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從史籍中看神農氏和炎帝
段立新
細讀有關炎帝和神農氏的史籍,我們會很容易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在西漢以前的史籍中,一般言“炎帝”而不言“神農氏”,當同一段記載中出現了炎帝和神農氏時,著述者往往將炎帝和神農氏分開來敘述。如:
《左傳·昭公十七年》:“昔者,黃帝氏以云紀,故為云師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
《左傳·哀公九年》:“炎帝,火師,姜姓其后也。”
《越絕書·計倪內經》:“炎帝有天下,以傳黃帝。”
《管子·封禪》:“古者封泰山而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
在史籍中,炎帝又有“赤帝”、“烈山氏”、“歷山氏”等不同的名號。當著述者言“赤帝”、“烈山氏”時,也是單說“赤帝”、“烈山氏”、“歷山氏”,而不說“赤帝”、“烈山氏”、“歷山氏”是神農氏,或者將“赤帝”、“烈山氏”和神農氏并稱。如:
《逸周書·嘗麥》:“昔天之初,誕作二后,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皞,以臨四方,司__(缺兩個字)……蚩尤乃逐帝,爭于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于黃帝,執蚩尤,殺之于中翼,命之曰絕轡之野。”
《國語·魯語》:“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
《大戴禮記·五帝德》:“黃帝,少典之子也,曰軒轅……教熊羆貔豹虎,以與赤帝戰于版(阪)泉之野。三戰,然后得行其志。”
不僅如此,在西漢以前的史籍中,著述者一般將炎帝作為一個具體的歷史人物,而不是一個世系或這個世系的代表人物來敘說。這里面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山海經》,我們不妨來讀一讀《山海經》中有關炎帝的記載: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互人之國,人面魚身。炎帝之孫,名曰靈契。靈契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
《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鼓、延、殳始為鐘,為樂風。”
《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并,節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壤,以處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
這些文字記載的十分具體,至少給我們提供了以下幾方面的信息:
1、著述者用“炎帝”做修飾成分,表述為“炎帝之孫”、“炎帝之妻”,這樣的表述很精當,它把著述者將炎帝作為一個具體的歷史人物來敘述的意圖傳達得十分明顯。
2、記載中有明確的炎帝家史資料,這也是我前面所說的著述者是將炎帝作為一個具體的歷史人物來敘說的另一個一個重要證據。從《山海經·大荒西經》中的記載中,我們可以追溯到炎帝家史中的前后四代(雖然其中缺少第二代人的名稱)。從《山海經·海內經經》的記載中,我們可以追溯到包括炎帝在內的八代人:
炎帝→炎居→節并(或者還有伯陵)→戲器(或者還有鼓、延、殳)→祝融→共工→術器(還有后土)→噎鳴
這樣的世系資料,可以說就是炎帝家族的一本簡易家譜。
這一本簡易的家譜之中有三個方面的細節值得我們注意:
其一,記載了家族史上一樁特殊的婚姻,具體的文字表述為“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按郭璞的解釋,“同”就是“通,言淫之也”。這段話化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炎帝之孫伯陵與吳權之妻緣婦私通,在三年里生下了鼓、延、殳三個兒子。也許,著述者記載這個故事有宣揚這個家族丑聞的意思,但是如果我們注意到“術器首方顛(即術器這個人的頭長得又平又方)”這樣的細節的話,我們有利有肯定:這個記載是很真實的。
其二,記載了這個家族的變遷史和光榮史。一是鼓、延、殳這一代人發明了鐘這種樂器,譜寫了名為《樂風》的樂曲,因為這樣的功績而受封為侯爵。二是從祝融這一代人開始,這個家族中的一支開始向外遷徙到長江流域一帶,這一支繁衍和分化出了共工、術器一系。三是從術器這一代開始,這個家族開始了農耕生活。這些都是細節性的問題,也有暗示這個記載的真實性的意義。
