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與世界只差一個
公眾號
三陰三陽善病者何
范玲琳
通過陰陽別論的學習:了解到陰陽和合,萬物才能生化,有陽無陰或有陰無陽,則陰陽破敗,萬物消亡。
四經:肝、心、肺、腎。獨不言脾,因為脾為孤臟寄旺于四季。四時之脈,春弦、夏洪(鉤脈)、秋浮(秋毛)、冬沉(石脈)。
脈有陰陽,脈浮病在三陽,脈沉病在三陰。陽病從頭起,陰病從足開始。陰陽脈特征以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
少陽指三焦與膽二經(樞)即一陽,發病氣虛不足,易咳嗽及泄瀉,病久易心虛,飲食不下,隔塞不通。陽明指大腸與胃經(闔)即二陽,發病于胃腸,病久影響心脾,隱情難告,女子會經閉,傳變形體消瘦一一風消證,或呼吸短促氣息上逆。太陽(開)指小腸與膀胱經即為三陽,發病為發熱惡寒,或下部癰腫,兩足無力而逆冷,腿酸痛,久病皮膚干燥,或陰囊腫大的頹疝。
厥陰(闔)指肝與心包經即一陰,發病肝氣上逆,驚駭、背痛,善欠善噫。少陰(樞),指心與腎經即二陰,太陰(開)指肺與脾經即三陰,陰爭于內,陽擾于外。陰氣之所以能生化,以陰陽之平和為根本,陰陽紊亂,剛柔不和,十二經氣就會衰絕,保持陰陽平和,才能避免身體失調,陰陽邪結。
雜談十二經脈與十二時辰
潘志英
《內經》原文:“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岐伯對曰: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
文中“四經應四時'是指足厥陰肝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陰肺經、足少陰腎經分別應春、夏、秋、冬四時。十二從可理解為十二部位,十二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十二從依次與十二月相應,而十二月又與人體的十二經脈相應。
記得藥學專業有門課程為《時辰藥理學》,是專門研究用藥時間和藥理之間關系的學科。而中醫對時辰的要求會更嚴謹,下面就按十二經脈的流注順序淺談下十二經脈和時辰的對應關系。
手太陰肺經應寅時(凌晨3點至5點)。肺主皮毛,此時若休息好了,皮膚就光滑細膩。肺病患者易此時發病,需注意調養預防。
手陽明大腸經應卯時(清晨5點至7點)。此時應起床活動排大便,以清理腸道垃圾,持虛以受。
足陽明胃經應辰時(早晨7點至9點)。辰時正是人體陽氣旺盛之時,此時應按時進食早餐為機體提供能量。胃經是多氣多血的經脈,人若胃經充足,面部氣色佳白里透紅。
足太陰脾經應巳時(上午9點至11點)。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主運化水谷精微,與胃統稱為后天之本,是消化、吸收、排泄的總調度,又是人體血液的統領。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就好,使人氣血充盈,唇色紅潤。這個時候不宜食用燥熱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傷胃敗脾。簡單的溫脾術就是臍上三橫指處放置溫鹽袋,散寒止痛。脾還主肌肉,此時可進行一些高強度的腦體力勞動,有事半功倍之效。
手少陰心經應午時(中午11點至13點)。此時段應該小憩三十分鐘至一小時,以保護心臟。
手太陽小腸經應未時(下午13點至15點)。經常敲打小腸經可促消化吸收。
足太陽膀胱經應申時(下午15點至17點)。常按摩膀胱經可使精力充沛。建議較重要的事都可安排在此時段進行,如商業談判、工作面試等。
足少陰腎經應酉時(傍晚17點至19點)??梢越洺0茨δI經以護腎氣,益氣養精。
手厥陰心包經應戌時(晚19點至21點)。給自己創造一個準備安然入睡的環境,可冷水洗臉、溫水刷牙、熱水泡腳。此時可進行適當的活動,切不可劇烈運動,如飯后散步等,可以使血液中積存的膽固醇順暢排出體外,有減脂減重的效果。
手少陽三焦經應亥時(晚21點至23點)。給三焦經有提高免疫力、促進生長發育的作用,還主管水液運行,此時間段后應上床睡覺,減少飲水,以免次日清晨眼皮浮腫。
足少陽膽經應子時(午夜23點至次日1點),足厥陰肝經應丑時(凌晨1點至3點)。俗話說“肝膽相照”,此時膽可分泌膽汁備用,肝主疏泄、主藏血,此時間段應使機體得到充分休息 ,人體必須進入深睡眠,千萬不可熬夜。反之就會易犯肝膽結石、會感貧血乏力,頭腦昏沉,精神萎靡不振。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人應順應自然而活,萬不可逆。因人類需要大自然,而大自然或許并不需要人類!
