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陵泉屬足少陽膽經之合穴,又為膽腑的下合穴,主要治療內腑之病變。其中的“陽”,指的是“外側”。其中的“陵”,指的是腓骨小頭的“高處”,“泉”,指的是凹陷處,經水匯聚如泉。陽陵泉的名字,就是這么來的。
所謂“合穴”是五俞穴的一種,均位于肘、膝關節部位。《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曰:“所入為合。”就是指在經脈流注時好比各處的江河匯合流入大海一樣。
筋會陽陵泉,可主治筋病。中醫講肝藏血,肝主筋,是指筋脈有賴于肝血的濡養,才能主持全身關節的屈伸轉側活動,故筋與肝密切相關。若肝虛不能養筋,則發生肢體麻木,手足振顫,甚則瘛疭;只有肝血充盈才能“淫氣于筋”,使筋得到充分的滋養。
《說文》解釋“筋”作:“肉之力。”意指能夠產生力量的肌肉,故可認為,筋病即指筋肉系統的病證。臨床所見筋脈的牽引、拘攣、轉筋、抽搐和關節的強直、弛緩、屈伸不利等,多屬本穴的治療范圍。
取穴方法
陽陵泉穴位于我們小腿外膝眼下面三寸的地方。您可以先找到外膝眼(在髕骨外側下方的凹陷處),然后用您除了大拇指外的四指平放在外膝眼下方,另一側腓骨小頭下方凹陷處就是陽陵泉穴。
功效主治
“筋會陽陵泉”,凡筋病皆可取陽陵泉。
作為足少陽膽經的合穴。“合治內腑”,腑臟有病,我們第一個就找合穴。所以說,一些膽囊里面的疾病,比如膽囊炎、膽結石等等,用陽陵泉穴治療就非常好。
同時,肝膽互為表里。陽陵泉能調膽,則必然能調肝。所以,陽陵泉也是養肝的大穴。對肝經失調帶來的很多問題,比如口苦咽干、寒熱往來等,可以用陽陵泉來調治。
常常按摩這個穴位,能夠降肝火。當你覺得生氣,想發脾氣的時候,就可以用大拇指順時針方向按揉陽陵泉穴約2分鐘,然后逆時針方向按揉2分鐘,肝火小了,你自然就不生氣了,心情身體都會好起來的。
陽陵泉屬于膽經,膽屬木,木主生發,陽陵泉可生發陽氣。木能生火,人身木氣一旺,則能生火。陽陵泉屬木經,既可治五行中屬木的疾病,又能治心氣不足之火病。
《內經》言:“疾高而外者,取陽之陵泉。”故凡疾病位于人身上部而屬于外腑的,都可取陽陵泉。
陽陵泉為木經土穴,木能克土,且甲己合化,甲膽與己脾相通,故取陽陵泉能治脾病。
根據同名經取穴,陽陵泉可治手少陽三焦經病。
膽經對應于子時,故凡子時所發作或加重的病癥,皆可取陽陵泉。
根據全息理論,陽陵泉在膝下,膝與肘相對,故陽陵泉能治療肘病;且陽陵泉在腓骨小頭前下方,以腓骨全息來看,陽陵泉對應頭部,能治頭面諸病;也可看成全息倒象,陽陵泉對應下肢或下腹,故能治下肢及下腹諸病。
陽陵泉在膝周,能治膝關節諸病。
養生方法
陽陵泉這個穴位既可以針,也可以灸,還可以按揉。當然對于一般人來說,按揉無疑更安全實用些。
對于膽結石、膽囊炎患者來說,當肝膽區疼痛時,可以試試按摩陽陵泉穴。按揉時,用大拇指指腹垂直揉按穴位,有酸脹痛的感覺,先左后右,順時針方向按揉約2分鐘,然后逆時針方向按揉2分鐘,一般都能收到不錯的緩解疼痛的效果。
另外,陽陵泉是調肝利膽而治筋病的要穴,特別是下肢筋病,臨床較為常用。平時,我們可以經常用空拳敲打,每次50下左右,可以達到舒筋壯筋、通利關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