”用現在的話就是對疾病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最近,在國家提出醫療衛生保健工作“重點前移”、構建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體系的背景下,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分會提出預防亞健康的發生和阻斷亞健康的發展,是以“治未病”理念指導的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的要務之一。在21亞世紀人類共同面臨的三大健康問題(亞健康問題、慢性復雜性疾病和老年人健康問題)中,亞健康問題因涉及問題和人群廣泛而位居三者之首。中醫藥經幾千年歷史發展,在養生保健方面的理論和技術不遜色于對疾病的臨床治療;而用“亞健康”這個具有時代意義又容易讓人接受的詞匯在某種程度上詮釋了中醫“治未病”的理念,更易深入人心。
四,“上工治未病”的內涵更加廣泛突出。近年來,在衛生界特別是中醫藥界,治未病的提法、論述和試點工作如火如荼,報刊、雜志、電視臺等媒體上宣傳甚火,一批關于“治未病”的著作、課題應運而生。于是,有些人不約而同地大提特提了中醫治未病。中醫治未病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而且至今也沒有見過用幾個詞或者句子能夠說明,如果非要把“中醫治未病”概念搞清,我想是有一定困難。中醫的最得意治未病的說法是
我最近有些迷上中醫了。
現在亞健康的人很多。去醫院體檢,卻查不出什么問題來,于是西醫告訴你身體沒有問題。可自己感覺問題依然在。
西醫沒法解決問題,我將注意力轉向中醫。買了一本傳統中醫經典書籍《黃帝內經》,我實在驚詫于古代中國人的智慧,整本書不僅文字優美,也不僅僅是一本醫書,更是一本人生哲學書。我在其中找到了針對亞健康的傳統中醫學說: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就是說好的醫生治病,是能夠在病情還沒有發展到某種狀況時,他就已經能掌握病情,配合早期治療,或剛要發生于萌芽之時就殲滅于無形,預防病情的發作。如果等疾病已經形成才去治療,就像渴了才去打井,戰爭起來后才想到去打造兵器,不是太晚了嗎?唐代名醫孫思邈又發展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
還有一經典故事。我國古代有一位名醫叫扁鵲,因醫術高明,有“起死回生”之術而家喻戶曉。一次,他治好皇帝的病,皇帝問他:“誰是當今杏林第一人?”扁鵲回答:“是我的兄長,名叫扁鴉。”皇帝又問:“扁鴉的醫術比你高明在何處?” 扁鵲說:“我能治愈皇上已患的病癥,但我兄長扁鴉能讓未患病的人不生病。當年父親臨終前,傳給我們兄弟兩本醫學秘籍,一本叫《醫道》,是講治病的,傳給了我;另一本叫《防道》,是講防病的,傳給了我兄長扁鴉。”
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表明,人體健康有15%取決于遺傳,10%取決于社會條件,8%取決于醫療條件,7%取決于自然環境,而60%取決于人們日常的生活方式。科學家已經發現,80%的心血管疾病和90%的2型糖尿病是可以預防的。有資料表明,健康教育投入1元,醫療費可節約8.9元。世界衛生組織把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定為解決人人享有保健目標的首選策略。可見健康教育、預防疾病的重要性。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證實了,古代中國人“治未病”理論的正確。
古代中國人既然這么重視“治未病”,相信也一定找到了“治未病”的辦法。中醫養生,應該發揚光大,造福當代人。
上工治未病 防微杜漸
《后漢書·丁鴻列傳》記載了一則故事:東漢和帝即位時僅十四歲,由于他年幼無能,便由竇太后執政,部份大權實際上落入竇太后的兄弟竇憲等人手中。他們為所欲為,密謀纂權。司徒丁鴻見到這種情況,便上書和帝,建議趁竇氏兄弟權勢尚不大時,早加制止,以防后患。他在奏章里說:“‘杜漸防萌’則兇妖可滅。任何事情,在開始萌芽時容易制止,等到其發展壯大后再去消除,則十分困難。”和帝采納了他的意見,并任命他為太尉兼衛尉,進駐南北二宮,同時罷掉竇憲的官。竇憲兄弟情知罪責難逃,便都自殺了,從而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宮廷政變。
在醫學上,防微杜漸體現了預防為主的原則。中醫十分重視早期診治疾病。《內經》說:“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任何疾病都有一個由淺入深的發展過程,高明的醫生應該趁疾病輕淺的時候治療,若疾病已到深重,會變得比較棘手。《內經》還生動地比喻說:“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因此,中醫把一個醫生是否能對疾病作出早期診斷和治療當作判斷這個醫生醫技是否高明的標準,提出“上工治末病”。上工,即高明的醫生。
這個成語故事啟示我們:隱患要及時清除,以免釀生更大禍端;疾病應及早治療,以免給機體帶來更大的危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