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哲學是科學嗎 ———兼論哲學是什么和什么是哲學

    龔時中

           一、哲學既不是科學,更不是“科學的科學”

           二、把哲學科學化或實證化、實用化,實際上是用科學來消解哲學,但哲學作為人類自覺的理性是不可能“終結”的

           三、哲學是追問意義世界的思想,是人們在理論活動和實踐活動中的內心信念或信仰,是真正的精神支柱

             (武漢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系,湖北武漢430063 )收稿日期:2004201215

        作者簡介:龔時中(1946—),男,湖北省武漢市人,武漢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系教授。

           摘要:哲學不是科學,把哲學科學化或實證化、實用化實際上是用科學來消解哲學,而哲學作為人類自覺的理性是不可能“終結”的。哲學是介于科學和神學之間的東西,是人類追問意義世界的思想,是在理論活動和實踐活動中的內心信念或信仰,是真正的精神支柱。科學不可能取代哲學正如哲學不可能取代科學一樣。哲學和科學都是人類理性的艷麗花朵。

           關鍵詞:哲學;科學;意義世界的思想;信念 

           哲學本來就不是科學,所以這個問題原本就不是一個問題。可是,自20世紀以來,由于科學的迅猛發展,哲學這門人類最古老的學問在科學面前的處境顯得愈來愈尷尬,幾無立足之地,于是漸而興起一種觀念:哲學是科學,也即是把哲學科學化或實證化、實用化。這種觀念被人們自覺或不自覺、明確或不明確地提出來,好像這樣就可以拯救哲學了。甚而有人主張,哲學只有成為科學,也就是使哲學做科學的事,起科學那樣的作用,才是哲學在新世紀的出路和發展方向。因而,哲學是不是科學就成為問題被提出來了。近些年來討論哲學觀的問題之所以成為注目的熱點,大抵緣之于此。哲學觀的問題說到底,就是對哲學是什么和什么是哲學的認識。不同的哲學觀會把哲學引向不同的路徑。因此,討論這個問題是很必要的。這關系到哲學這門人類最古老的學科存在的“合法性”以及如何發展問題。

           一、哲學既不是科學,更不是“科學的科學”

           哲學不是科學,可以從歷史和邏輯兩個方面得到證明。從歷史上看,哲學、數學和物理學幾乎同時都在公元前6世紀左右產生。亞里士多德是古代世界學識最淵博的人,他曾根據研究的對象和目的,將知識分為這樣幾類:一是邏輯學,這是求知的工具;二是理論科學,這是以求知本身為目的的科學;三是實踐科學;四是制作科學。在理論科學里,他又將其細分為第一哲學、數學和物理學(包括天文、氣象、生物、生理、心理學等)。在這里,他雖然把哲學歸在科學的門下,但是,他卻明確地指出哲學與其他科學是不同的。他說:“有一門學問,專門研究'有’(或譯為“存在”)本身,以及'有’憑本性具有的各種屬性。這門學問與所謂特殊科學不同,因為那些科學沒有一個是一般地討論'有’本身的。它們各自割取'有’的一部分,研究這個部分的屬性。”[1]這門“考察作為'有’的'有’,以及'有’作為'有’而具有的各種屬性”[2]的學問就是哲學。由于哲學研究“第一因”,所以亞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學也就是哲學。這里需要理解的是,他雖然把哲學包括在科學里,但并不是說哲學就是科學。因為從他把政治學、倫理學等稱作“實踐科學”,把尋求制作有實用價值和藝術價 值的東西如工藝學、詩學等稱作“制作科學”來看,亞里士多德用的“科學”一詞顯然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嚴格意義上的“科學”,而是廣義的科學即知識。這種區分一直延續到黑格爾時代。黑格爾在他的《哲學史講演錄》里,就明確地把哲學和科學、哲學和宗教作了比較。但有時他也把哲學稱為“科學”。顯然,這時的科學也是在廣義上使用的概念。不過,這種廣義上使用的概念從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哲學在和各門知識體系的關系中,和科學具有最親的血緣關系。事實上也是如此。古希臘最早的哲學家和近代的有些哲學家本身又是自然科學家,它們研究的哲學問題有些其實是自然科學的問題。在哲學研究中,科學的知識和思想是哲學“反思”的最基本的對象,因而,哲學成為孕育科學的“母體”。