其三,“噎鳴生歲十有二”,這是什么意思呢?郭璞注釋說,這段文字說的是“(噎鳴)生十二子,皆以歲名名之。”即(噎鳴)生了十二個兒子,用他們所生之年的年號名作為他們的名字。這又是一個細節,雖然編集者并沒有把這十二個人的名字意義羅列出來。這里,編集者詳記炎帝家族世系意圖十分明顯,我們也就有理由相信炎帝及其家族(應該說“部落”了)存在的真實性,我們也有理由相信編集者記載的可靠性。
3、互人之國應該是一個方國,這就是說,至少是從炎帝的曾孫互人開始,炎帝家族就已經發展壯大,并由此建立方國這樣的國家萌芽形式。這可能是炎帝部落發展為與黃帝部落并列為我國北方兩大部落的開始。這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山海經》的著述者在記載互人之國這個方國的時候,特別追述了它的建造者互人是炎帝之孫,而且,這個方國的國民“人面魚身”。這個細節給了我們兩個暗示:互人之國是一個東方臨海或者說近海地區的小國,這個方國以魚為圖騰。這實際上就是交代了炎帝子孫的去向。“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是說祝融從北方向南遷徙到長江流域一帶,他的兒子叫共工。這也是在交代炎帝子孫的去向。
西漢之前的史籍視炎帝為一個具體的歷史人物,并將炎帝和神農氏分開來敘述,不言炎帝是神農氏、神農氏是炎帝,這是一個應該值得我們注意的信息。它說明至少在西漢之前,炎帝不是神農氏,神農是不是炎帝,兩者不可并稱,這是人們普遍認同的一個觀念。正因為這樣,人們對炎帝和神農氏的關系區分得很清楚,在他們的著述中,炎帝是炎帝,神農氏是神農氏,兩者并沒有混淆開來。
那么,我們為什么又將炎帝和神農氏并列在一起而稱其為“炎帝神農氏”呢?在史籍中,我們看到,這是至少從東漢以來就開始出現的一種稱謂,到現在又成了有關炎帝和神農氏關系的一種主流意見:炎帝即神農氏,神農氏即炎帝。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稱謂和意見呢?
據說,最早將炎帝和神農氏并稱為“炎帝神農氏”的是東漢的班固。班固這個人對司馬遷似乎很有意見,他在《漢書·司馬遷傳》中評論說(司馬遷)“是非頗繆于圣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后六經,序游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賤貧,此其所敝也。”翻譯成現代漢語來說就是你司馬遷這個人啊,判斷是非觀念的標準與孔孟等儒家圣人大相徑庭,你看你吧:談論天地間至大至圣的道理時,你崇奉的是黃老哲學,而將六經等儒家先圣的教誨置于其次;敘述游俠等英雄楷模人物時,你把有行有節的處士置于一邊,偏偏要去宣揚像陳勝、吳廣那樣的奸雄;簡述商業經濟史時,你崇尚那些富有而無品行的人,至于那些貧賤但品行優異君子你卻羞于談論。這些,就是你司馬遷和你所作的《史記》的缺點啊。大概是心中有了這個結節吧,班固似乎硬要和司馬遷叫一板,他在《漢書·古今人表》斷言炎帝是神農氏,還直言“炎帝妃生黃帝”,黃帝是炎帝的兒子。這與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的敘述截然不同。
大概是因為班固帶了這個頭吧,后代注家在注解西漢以前的史籍時也持與班固相同的意見。這里面最有意思的是《國語·晉語》的一段記載。原文是這樣的:“昔少典娶于有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生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這一段記載成了人們談論炎帝和黃帝關系的主要依據之一。就是這一段記載,東漢賈侍中注解時說:“炎帝,神農也。”賈侍中的這個注解所代表的顯然至少是自司馬遷之后的觀點。
炎帝就是神農氏嗎?我們也不妨來看一看東漢之前的史籍。
《莊子·盜跖》說:“古者禽獸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這就是說,燧人氏時代,人類還處于巢居時期,人們以人類巢居這個特征給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命名,這就是有巢氏之世,人們把這個特定歷史時期的代表人物叫做“有巢氏”。這應該是有巢氏一名的由來。按史籍記載,繼有巢氏之后是燧人氏。《禮含文嘉》解釋說:“遂人始鉆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于禽獸。遂天之意,故曰遂人也。”同樣,這也是人們根據這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特征來給這個歷史時期所命的名稱,這是人類進入取火、用火的歷史時期。燧人氏是這個特定歷史時期的代表人物。燧人氏之后即伏羲氏。在古籍中,伏羲氏又寫作“虙犧氏”、“包犧氏”、“皰犧氏”。《尸子》又記載說:“慮犧氏之世,天下多獸,故教民以獵。”這個記載說明伏羲氏時期人類進入由漁獵過渡到人工飼養家禽、家畜的歷史階段。我們不妨稱之為畜牧業時期。據此,漢代之后的《史記·補三皇本紀》解釋說伏羲氏之所以名為伏羲氏是因為“養犧牲以庖廚,故曰皰犧氏。”
