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易經(jīng)》《春秋》并稱“四書五經(jīng)”。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學而篇為政篇八佾篇里仁篇公冶長篇雍也篇述而篇泰伯篇子罕篇鄉(xiāng)黨篇先進篇顏淵篇子路篇憲問篇衛(wèi)靈公篇季氏篇陽貨篇微子篇子張篇堯曰篇孔子家語
《孔子家語》又名《孔氏家語》,或簡稱《家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傳本《孔子家語》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肅注,書后附有王肅序和《后序》。《后序》實際上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內(nèi)容以孔安國語氣所寫,一般稱之為《孔安國序》,后半部分內(nèi)容為安國以后人所寫,故稱之為《后孔安國序》,其中收有孔安國的孫子孔衍關(guān)于《家語》的《奏言》。
? 7條名句相魯始誅王言解大婚解儒行解問禮五儀解致思三恕好生觀周弟子行賢君辯政六本辯物哀公問政顏回子路初見在厄入官困誓五帝德五帝執(zhí)轡本命解論禮觀鄉(xiāng)射郊問五刑解刑政禮運冠頌廟制辯樂解問玉屈節(jié)解七十二弟子解本姓解終記解正論解曲禮子貢問曲禮子夏問曲禮公西赤問孟子
《孟子》是中國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記錄了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記錄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為“四書”之一。【7】
莊子
《莊子》書分內(nèi)、外、雜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戰(zhàn)國中晚期逐步流傳、揉雜、附益,至西漢大致成形,然而當時流傳版本,今已失傳。目前所傳三十三篇,已經(jīng)郭象整理,篇目章節(jié)與漢代亦有不同。內(nèi)篇大體可代表戰(zhàn)國時期莊子思想核心,而外、雜篇發(fā)展則縱橫百余年,參雜黃老、莊子后學形成復雜的體系。
內(nèi)篇
逍遙游齊物論養(yǎng)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外篇
駢拇馬蹄胠篋在宥天地天道天運刻意繕性秋水至樂達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雜篇
庚桑楚徐無鬼則陽外物寓言讓王盜跖說劍漁父列御寇天下老子
《老子》,又稱《道德真經(jīng)》《道德經(jīng)》《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
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jīng)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jīng)》、下篇《道經(jīng)》,不分章,后改為《道經(jīng)》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jīng)》,并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81】
墨子
《墨子》是闡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現(xiàn)存53篇,一般認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學記錄、整理、編纂而成。《墨子》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記載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經(jīng)上》、《經(jīng)下》、《經(jīng)說上》、《經(jīng)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稱作墨辯或墨經(jīng),著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71】
荀子
《
荀子》是戰(zhàn)國末年著名唯物主義思想家
荀況的著作。該書旨在總結(jié)當時學術(shù)界的百家爭鳴和自己的學術(shù)思想,反映唯物主義自然觀、認識論思想以及荀況的倫理、政治和經(jīng)濟思想。
勸學修身不茍榮辱非相非十二子仲尼儒效王制富國王霸君道臣道致士議兵強國天論正論禮論樂論解蔽正名性惡君子成相賦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堯問列子
列子,戰(zhàn)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后漢
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沖虛經(jīng)》,(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從思想內(nèi)容和語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據(jù)古代資料編著的。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是東晉人張湛所輯錄增補的,題材廣泛,有些頗富教育意義。
? 25條名句 275
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 說符公孫龍子
《
公孫龍子》是中國先秦時期名家的主要代表公孫龍的重要著作。據(jù)《漢書.藝文志》記載,《公孫龍子》原有14篇,后來多數(shù)散失。《隋書。經(jīng)籍志》只在“道家”下列《守白論》。現(xiàn)存的《公孫龍子》一書只有6篇,保存在明代的《道藏》中,該書流傳情況復雜,宋代以后有人懷疑它的真實性,認為今本《公孫龍子》是晉朝人根據(jù)零碎材料編纂起來的,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先秦《公孫龍子》的本來面目。該書是研究公孫龍哲學觀點和邏輯思想的重要史料。
? 7條名句跡府白馬論指物論名實論通變論堅白論管子
《管子》是先秦時期各學派的言論匯編,內(nèi)容很博大,大約成書于戰(zhàn)國(前475~前221)時代至秦漢時期,內(nèi)容很龐雜,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陰陽家、名家、兵家和農(nóng)家的觀點,《漢書·藝文志》將其列為道家著作,當時有86篇﹐今本實存76篇﹐其馀10篇僅存目錄。《管子》一書的思想,是中國先秦時期政治家治國、平天下的大經(jīng)大法。
【86】
