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鄧鐵濤老師是首屆國醫大師,從事中醫醫療、教學與科研工作60多年,擅長以中醫脾胃學說論治臨床各系統病證。“非典”時期,鄧鐵濤教授較早發表論著《論中醫診治“非典”》,為中醫藥防治SARS提供技術指導,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任命為抗“非典”專家顧問組組長,榮獲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藥抗‘非典’特殊貢獻獎”。而關于溫病學說及今后之展望,鄧老也曾在診余(1990年)時寫下了自己的提議,希望能“自宏觀到微觀,從外感到內傷,從寒到溫,從中到西”。
//////////
溫病學說今后之展望
作者/鄧鐵濤
溫病學說與傷寒學說
“溫病”一詞,馬王堆出土之帛書《導引圖》已有“引溫病”的記載。《內經》有《熱論篇》,仲景根據《素問》:“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而名其著作為《傷寒雜病論》。從此千百年來對外感熱病的辨證論治,以《傷寒論》為宗師。自金元以降,有“六氣皆從火化”(劉河間)之說,又有古方不能治新病(張元素)之論,宋代《和劑局方》這一官頒藥典多用溫熱之劑,醫界治病多用溫藥,流弊不少,因此治發熱性疾病開始有寒溫兩派。明代吳又可獨樹一幟,提出瘟疫多于傷寒十倍,遂開溫病學說之先河。清代葉天士集前人之大成加上他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創造了溫熱之論,對病因病機提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說,辨證論治以衛氣營血為提綱,遂與傷寒派寒邪自皮毛而入,沿六經而傳變之旨大異。溫病學說至葉氏開始自成體系,脫離《傷寒論》之藩籬,再經吳鞠通之《溫病條辨》與王孟英之《溫熱經緯》之補充整理,溫病學說乃進入成熟時期。當然吳氏主張三焦辨證,與王氏強調衛氣營血辨證有所不同,此外還有薛生白等名家之論,各有發明,但終未有學者全面地加以統一,成為一個完整的學科,使后之學者有多歧之患。但溫病學派已經形成,雖屢受經方家的批評,譏為果子藥派,而溫病學說之流行已不能遏制了。筆者于1956年在《中醫雜志》刊載的《溫病學說的發生與成長》中,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及臨床現實認為:“從發展的觀點來看,溫病派是在傷寒派的基礎上向前發展了的,可以看成是傷寒派的發展。但假如認為既然發展了……便可以一筆抹煞了傷寒派,取消了傷寒派的經驗——方與法,那是錯誤的。同樣認為溫病派微不足道,殺人多于救人,而一筆抹煞了溫病派數百年來的治療經驗,也是不對的。”這一觀點受到醫學家時逸人先生之贊同,南京中醫進修學校《溫病學新編》之首肯。傷寒派與溫病派之斗爭開始暫息。當然堅持已見者亦有之,筆者最近收到廣東梅縣一份老先生之來書,認為中醫學術在下降,其主要原因乃因中醫學院把溫病課列入教材所致,要求改革之心情甚為急切。這是百家爭鳴,見仁見智,未可厚非。事實上溫病學說對《傷寒論》作了許多發揚,乃仲景之功臣,是清代中醫學術上一大成就,這是中醫界絕大多數同道的共識。
寒溫統一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中醫學術界醞釀著把寒、溫兩派統一起來,筆者于1970年寫成《中醫發熱性傳染性疾病的辨證論治》(見《中醫學新編》),試圖將寒、溫學說合一爐而共冶,不過限于篇幅,寫得比較粗。我認為這是個方向,于1981年拙作《學說探討與臨證·外感發熱病辨證芻議》又把這一問題再提出來,并加以補充修正。寒溫統一到底以什么法統一辨證?這一問題80年代成為討論的中心,北京中醫學院學報曾就此問題展開了辨論,見仁見智,未有定論。根據近三四十年治療乙腦及其他傳染病的報導,特別是重慶中醫研究所衛氣營血辨證之研究報道,認為衛氣營血辨證對傳染病及感染性疾病是可行的。我認為衛氣營血辨證仍有不足之處,故可以以此為基礎吸收部分傷寒六經辨證及吳鞠通三焦辨證就較為完整,故于1988年在《實用中醫診斷學》一書中提出統一辨證方案。