           從邏輯上看,哲學和科學有顯然不同的特征。首先,二者的基本特征不同。科學的基本特征是“實證性”,而哲學的基本特征是“思辨性”。“實證”一詞,按照孔德的解釋是“實在的”、“有用的”、“確定的”、“精確的”、“有機的”、“相對的”意思。孔德雖然站在實證主義的立場上認為哲學研究應該“拒斥形而上學”,即拋棄那些虛妄的、無用的、不確定的、不精確的、絕對的東西,這種思想形成了一種哲學的觀念。我們姑且不去評判這種觀念的優劣好壞,但他確實指出了科學的基本特征。“實證性”按照我們的理解,就是對經驗范圍之內的客觀事實進行確定的研究,因而其結論具有確定性、可靠性、可檢驗性。這是哲學所不具備的。哲學的本性是“思辨性”。“思辨性”按照字面的理解是“思想的辨析”,按照黑格爾的解釋是對“真正必然性的知識的反思”。他說:“思辨的思維,亦即真正的哲學思維……這種思辨思維所特有的普遍形式,就是概念。”[3]所以,科學只能研究經驗范圍之內的東西,即有限的東西,而哲學卻要超越有限以追求無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哲學確實是“形而上學”。

           其次,二者的研究對象不同,從而思維的方式也不同。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客觀存在的世界(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領域),它面對的是事實材料,即經驗的東西,即使在理論科學里,這種研究對象也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哲學研究的對象卻不是“事實材料”,而是“思想材料”。因此科學研究事實,哲學研究思想。哲學研究的思想,既包括科學的思想,也包括藝術的、宗教的、倫理的、道德的思想等等。因此,如果要說哲學是科學的話,那么,哲學可以說是研究“思想的思想”的科學。由研究對象的不同,導致研究(思維)的方式也不同。科學的方式從根本上來說,是直接性的方式,它運用科學的方法(實驗、觀察、調查等)直接對事實材料進行研究。誠然,在科學研究中,必不可少地需要運用抽象思維的方法。但是,這種科學思維方法的運用并沒有改變科學研究方式的直接性這一特點。因為,它面對的仍然是直接的“事實材料”,只不過這時不是“實踐的面對”,而是“理論的面對”。而哲學研究的方式從根本上來說,是間接性的方式,它不是直接面對“事實材料”,而是面對從這些材料中抽象出來的“思想”或“理論”。因此,哲學總是“遠離”事實,而科學卻是“靠近”事實。所以,科學的思維方式是“思想”,哲學的思維方式是“反思”。所謂“反思”,黑格爾也把它叫做“后思”。黑格爾說:“反思以思想的本身為內容,力求思想自覺其為思想”。[4]

          再次,二者的目的不同。一切科學追求的目的是真理。當然,這并不是說科學沒有“善“和“美”,人類研究科學的本意就是求善。科學中也有“美”,這種“美”就是“科學美”、“理論美”。但科學中的“善”和“美”不是科學所追求的目的,而只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和理論要求。哲學追求的目的卻是真善美的統一。關于哲學研究的目的,黑格爾有一個著名的表述:“哲學的最高目的就在于確認思想與經驗的一致,并達到自覺的理性與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達到理性與現實的和解。”[5]這個思想不能不說是極其深刻的,不能僅僅把它看成是唯心主義而一笑置之。據我的理解,黑格爾所說的“理性與現實的和解”首先的含義是“求真”。哲學的“求真”與科學的“求真”既有同一性,也有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在于由于哲學追求的東西都是“終極意義”上的東西,因此,哲學追求的真理是具有最大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真理,用黑格爾的話來說,就是“絕對”。其次,這句話也包含著求善和求美,因為“和解”是從主體性出發的,這是黑格爾哲學的基本思想。因此,它必然包含著價值尺度,也即是人自身的尺度。“真”和“善”的統一就是“美”。哲學追求這種“至真”和“盡善盡美”的精神境界,強烈地透露著價值傾向和人文關懷的精神,這一點和科學也是不同的。

