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螵蛸(烏賊骨),咸微溫,入肝、腎經,為收斂止血、止帶止酸之藥。川貝母,苦寒,入心、肺經,化痰散結。
二者相伍,寒熱并用,收散兼施,皆有制酸之能。用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制酸止痛,止血斂瘍。
附臨床病例一則:
顧某,男性,37歲,初診2011年10月28日。自訴胃脘脹2月余,患者近2個月經常發生胃脘脹滿堵悶,燒心,泛酸,食少。
二便調,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略弦。辨為肝郁胃熱夾滯之證。以疏肝理氣,清熱化滯,制酸止痛為法。
用烏貝散加味:
中藥方:海螵蛸15克、川貝母15克、煅瓦楞子15克、生大黃3克、枳殼6克、沉香9克、佛手9克、香附9克、延胡索12克、木香9克、白芍9克、川連3克。
二診:2011年11月24日,服上藥后好轉,近幾日又出現燒心胃痛,苔白,脈細弦。以前方加減:
中藥方:海螵蛸15克,川貝母15克、煅瓦楞子15克、生大黃3克、陳皮9克、吳茱萸3克、黃連15克、木香9克。
三診:2011年11月28日,服上藥后癥狀完全消除,飲食正常。囑其飲食調理,注意寒暖。
按語:
此證屬肝郁化火,木郁土壅,食滯胃脘所引起的胃脘疼痛。
治療以佛手、香附、木香、枳殼疏肝理氣,黃連、生大黃清熱化滯,海螵蛸、川貝母、瓦楞子、白芍、延胡索制酸止痛。
共成理氣化滯、清熱止痛之法,使肝得舒,胃熱清,氣機暢通,諸癥自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