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的五層需求層次理論可能是最具誤導性的理論,它讓人不幸福。幸福是什么?沒人說得清。一般認為,人的需求滿足了,就是幸福。肚子餓了,有飯;青春萌芽,有愛。夏天的冰棒,冬天的篝火,都能開啟一個幸福的片段。
由此,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廣為人知,生理,安全,情感,尊重,自我實現,從低到高,越往上走,幸福感越強。
不可否認,自我實現確實帶來高峰體驗,體驗里有強烈的幸福感。但這個體驗短暫,隨即是空虛。空虛也是一閃而過,接著可能是漫長的低潮期。低潮期里,是陰霾般的平庸,甚至有不適感,可以稱為不幸福。
科學家發明創造是一種自我實現。靈感是不期而至的,也許某個點后靈感不再來。以前的發明作為一座高山,給當下帶來沉重的壓迫感。“我已知道高潮的美妙,而高潮已逝,泥潭般的一成不變讓我忍無可忍生無可戀。”正如不少偉大的靈魂因為沒法忍受平庸變得異常痛苦。
即便假如這個科學家很厲害,他仍然有靈感,持續不斷地推出新發明。一旦這靈感進入日常序列,就不會再帶來高峰體驗。小時候夏天晚上的一包辣條回味至今,是物質極度匱乏時的提拉效應。而現在我們天天吃辣條,也不覺得它的香。
如果一件事能帶來幸福,但必須以長期得不幸福為交換,該說它好呢,還是壞呢。幸福具有易逝性,易揮發性,不穩定性,而到達幸福的路徑隨著時間越來越長。所以,別再追求幸福了。沒那回事。古典心理學研究給人治病,現代心理學多數想帶給普通人幸福。這都是研究的誤區。
與其執著于怎樣讓人幸福,不如探討如何避免陷入長期的不幸福。以后要是有人再上街采訪,別糊里糊涂地問“你幸福嗎”,換成”你沒有不幸福吧?”。是為,不幸福學,一門讓人躲過不幸福泥潭的學問。
.深表贊同!幸福,并無高低貴賤層次區分,不過實現的難易程度確有差別!就各類幸福感受的強烈程度和急迫度而言,越簡單易得的反復滿足的頻繁程度和快樂感受的強烈程度都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