陰陽別論之死生之期
王紅
本篇講講了脈象。全篇給我最大的震撼來自于它的“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通過辨別屬陰的真臟脈,能知道病人的死生之期,而這死生之期又是本于天地五行之氣數所定。
六節臟象論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此氣之數也?!?/span>
“凡持真脈之臟脈者,肝懸絕,十八日死;”肝數木,木生于地,故死于九九之數;
“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肺主天氣,故絕于六六之期;
“心至懸絕,九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心主火,腎主水,水火本于先天,河圖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故心火腎水皆死于生成之數;
“脾至懸絕,四日死。” 脾土寄于四季,故絕于四日之周;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逼鏀禐殛?,偶數屬陰,陽臟相生而傳,故不過四日之偶數而死;陰臟相克而傳,故三日之奇數而死;
“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狈紊洗⑾吕?,陰陽別。二者生于偶之始,脾肺陰旺,十為陰之終,故死于二十日夜半陰旺極而一陽生之時;
“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心腎者,水火也,死于成數,亡于日之終(日落);
“一陰俱搏,十日死。”十日者,陰之終,厥陰者,陰之盡。以陰盡之氣,而死于陰數之終;
“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天一生水,地二生火,以水火之陽府,死于天地之生數;
“三陰三陽俱搏,心腹滿,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比幦栒?,五行之氣,俱搏而不和,故盡五行之數而終;
“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蔽鸽渲枺陨B陰陽五臟,而陽俱搏,則陰陽并絕,九乃陽之終,十乃陰之盡,不過十日者,死于陰陽之交盡也。
每每聽人言論:西醫讓你明明白白的死,中醫讓你糊里糊涂的活。今天,我想說:中華文化由天至地至理至人,中醫讓你明明白白的死,也讓你清清楚楚的活。
光陰易逝,豈容我待;先賢至理,我當憶之!
按陰陽、別死期
陳翠英
我從哪里來?我往哪里去?這是人生的兩大哲學問題,“我何時而來?我何時而去?”則不僅是人生兩大哲學問題,而且也是人生兩大科學問題。
對于已經來到這個世間的我們來說,人人更關注的是自己離開世間的時間。故使我想起長弓兄推薦我的那本《西藏生死書》一書。這本書一開篇就講到死亡,談到對于死亡的態度和痛苦。生是一種偶然,死是一種必然。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也必須接受自己的死亡。對不知道何時死、怎樣死,因此需要更加珍惜當下自己鮮活的生命。
中醫講究的把脈,把脈就是要分別陽脈和陰脈。“別于陽者,知病忌時;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蹦芊直骊柮},就能知道疾病所忌諱的時間;能分辨陰脈,就能知道死生的日期。
但對脈象的陰陽是有多種意思的,“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北热缑}往的屬陰,脈來屬陽;脈靜的屬陰,脈動的屬陽;脈慢的屬陰,脈快的屬陽。如果診斷發現沒有胃氣的真藏脈了,那這個人就危險了。
當然,在臨床上去分辨這些脈象、判斷死亡日期是相當不容易的。最近有在看“老中醫”這部電視劇。其中由陳寶國飾演的翁泉海大夫在劇中的臺詞令我對從感佩:“醫者應當“法從心出、技隨手轉”。“即使面對無計可施的病人,也要放手一搏”。這就是中華中醫的精神!
學好陰陽五行之道,四時氣候,距離學好中醫也就非咫尺千里了。我要克服當前學習有難度的恐懼心理,尤其是面對后面的知識理論性專業性強、更加晦澀的知識,只能用膚淺的感想來完成作業了。
凡陽脈有五,五五二十五陽
段君霞
脈有陰有陽,能了解什么是陽脈,就能知道什么是陰脈,反之亦然。
凡是陽脈有五種,即春弦,夏鉤,長夏緩,秋毛,冬石。脈的搏動,急勁有力為弦脈;微顯有力、其氣來盛去衰為鉤脈;力量柔和平緩、來去自如的稱為溜脈;微顯無力、其氣來輕虛以浮為毛脈;搏動有力但其氣沉、輕取不得為石脈。肝心脾肺腎五臟和五種陽脈對應起來,就是二十五種脈象。
所謂陰脈,就是脈沒有胃氣,稱為真臟脈。真臟脈是胃氣已經敗壞的象征,敗象已見,就可以斷其必死。
辨別陽脈的情況,就可以知道病變的所在;辨別真臟脈的情況,就可以知道死亡的時期。
三陽指太陽,三陰指太陰,二陽指陽明,二陰指少陰,一陽指少陽,一陰指厥陰。太陽經發病,多有寒熱的癥狀,或者下部發生癰腫,或者兩足痿弱無力而逆冷,腿肚酸痛。若病久傳化,或為皮膚干燥而不潤澤,或變為頹疝。少陽經發病,生發之氣即減少,或易患咳嗽,或易患泄瀉。若病久傳變,或為心虛掣痛,或為飲食不下,阻塞不通。陽明與厥陰發病,主病驚駭,背痛,常常噯氣、呵欠,名曰風厥。少陰和少陽發病,腹部作脹,心下滿悶,時欲嘆氣。太陽和太陰發病,則為半身不遂的偏枯癥,或者變易常用而痿弱無力,或者四肢不能舉動。
陰陽失去正常,就會出現陰氣內爭、陽氣外擾的病理變化,陰陽調和,才能剛柔相濟、保持正常。
少則得,多則惑
黃才蓮
因“四經”的“經”和“十二從”的“從”,進入了內經訓詁的學習。
串講前一天,在快速閱讀了另外幾個專家的講解后,發現了太多的不同,對六經病癥的講解,更多的用了我不懂得的”六氣學說”,還用了從未聽說的“肺系”,“水系”等名詞。此時,頭開始昏,眼逐漸花,感覺無所適從,再也無心無力整理思緒,最后慌不擇路,講的什么,自己也不知所云。
從這次串講經歷深刻體悟到:在學習的初期階段,太多的知識反而會擾亂心神,所以對《內經》的學習,還是得謹記老子的教誨:少則得,多則惑。今后在聽課中,我將慢慢揣摩曹師的思維方式,亦步亦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