江西萬友生教授對此問題與我同感,并作深入之研究,1988年,寫成《寒溫統一論》(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又于1989年由重慶出版社出版了《熱病學》一書,他主張以八綱統一寒溫辨證,這又是一個統一的方案。
臨床治療
從近年科研成果來看,南京中醫學院周仲英教授等以衛氣營血辨證為主結合三焦與六經辨證,治療出血熱812例,病死率為1.11%,西醫治療組315例,病死率為5.08%。江西中醫學院萬友生教授等以寒溫統一辨證,治療出血熱273例,病死率3.66%,西醫組治療140例,病死率10.71%。兩院之研究其療效均明顯高于西醫組,經統計學處理有明顯性差異。從辨證角度看,同屬出血熱病,按中醫辨證論治之精神,治法各異,南京偏于清,江西偏于溫,因江西之出血熱多濕證故治療強調“治濕不遠溫”。這一事實說明,同病異治是中醫辨證的結果,那些認為中醫治法不能重復者,往往是自己沒有掌握中醫之診法與辨證之故。
有人說抗生素發明之后,中醫治肺炎便失去優勢了。但成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與成都市中醫藥研究所協作制成的“解熱毒注射液”,采用隨機單盲觀察小兒肺炎200例,“解熱毒”治療組與青霉素、氨芐青霉素等抗生素及病毒唑、穿琥寧對照組作對比,各項主要臨床指標均優于對照組,早期痊愈率比較,治療組為98.73%,對照組為77.55%(P
由此可見,中藥改變劑型,移植西醫靜脈給藥之法,會大大提高溫病的療效。
未來之展望
展望溫病學的將來,我有幾點不成熟的看法:
1.中醫學是綜合性的科學。它重視宏觀,重視整體,重視動態觀察,重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溫病學亦不例外,必須保持這些特點,發揚這些特色,溫病學應加強結合運氣學說之研究。我過去錯誤地認為運氣學說是玄學,現在應該重新認識,希望有人能利用天文、氣象、生物、物理、化學等多學科的最新的成就去研究傳染病的流行病學與發病機制。這一研究一定會產生新的邊緣學科。
2.引進西醫的分析科學方法進行辨病,在準確辨病的基礎上,按中醫寒溫辨證的理論與方法,進行辨證,實行辨證——辨病——辨證之方法,從而摸索出各個病證的規律,寫成包括發熱性、傳染性、感染性疾病的《發熱病學》。到那時,就可以不再用《傷寒論》與《溫病學》去教育學生了。但此工作不是十年八年所能完成的。中醫院校學生今天還必須學習《傷寒論》與《溫病學》。我主張把《傷寒論》擴大為《傷寒論學》即把自仲景之后一些傷寒名家的理論與見解統編入教材中,使之成為一門現代的課程,不單只教學生以仲景原書。
3.論發熱,除外感發熱一大類之外,還有內傷之發熱,這是中醫學一大特色。這是西醫學至今未有而中醫領先的偉大成就。“甘溫除大熱”之說倡于金元時代,距今已六七百年了,許多中醫懷有瑰寶而不自知,這是非常可嘆的事啊!用甘溫如參、歸、術、芪之類治療39℃~40℃之高熱,這是中醫之絕唱,可惜能掌握此技者尚少耳!故應大大加以發揚、提倡與普及。因此在《發熱病學》應加入“內傷發熱”的內容,其中包括陰虛發熱、陽虛發熱、陰陽俱虛之發熱。這樣一來這本巨著,自宏觀到微觀,從外感到內傷,從寒到溫,從中到西,都包括無遺了。期望我這一建議,能為人們所接受,有學者去實行,這是筆者的萬幸。
(199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