牧民形勢權(quán)修立政乘馬七法版法幼官幼官圖五輔宙合樞言八觀法禁重令法法兵法匡君大匡匡君中匡匡君小匡霸形霸言問戒地圖參患制分君臣上君臣下小稱四稱侈靡心術(shù)上心術(shù)下白心水地四時五行勢正九變任法明法正世治國內(nèi)業(yè)封禪小問七主七臣禁藏入國九守桓公問度地地員弟子職形勢解立政九敗解版法解明法解巨乘馬乘馬數(shù)事語海王國蓄山國軌山權(quán)數(shù)山至數(shù)地數(shù)揆度國準輕重甲輕重乙輕重丁輕重戊輕重己韓非子
《
韓非子》是戰(zhàn)國末期韓國法家集大成者韓非的著作。這部書現(xiàn)存五十五篇,約十余萬言,大部分為韓非自己的作品。《韓非子》一書,重點宣揚了韓非法、術(shù)、勢相結(jié)合的法治理論,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為秦統(tǒng)一六國提供了理論武器,同時,也為以后的封建專制制度提供了理論根據(jù)。
? 126條名句 1018
初見秦存韓難言愛臣主道有度二柄揚權(quán)八奸十過孤憤說難和氏奸劫弒臣亡征三守備內(nèi)南面飾邪解老喻老說林上說林下觀行安危守道用人功名大體內(nèi)儲說上七術(shù)內(nèi)儲說下六微外儲說左上外儲說左下外儲說右上外儲說右下難一難二難三難四難勢問辯問田定法說疑詭使六反八說八經(jīng)五蠹顯學忠孝人主飭令心度.制分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
劉安子》,是我國西漢時期創(chuàng)作的一部論文集,由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故而得名。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chǔ)上,綜合了諸子百家學說中的精華部分,對后世研究秦漢時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22條名句 355
原道訓俶真訓天文訓地形訓時則訓覽冥訓精神訓本經(jīng)訓主術(shù)訓繆稱訓齊俗訓道應訓汜論訓詮言訓兵略訓說山訓說林訓人間訓修務訓泰族訓商君書
《商君書》也稱《商子》,現(xiàn)存24篇,戰(zhàn)國時
商鞅及其后學的著作匯編,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作之一。
? 27條名句更法墾令農(nóng)戰(zhàn)去強說民算地開塞壹言錯法戰(zhàn)法立本兵守靳令修權(quán)徠民賞刑畫策境內(nèi)弱民外內(nèi)君臣禁使慎法定分..
菜根譚《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yǎng)、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結(jié)晶,和萬古不易的教人傳世之道,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于人的正心修身,養(yǎng)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簡煉明雋,兼采雅俗。似語錄,而有語錄所沒有的趣味;似隨筆,而有隨筆所不易及的整飭;似訓誡,而有訓誡所缺乏的親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靜鐘聲,點染其間,其所言清霏有味,風月無邊。
? 63條名句三字經(jīng)《三字經(jīng)》與《百家姓》、《千字文》并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三字經(jīng)》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它短小精悍、瑯瑯上口,千百年來,家喻戶曉。其內(nèi)容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所謂“熟讀《三字經(jīng)》,可知千古事”。基于歷史原因,《三字經(jīng)》難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藝術(shù)瑕疵,但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仍然為世人所公認,被歷代中國人奉為經(jīng)典并不斷流傳。
? 4條名句增廣賢文《增廣賢文》為中國古代兒童啟蒙書目。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書名最早見之于明代萬歷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jù)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于萬歷年間。后來,經(jīng)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xiàn)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作者一直未見任何書載,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曾進行過重訂,很可能是民間創(chuàng)作的結(jié)晶。
? 145條名句弟子規(guī)《弟子規(guī)》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弟子規(guī)》根據(jù)《論語》等經(jīng)典編寫而成,集孔孟等圣賢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傳統(tǒng)道德教育著作之綱領(lǐng),是接受倫理道德教育的、養(yǎng)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讀物。
? 54條名句荀子《荀子》是戰(zhàn)國末年著名唯物主義思想家荀況的著作。該書旨在總結(jié)當時學術(shù)界的百家爭鳴和自己的學術(shù)思想,反映唯物主義自然觀、認識論思想以及荀況的倫理、政治和經(jīng)濟思想。
? 197條名句幼學瓊林《幼學瓊林》是中國古代兒童的啟蒙讀物,作者程允升。《幼學瓊林》初為明代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編著,本名《幼學須知》,又稱《成語考》、《故事尋源》,清人鄒圣脈作了增補,改名為《幼學瓊林》,也叫《幼學故事瓊林》。
? 28條名句圍爐夜話《圍爐夜話》儒家通俗讀物,是明清時期著名的文學品評著作,對于當時以及以前的文壇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評價議論。這本書是作者王永彬“于清·咸豐甲寅二月,于橋西館”的 “一經(jīng)堂”完成的。作者虛擬了一個冬日擁著火爐,至交好友暢談文藝的情境,使本書語言親切、自然、易讀,并由于其獨到見解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圍爐夜話》分為221則,以“安身立業(yè)”為總話題,分別從道德、修身、讀書、安貧樂道、教子、忠孝、勤儉等十個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 “立業(yè)”為本的深刻含義,與《菜根譚》、《小窗幽記》并稱處世三大奇書。