           至于哲學是“科學的科學”、“知識的總匯”這種觀點我想毋庸在此贅言,歷史早已把它駁倒了。這種觀點產生于17世紀,盛行于19世紀,笛卡爾是這種哲學觀的典型代表人物,黑格爾則是把這 種哲學觀付諸理論實踐的集大成者。或許正是這種把哲學凌駕于科學之上的哲學觀,使哲學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原來科學以哲學自譽(如英國皇家學會于1665年創辦了世界上最早的自然科學研究會會刊,刊物的名稱就叫做《哲學匯刊》,牛頓把他的經典力學著作稱之為《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拉馬克把他的動物學著作稱之為《動物學哲學》等)。現在,哲學卻要反過來以科學為榮。這是辯證法大師黑格爾始料不及的。

          二、把哲學科學化或實證化、實用化,實際上是用科學來消解哲學,但哲學作為人類自覺的理性是不可能“終結”的

          20世紀以來,由于科學的迅猛發展,由于科學在解釋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心理現象方面的無可替代的功能以及所具有的極大的實用價值,使科學贏得了人們越來越大的尊敬。而與此同時,哲學在科學的這種“有用性”面前卻顯得越來越處境艱難。于是漸而興起了一種觀念:哲學只有科學化或實證化、實用化才是新世紀哲學的出場路徑和發展方向。這種觀念是自覺或不自覺、明確或不明確地形成的,但卻已然成為一種得到眾多的人普遍認同的理論流行趨勢,或曰“理論時尚”。其主要表現有:在理論聯系實際的招牌下,使哲學不斷地“貼近”現實,“反映”現實,乃至使哲學變成了解釋現實、論證現實的工具,好像不這樣,哲學就脫離了實際,哲學就真是沒有用的(因為科學都是有用的);在哲學要吸收自然科學成就的招牌下,把沒有經過哲學消化(反思)的自然科學概念引進哲學,如“信息”、“系統”、“結構和功能”等,使哲學“穿上”流行的外衣(這里需要說明一句的是,我并不是要反對理論聯系實際,也絲毫沒有哲學可以自我封閉起來的意思);用科學的思維方式來研究哲學,即把哲學的研究對象當作直接的當前的對象,而不是用反思的或思辨的方式來研究哲學;把哲學當成如同科學一樣的實用知識,要求哲學做科學的事,起科學那樣的作用等等。這種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的哲學觀使哲學發生了變味,變成了“實用科學”。因此,把哲學科學化的結果實際上就是用科學來消解哲學,使哲學喪失獨立存在的必要性,變成科學的一個部門(事實上確有學者提出這個觀點)。

           這個問題關系到哲學是否會“終結”。我們注意到在哲學史上,從19世紀以來,就有一些先師先哲發出哲學“終結”的呼聲,如馬克思、恩格斯、維特根斯坦等。但是,我們也注意到,他們所要“終結“的其實并不是“哲學”,而是“某種哲學”。如馬克思、恩格斯“終結”的就是那種凌駕于科學之上的“德國古典哲學”。因為,他們一方面在“終結”哲學,另一方面又在創立自己的哲學。這說明哲學的“終結”其實是哲學觀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或者用科學哲學家庫恩的話來說,是“范式”的轉換。可見,哲學是不可能“終結”的。

           哲學的不可“終結”在于哲學的本性源于人的本性之中。人的本性有一種不斷追求自我完善的精神。要追求自我完善,就必須探求世界和人生的奧秘;而要探求這種奧秘,就必須有“窮根究底”的“追問”精神。哲學從其本性上來說,就是一種“永遠的追問”。因為哲學所探求的是“終極目的”、“終極價值”、“終極原因”。顯然這些終極的東西都是永遠達不到的東西,但正是這些永遠達不到的東西把人類的智慧推向前進。所以,哲學在古希臘人那里被稱作“智慧”或“愛智慧”;中國古代把有大智大慧的人稱作“哲人”,這都是非常有道理的。

