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百年老校——思禮澗北學校
澗北學校,位于濟源市思禮鎮澗北村。
澗北學校是我市少有的百年老校之一。學校初建于滿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當時,澗北村人王紹堂次子王貴珍(即王品青,新文化運動的骨干分子之一,與魯迅、周作人等來往密切,曾任錢三強的老師)在北京大學讀書。王紹堂幾次到北京考察,受到西方社會及康梁變法影響,于1906年在村里彌陀寺內建立小學堂,聘請晚清舉人王文博任校長,另請兩位秀才任教師,辦起了男女混合的學校。初建時即被縣府確認為“澗北植基小學”。
辦新學之舉曾遭到地方上封建頑固人士的強烈反對,認為“男女混合有失體統”,紹堂義無反顧,置之一笑。當時學校建在澗北村彌陀寺內,學校經費由寺內陸租提供,學生只需每月交2升小麥為費。初建時僅有三個教學班,二十個學生。后來擴大至八個年級,招收濟源縣各地學生。光緒三十四年,由初等小學改為“澗北高等小學堂”,學額為24名,為濟源當時七所高等小學堂之一。宣統二年改稱“公立第二完全小學”。當時學校開設《修身》、《讀經》、《講經》、《中國文學》、《中國史》、《地理》、《手工》、《體操》等課程。
民國成立,該學堂為學校,執行《壬子學制》。澗北學校為公立第二完小,后改為澗北完全小學。民國14年,縣政府教育局將全縣學校統一編制,命名澗北學校為“濟源第二完全小學校”。當時學校設有兩個高級班,四個初級班,另有女生兩個班,共計八個班,200余名學生,十余名教師。當時學校已頗具規模,上音樂課有風琴伴奏,體育課有各種球類,上體操或往縣城開會時,“洋鼓”、“洋號”在前領隊、步伐整齊,十分壯觀。這是澗北學校的鼎盛時期。此時學校經費來源:1、校田稞租,2、政府撥款,3、鄉保自籌,4、民眾自愿捐款。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1938年農歷正月十八日寇入侵濟源,濟源縣淪陷,學校暫時停辦。該年秋,日寇龜縮沁陽,濟源中學由仙口遷至澗北,同時小學也恢復。1939年,地下黨人于思禮(時任濟源縣委宣傳部長)和張文功同志來澗北開辦貧農義務小學。
1944年秋,澗北完小由王貴儒擔任校長,兩年后原有剛任澗北學校校長,王貴儒協助工作直至新中國成立。
建國初,澗北完小有教師九人,學生二百余人,共分六個班。為解決困難戶子女入學曾設“帶弟班”“放牛班”“紡線班”頗受群眾歡迎。五十年代,高、初小分家,分出來的澗北二高升學率90%以上,曾譽滿全縣,名揚懷府,聲波山西晉城、陽城一帶。這是澗北學校第二個鼎盛時期。
1955年,高、初級小學合并,改名為“澗北完小”。
1988年冬,村里籌建初中新校準備中小學分家。初中正式挪到村西大路邊,小學仍在彌陀寺內。1991年村里集資40余萬元,蓋成三層5間教學樓,占地面積3600平方米,建筑面積1700平方米。
學校現有教學班六個,學生二百余人。校長石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