這些記載告訴我們,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三個名稱兼有人名和這個人名所代表的世系或時代的名稱的雙重含義。換一句話來說:史籍中所言稱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顯然是三個特定歷史時代及相應歷史時代的三個世系。
東漢經學大師鄭玄的《禮記正義》里面有一段記載應該值得我們注意:“女媧氏,亦風姓也。承皰犧氏制度。亦蛇身人首,一號女希,是為女皇。其末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伯而不王。以水承木,非行次,故《易》不載。及女媧氏沒,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渾混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凡十五氏,皆襲庖犧之號。”
這一段記載涉及到了十六代遠古帝王,其中的共工氏采用嚴峻的刑罰手段治理天下,不合后世儒家的仁政理念,故而后世以儒家思想為指針的史家稱其為霸而不稱其為王。共工氏承接女媧氏為天下共主,按五行終始理論是水行承接木行,是有相生關系的兩行順次相傳,而不是相克關系的兩行順次相傳,這與五行終始理理論不符。因為這兩個原因,《易經》沒有記載共工氏的史跡。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除共工氏之外的其他十五世遠古帝王“皆襲庖犧之號”,由此一來,包括伏羲在內一共十七世遠古帝王時期也就都成了“伏羲氏”時期了。所以,我們說遠古時期的伏羲氏應該是一個特定歷史時期及這個時期所有帝王世系的代稱,而不僅僅是一個遠古帝王這個人。
《易·系辭》云:“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這里的“包犧氏”、“神農氏”是順次相承的兩代遠古帝王,從包犧氏到神農氏,中間至少相隔十六世。按古人以三十年為一世的標準計算,也就是至少四百八十年。這么一算,我們也就易于理解“伏羲氏是一個特定歷史時期及這個時期所有帝王世系的代稱,而不僅僅是一個遠古帝王這個人”這個說法了。
那么,透過古籍記載,我們能否看到“神農氏”這個名稱的意義呢?
《白虎通·號》云:“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這就是說,神農氏之名為神農氏,是因為神農氏在我國農耕技術和農耕文化的發明、開拓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貢獻。換一句話說,這是以其生前功業而命的名字。所以,有人認為神農氏是我國遠古時期的農神,故而主張“神農”意思就是“農神”。農耕技術的發明和推廣應用,農耕文化的興起、發展,絕不是一人一時之功,而是數代人長期共同積累并不斷完善的結果。神農之名乃是對這個結果的集中表述,借用英語語法術語來說,“神農”是一個集體名詞,他是無數農耕技術和農耕文化的發明者、開拓者共同的名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神農氏與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這些名稱一樣,兼有人名和這個人名所代表的世系或時代的名稱的雙重含義。《莊子·盜跖》說:“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這是用另一種方式敘述和記錄“神農氏”這個名字所代表的意義:一個人及其所代表的一個特定的歷史時代。《呂氏春秋·慎勢覽》說:“神農氏十七世有天下。”《尸子·散見諸書文匯集》:“神農氏七十世有天下。”這是用“舉數字”的方式敘述和記錄“神農氏”這個名字所代表的意義:一個人及其所代表的一個前后相續的世系。
說到這里,假如你再要問“炎帝就是神農氏嗎?”這個問題的話,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我們為什么又將炎帝和神農氏并列在一起而稱其為'炎帝神農氏’呢?”自然,我們會再一次提出這個問題。我想借用今人何光岳先生的研究成果來回答這個問題。何先生在《炎帝氏族的繁衍和遷徙》一文中是這樣說的:
“神農和炎帝是同一氏族的前后兩個不同的首領。神農氏在前,氏族以首領的名稱為名,故他所在氏族稱神農氏。神農氏族發展到后來,出現了一個有名的首領炎帝,人們也以他的名字來稱呼氏族,而且以后的首領也都沿用炎帝稱號,于是,神農氏族便成了炎帝氏族,以致后來人們也把神農、炎帝混為一人了。”
我覺得這個意見足以解釋炎帝和神農氏之間分的關系:神農和炎帝是同一氏族的前后兩個不同的首領;神農、炎帝是同一個氏族前后不同階段的首領名稱和氏族名稱,史籍中說神農氏延續十七世或七十世,時間達510年或2100年,原因也就在這里。
寫到這里,我突然想起了一段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