           哲學的不可“終結”還在于人類意識的特點。人類意識的特點在于它不僅能把客觀存在的事物作為自己的內容,而且還能把自身作為自己的內容,這就是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可以說是“對意識的意識”、“對思想的思想”,也就是意識或思想對自身的“觀照”。這種“意識”或“思想”是通過“反思”得來的,而“反思”正是哲學所特有的思維方式。只有通過“反思”,思想才能“自覺成其為思想”。所以,哲學常常采取“批判”的態度來審視人類所獲得的一切知識,包括科學的知識,這是哲學所處于意識的最高層面這一特性所決定的。只要我們不把它看作是凌駕于一切知識之上的東西,就絕對地沒有害處而只有好處。因為,人類所獲得的任何實用知識,都是對于有限事物的知識,是關于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領域或某一層次的知識。這些有限的知識在它的運用之中,或遲或早總會達到它所被限定的界限,而有限知識的運用一旦超越了這種界限或者作無限的運用(而這往往是不自覺的),那么,就不僅不能給人帶來用處,而且會帶來害處。這是被無數的歷史證明了的事實。這說明人們一方面必須獲得有限的實用的知識(知識按其本性來說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必?531??第2期????????????????龔時中: 哲學是科學嗎 須超越有限以追求無限,這就是使“思想自覺其為思想”。這后一種“思想”就是通過反思而形成的“哲學的思想”。哲學的思想在人類的意識活動中是必不可少的,但為什么現在卻落得個如此的窘境呢?科學哲學家普特南的這段話或許會對我們有所啟發:“科學的成功把哲學家們催眠到如此的程度,以至認為,在我們愿意稱之為科學的東西之外,根本無法設想知識和理性的可能性。”[6]這就是說,科學是唯一的知識和理性,而哲學這個人類理性最早的產物相反卻不是理性,哲學要想成為知識和理性,除了哲學是科學之外,就別無它途。

           三、哲學是追問意義世界的思想,是人們在理論活動和實踐活動中的內心信念或信仰,是真正的精神支柱

           哲學不是科學,那么哲學是什么呢?要回答哲學是什么,又必須和回答什么是哲學聯系起來。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構成了哲學觀的核心思想。我理解,在這兩個方面中,前一個問題是關于哲學的定位問題,后一個問題是關于哲學的定義問題。我們先討論前一個問題。

           哲學的定位也就是哲學在知識體系中的位置,也就是哲學的基本屬性問題。對哲學是什么有各種不同的看法,我認為羅素的看法很可取。羅素在他的《西方哲學史》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議論:“哲學,就我對這個詞的理解來說,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他和神學一樣,包含著人類對于那些迄今仍為確切的知識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學一樣是訴之于人類的理性而不是訴之于權威的,不管是傳統的權威還是啟示的權威。一切確切的知識———我是這樣主張的———都屬于科學;一切涉及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于神學。但是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片無人之域就是哲學。思辨的心靈所最感到興趣的一切問題,幾乎都是科學所不能回答的問題;而神學家們的信心百倍的答案,也已不再像它們在過去的世紀里那么令人信服了。”[7]這就是說,哲學是敢思科學之不思、敢疑神學之不疑的東西。或者說哲學是心靈提問,頭腦回答的學問。因此,哲學既不是科學,也不是神學,但它與科學和神學都有相似性。哲學就是這樣的一個東西。

           這個觀點,國內也有些學者是贊同的。例如,孫正聿教授在他的《哲學通論》中寫道:“哲學不是宗教,為什么它也給予人以信仰?哲學不是藝術,為什么它也賦予人以美感?哲學不是科學,為什么它也啟迪人以真理?哲學不是道德,為什么它也勸導人以向善?難道哲學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嗎?”[8]我們從這些理解中大概可以找到哲學的位置吧?

