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黨參30克,黃芪30克,山藥30克,茯苓30克,生地黃15克,菟絲子15克,澤瀉10克,當歸10克,丹皮10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
功效:建中補腎,化瘀泄濁。
主治:慢性腎功能衰竭、腎病綜合征、糖尿病腎病、腎萎縮、腎結石等腎系疾病,屬中醫虛勞病腎勞范疇者。
方解:
依據《金匱要略》“虛勞建補中氣”“氣血水并調”的學術思想,以建中補腎、化瘀泄濁為治療原則的建中理勞湯,由保元湯、當歸補血湯、腎氣丸三方化裁而成。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載:“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首倡甘藥理虛。
張仲景針對虛勞病機特點制定了建中氣、調陰陽的治療大法,創立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薯蕷丸等一系列傳世名方,開創了“虛勞建中”治法先河。
葉天士有云:“凡補藥氣皆溫,味皆甘,培生其初陽,是勞損主治法則”,他進一步明確了勞損治以甘藥是虛勞病的用藥特點。
方中黨參、黃芪、山藥、茯苓、炙甘草均系味甘之品,主入脾經,建中央以運四旁,資后天氣血生化之源,補勞損不足。
《素問·宣明五氣篇》載“腎惡燥”,馬蒔釋曰:“腎主水,其性潤,腎燥則精涸,故惡燥”,
葉天士云:“腎為柔臟”“精血主臟,臟體屬陰,剛則愈劫脂矣”。
生地黃、菟絲子、山藥為柔靜之藥,填補腎中精血。
《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言:“腎氣微弱,則水不行”。《金匱要略》中治療“小便不利”“小便反多”的方劑,皆含利水之品,以小便通利可助腎之氣化,故方用茯苓、澤瀉利水通陽泄濁。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載:“血不利則為水”,奠定了氣血水同治的理論基礎。
《血證論》言:“水病則累血,血病則累氣”“血與水本不相離,病血者未嘗不病水,病水者未嘗不病血”。論述了氣血水同病的復雜病機,
且精血同源,腎主藏精,選當歸、生地黃、牡丹皮補腎養血活血。
諸藥相合,以建補中氣為主,脾腎同治,氣血陰陽并補,使先天與后天相互資生,氣血充足,陰陽平衡;
輔以化瘀泄濁,氣血水同治,補瀉兼施,寓瀉于補。
建中理勞湯一方,系陶漢華教授在仲景治療虛勞病學術思想基礎上提出的,觀方中諸藥用量,可以明晰治療主次。此方依法組方,配伍嚴謹,曾作為中國自然基金項目的研究對象,經過了臨床和實驗室的雙重檢驗。
建中理勞湯在臨床上可以延緩腎功能衰竭、降低透析頻次,尤其對貧血的糾正具有顯著療效,對腎纖維化有較好的延緩作用。
實驗室觀察能夠改善慢性腎衰大鼠模型癥狀和體征,升高其血紅細胞、血紅蛋白的含量,降低慢性腎衰大鼠尿素氮、血肌酐,改善脂代謝紊亂,抑制大鼠系膜細胞HBZY-1纖維化。
方藥加減:對建中理勞湯加減化裁,需要把握三點:中醫病機,臨床癥狀,檢驗結果。依據臨床實際靈活應對,衷中參西。
若水腫明顯,伴小便不利,加桂枝、附子、補骨脂、車前草、蘆根等利水滲濕,助陽化氣;
若瘀血癥狀較重者,加益母草、澤蘭、丹參等活血化瘀,調血利水;
若腎虛癥狀較重者,加熟地黃、枸杞子、何首烏等補腎填精;
檢查尿素氮、肌酐升高,出現惡心癥狀,加竹茹、砂仁、炒麥芽、雞內金等益胃降濁,必要時加用大黃活血化瘀,通腑泄濁;
檢查尿蛋白較高,加用炒白術、黃精、升麻、葛根等或與補中益氣湯合方。
山東中醫藥大學劉獻琳教授曾提出“蛋白屬人體精微物質,離不開脾的化生和健運”的觀念,
陶漢華結合脾主攝、腎主藏,針對尿蛋白表現,多從健脾、固腎著眼治療腎病。
若屬腎結石,癥見腰痛、血尿、小便不利者,加用海金沙、雞內金、郁金、石韋、金錢草等。
腎結石運用中藥排石,需要結合影像學相關內容,部分患者結石較大需選擇碎石治療或其他治療手段。
方劑之用,在于靈活應用,執定方、定藥應變化之病,是為醫家大忌。陶漢華常強調方劑學習,要從方藥窺理法,師其意而不拘其制。(遼寧中醫藥大學 姚鵬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