? 147條名句孔子家語《孔子家語》又名《孔氏家語》,或簡稱《家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傳本《孔子家語》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肅注,書后附有王肅序和《后序》。《后序》實際上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內(nèi)容以孔安國語氣所寫,一般稱之為《孔安國序》,后半部分內(nèi)容為安國以后人所寫,故稱之為《后孔安國序》,其中收有孔安國的孫子孔衍關(guān)于《家語》的《奏言》。
? 7條名句傳習錄《傳習錄》,哲學著作,作者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理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此書記載了他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詞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
? 14條名句小窗幽記《小窗幽記》作者是陳繼儒。另有新版《小窗幽記》(陸紹珩篡輯)。全書始于醒,終于倩,雖混跡塵中,卻高視物外;在對澆漓世風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雋,其格言玲瓏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它自問世以來,不脛而走,一再為讀者所關(guān)注,其蘊藏的文化魅力,正越來越為廣大讀者所認識。
? 30條名句國語《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著作。記錄了周朝王室和魯國、齊國、晉國、鄭國、楚國、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的歷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約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
? 25條名句說苑《說苑》,又名《新苑》,古代雜史小說集。劉向編。成書于鴻泰四年(前17)。原20卷,78。按各類記述春秋戰(zhàn)國至漢代的遺聞軼事,每類之前列總說:事后加按語。其中以記述諸子言行為主,不少篇章中有關(guān)于治國安民、家國興亡的哲理格言。主要體現(xiàn)了儒家的哲學思想、政治理想以及倫理觀念。
? 30條名句北溪字義《北溪字義(繁體豎排版)》中的北溪字義原名字義詳講,又稱四書字義或四書性理字義,是陳淳晚年講學,由他的學生王雋筆錄整理的。因為嚴格的講,該書內(nèi)容主要是闡釋朱熹的理學思想,而不是一無依傍地疏解四書原義,所以,作者沿用了過去用得較多而又比較簡明的北溪字義為書名。
春秋繁露《春秋繁露》中國漢代哲學家董仲舒的政治哲學著作。《春秋繁露》推崇公羊?qū)W,發(fā)揮“春秋大一統(tǒng)”之旨,闡述了以陰陽五行,以天人感應為核心的哲學-神學理論,宣揚“性三品”的人性論、“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的倫理思想及赤黑白三統(tǒng)循環(huán)的歷史觀,為漢代中央集權(quán)的封建統(tǒng)治制度,奠定了理論基礎(chǔ)。
近思錄本書是南宋朱熹和呂祖謙編訂的理學入門書和概論性著作,選取了北宋理學家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4人語錄622條,分類編輯而成。
鹽鐵論《鹽鐵論》是西漢的桓寬根據(jù)著名的“鹽鐵會議”記錄整理撰寫的重要史書,書中記述了當時對漢武帝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文化的一場大辯論。
韓非子《韓非子》是戰(zhàn)國末期韓國法家集大成者韓非的著作。這部書現(xiàn)存五十五篇,約十余萬言,大部分為韓非自己的作品。《韓非子》一書,重點宣揚了韓非法、術(shù)、勢相結(jié)合的法治理論,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為秦統(tǒng)一六國提供了理論武器,同時,也為以后的封建專制制度提供了理論根據(jù)。
? 126條名句管子《管子》是先秦時期各學派的言論匯編,內(nèi)容很博大,大約成書于戰(zhàn)國(前475~前221)時代至秦漢時期,內(nèi)容很龐雜,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陰陽家、名家、兵家和農(nóng)家的觀點,《漢書·藝文志》將其列為道家著作,當時有86篇﹐今本實存76篇﹐其馀10篇僅存目錄。《管子》一書的思想,是中國先秦時期政治家治國、平天下的大經(jīng)大法。
? 9條名句商君書《商君書》也稱《商子》,現(xiàn)存24篇,戰(zhàn)國時商鞅及其后學的著作匯編,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作之一。
? 27條名句睡虎地秦墓竹簡睡虎地秦墓竹簡,又稱睡虎地秦簡、云夢秦簡,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簡,這些竹簡長23.1~27.8厘米,寬0.5~0.8厘米,內(nèi)文為墨書秦篆,寫于戰(zhàn)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反映了篆書向隸書轉(zhuǎn)變階段的情況,其內(nèi)容主要是秦朝時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醫(yī)學著作以及關(guān)于吉兇時日的占書,為研究中國書法、秦帝國的政治、法律、經(jīng)濟、文化、醫(yī)學、等方面的發(fā)展歷史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shù)價值。
揚子法言《揚子法言》十卷,漢揚雄撰。凡十三篇,篇各有序。
棠陰比事我國古代法醫(yī)學著作。一卷。宋·桂萬榮撰。刊于1213年。本書載述刑法折獄的一些典型案例。每案皆有四言標題。其中有涉及法醫(yī)鑒定的內(nèi)容。現(xiàn)存《四部叢刊續(xù)編》影印本。《棠陰比事》是繼五代時的《疑獄集》,與宋代鄭克編撰的《折獄龜鑒》之后,又一部記述訴訟活動的書籍。
折獄龜鑒《折獄龜鑒》中國古代一部著名的案例匯編,宋代鄭克編著。又名《決獄龜鑒》。原書20卷。舊傳諸本大都有缺佚,僅明代《永樂大典》載有全書,但各卷界限已不可考。清代收入《四庫全書》時,曾加以校訂,重新整理,分為8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