            對于什么是哲學即哲學的定義問題,所存疑義更大。我們通常把哲學概括為關于世界觀的學問,這從一般意義上來講是不錯的。但是深入地考察這一概括,也值得質疑。因為,世界觀是以提供的“世界圖景”為前提的。應該說,提供什么樣的“世界圖景”才可能確立什么樣的世界觀。現在我們發現,能夠提供“世界圖景”的除了哲學之外,宗教、科學、藝術甚至常識(日常生活的經驗)等也都是可以做得到的。而且,惟有科學提供的“世界圖景”是最正確的,因而也唯有科學才能幫助人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也許有人會說,科學所描述的不是整個世界,而是世界的某一個部分。我們說,這個說法在過去是對的,對于現代科學來說就是不對的了。現代各門科學高度發達,它們共同描述的世界就是我們生活于其中的整個世界。可見,“世界圖景”是“建構”起來的,而“世界觀”是在“世界圖景”的前提下“樹立”起來的;另外,把哲學概括成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從哲學史來看,也有值得商榷的余地。古代哲學是以本體論研究為重心的哲學,把它概括為關于世界觀的學問,確實名副其實。近代以后,哲學漸次實現了認識論的轉向、實踐論的轉向、語言學的轉向等,再把它概括為關于世界觀的學問,好像有點勉為其難。很多研究者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關于哲學定義的不同理解愈來愈多,以至于叫人莫衷一是。他們從不同角度所作的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哲學的定義之所以不像其他學問那樣比較容易確答,是和這門學問的特性有關的。正因如此,也有學者提出哲學無定義,如陳修齋先生。這也是有道理的。近來,也有學者提出恢復哲學的愛智本性。把哲學定義為智慧或愛智慧,這是很深刻的。哲學源于智慧。但一般地說哲學是智慧,使人很難了解里面的確切含義。在古代,在哲學和科學沒有高度分化的情況下說哲學是智慧是可以的,在現代社會這就需要解釋。因為能夠稱得上智慧的不僅是哲學,科學和其他理性的東西都是一種智慧。在這里,我想提出自己不成熟的思考。我認為,哲學是追問意義世界的思想,是人們在理論活動和實踐活動中的內心信念或信仰,是真正的精神支柱。

    從把哲學作為人感悟、解讀世界和人生的方式來看,哲學是追問意義世界的思想。黑格爾在他的《精神現象學》里把思維分成三種形式,這就是“表象思維”、“形式思維”和“思辨思維”。所謂“表象思維”,黑格爾認為這是一種“偶然的意識,它完全沉浸在材料里,因而很難從物質里將它自身擺脫出來而同時還能獨立存在。”因而它也被稱為“物質的思維”。“形式思維”也稱“形式推理”,這“乃是以脫離內容為自由,并以超出內容而驕傲”的思維。“思辨思維”是“努力放棄這種自由,不要成為任意調動內容的原則,而把這種自由沉于內容,讓內容按照自己的本性,即按照它自己的自身而自行運動并從而考察這種運動”[9]的思維。根據這種思想,我嘗試把世界劃分為三個世界,這就是“存在的世界”、“解釋的世界”和“意義的世界”。“存在的世界”就是世界的本身即對象世界,包括現象和本質兩個方面。“解釋的世界”是我們認識或意識到的世界,是存在于知識(包括常識和理論知識)之中并表現為知識的世界。從思維形式來講,就是黑格爾所說的“表象思維”和“形式思維”的世界。“意義的世界”就是對認識或意識到的世界(即知識和其中所包含的思想)進行再認識或再意識的世界,亦即是“自我意識的世界”、“反思的世界”,人們在這個世界里追問的是知識和思想的“意義”。說到“意義”,有人可能會說,無須哲學來尋求,各門科學自身也可以尋求它的意義,如物理實驗或物理理論,只有在尋求到它的意義時才能成立。連枯燥的數學公式也有它的意義,否則在數學體系里它是找不到它自己的位置的。但這些“物理意義”或“數學意義”等等尋求的還只是有限事物的意義,還不是我們所說的“哲學意義”。“哲學意義”按其宗旨來說,是追求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意義,因而具有“終極性”。這是思維的最高層面的意義。追求這種意義的思維方式,唯有哲學的方式,即黑格爾所說的“思辨的思維”。追求這種意義并不是像一般認哲學為“玄思”的人所想象的那樣,是“毫無意義”的,而是非常有意義的。它的意義在于,它使人類所獲得的各種知識在哲學的“理性之光”的“審視”下,獲得“人文的表現”,從而不但使這些知識顯得深刻,而且使它的內容成為屬人的、為人的,具有主體性和思辨性的東西。所以,我們平常把知識(作品)中具有這種哲學的“理性之光“的東西稱為“哲理”。“哲理”也就是包含在知識(作品)中的“思想性”;缺乏“哲理”的東西就是缺乏“思想性”(思想深度)的東西。所以,哲學就是一種“思想”,但不是一般的思想,而是追問“意義世界的思想”。只有這種思想才能解除“靈魂的煩惱”(德謨克利特),才能追問“有本身”(亞里士多德),才能解決“理性恨”(黑格爾)。這里,哲學的本義即愛智一再地表現出來。黑格爾在給哲學下定義的時候說:“概括講來,哲學可以定義為對于事物的思維著的考察。”[10]就是講的這個意思。

    從哲學作為一種觀念形態來看,哲學是人們在理論活動和實踐活動中的內心信念或信仰。人們在他們的實際生活中往往會形成各種各樣的觀念,這些觀念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都會產生影響。但是,由于哲學是通過“反思“而形成的具有思辨性的最高思維層面,是追問意義世界的思想,因此,由哲學所形成的觀念必然是最深刻的觀念,必然會把人們心中其他的觀念“沉浸”于其中并使其同化。當哲學同化了人們心中的其他觀念時,哲學觀念就變成了信念。所謂“信念”,我的理解是,被人們深信不疑因而植根于人們的內心并在人們的理論活動和實踐活動中起支配作用和統攝作用的觀念。所以,“哲學信念”也可以說就是一種信仰。說起信仰,人們往往會想起宗教。從信仰這個方面看,哲學和宗教確有相似的一面,但哲學作為信仰和宗教作為信仰卻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理性的,后者是非理性的;前者是自覺的,后者是盲目的(盡管是自愿的)。正因為哲學是一種通過理性活動自覺地建立起來并被社會認同的信念或信仰,因此,它往往比宗教信仰具有更大的力量,是人們真正的精神支柱。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辯證法》一書中,說過這樣一段著名的話:“不管自然科學家采取什么樣的態度,他們還是得受哲學的支配。問題只在于:他們是愿意受某種壞的時髦的哲學的支配,還是愿意受一種建立在通曉思維的歷史和成就的基礎上的理論思維的支配。”[11]在科學史上,由于不同的哲學信念而引起的對科學理論的不同詮釋乃至于爭論的例子很多。舉一個典型的例子來說明。大家知道,愛因斯坦和玻爾在20世紀30年代發生了一場大論戰。論戰是圍繞著對量子力學的詮釋展開的。愛因斯坦認為,由于測量儀器的干擾,我們觀察到的微觀“實在”其實是“不實在”的。玻爾則認為微觀世界的“實在”就是測量儀器和微觀粒子相互作用所表征的那樣。愛因斯坦堅持“決定論”,堅信“上帝不會擲骰子”。玻爾則認為微觀粒子的運動具有隨機性,不存在“決定論”。只要我們仔細考察這兩位巨人所爭論問題的實質,就不難看出,他們所爭論的問題,與其說是物理學的,不如說是哲學的;與其說是形而下的,不如說是形而上的。他們爭論的根源就是他們各自不同的哲學信念,不同的哲學信念可以使相同的科學理論得到不同的理解。在這里我們且不評說愛因斯坦和玻爾的哲學信念孰優孰劣,這一切讓時間來檢驗;這里我們要證明的一點是,在科學研究乃至一切理論和實踐活動中,都存在一個起支配作用的力量,這就是哲學的信念。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哲學不是科學,哲學不可能做科學的事,起科學的作用。哲學作為追問意義世界的思想和人們內心的信念或信仰,又是科學所無能為力的。把哲學科學化或實證化、實用化是沒有出路的。科學不能取代哲學正如哲學不能取代科學一樣。哲學和科學都是人類理性的艷麗花朵。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我們為什么要學習哲學?
如何理解哲學與哲學史的關系
葉秀山:哲學作為創造性的學問
新書 | 何兆武《從思辨到分析——歷史理性的重建》
哲學的反思與超驗
讓西方哲學發生歷史轉向的三個牛人,個個思想深遠,影響廣博!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平县| 玉树县| 乌鲁木齐市| 南川市| 莆田市| 濉溪县| 兴仁县| 修水县| 青川县| 黔南| 弋阳县| 黑水县| 沧州市| 景德镇市| 吴川市| 如东县| 江陵县| 南涧| 宜兴市| 凌云县| 潼关县| 太仆寺旗| 顺昌县| 天门市| 南雄市| 双柏县| 德令哈市| 湟源县| 舟曲县| 达尔| 托里县| 石屏县| 资兴市| 湘潭县| 嘉禾县| 滨海县| 灵寿县| 新竹市| 轮台县| 廉江市| 闵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