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國際會展中心舉辦的圖書交易會上,作文教學書成為市民關注的熱點。楚林攝 光明圖片 |
【今天我們如何寫作文·大家談④】
從“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到“博覽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從“腹有詩書氣自華”到“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從前人的經典論述中,我們完全可以明白讀書對于寫作是多么的重要。
雖然并非每個讀書的孩子都能寫好作文,但能寫好作文的孩子肯定都讀了很多書。讀書是寫好作文的“筑基”功夫,是寫好作文的根本。一個孩子讀了書,寫作能力的提升就是情理中的事。這也正符合《新課標》中提出的:“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語文課,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引導學生愛上讀書,會讀書。
作文教育不能“畫教材為牢”
記者:從小學開始,語文課就伴隨著我們。然而在中小學的應試環境下,學生往往重視卻不喜愛語文,讓語文成為尷尬的學科。您能否具體談談背后的原因?
于樹泉:以初中語文課為例,3年的時光,師生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在中考考試范圍的1000個詞語、22首詩詞、18篇古文上。一千多個日日夜夜,有計劃地開展教學工作,平均每天落實一個詞語,每50天落實一首古詩,每60天落實一篇課文。放眼全國,情況大同小異。老師盡管不厭其煩地去分析,“掰開揉碎”了再講解,可到頭來,總有一種“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的失落。教來教去,語文被教成了一條風干的黃瓜,干癟丑陋,食之無味。本該血肉豐滿、魅力無限的語文變得瘦骨嶙峋,讓人生厭。
更為嚴重的問題是,初中3年,正是孩子智力發育、身心成長的關鍵期和“精神饑渴期”。當今世界激烈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教育的競爭、人才的競爭,而我們卻“畫教材為牢”,讓數以億計的學生把全部的精力、智力、體力封閉在極其有限的應考知識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去苦苦打拼而無暇他顧,這無論于個人發展、社會進步,還是于民族前途、國家未來,都是巨大的智能浪費。追根探源,主要還是我們丟失了讀書這個教育的“根本”。一味用專業知識教育人,讓孩子淹沒在知識訓練的海洋中,學生便會被培養成“機器”。
“遠離了讀書的滋養,學生精神的土地就會板結”
記者:如何擺脫語文教學的冰冷死板,讓學生喜歡上語文課?
于樹泉:從教30多年,我見過太多太多智商很高的孩子,終日被囚禁在課本的“蠶繭”中死記硬背,被訓練考試搞得手忙腳亂、焦頭爛額,但就是沒有真正地讀書,不知道課本之“繭”外有無限廣闊的大地和藍天。就語文教育而言,讀書即語文,語文即讀書。教育本來是用于開啟智慧、提升生命價值的,可是,十幾年的死守課本,不去讀書,讓教育走向了反面,把聰明的孩子教笨,笨的孩子教傻。小學、初中、高中一路學下來,不僅不會讀書,不會寫作,語文成績一塌糊涂,而且有不少孩子連人格都出現問題。
在語文教育中,必須不斷加強課程建設,而其重要途徑就是讀書。關于如何開展課程建設,《課標》“前言”中有明確的表述:“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相對于語文教育而言,語文課本充其量只是滴水,課本之外則是浩瀚的海洋,而真正的語文教育必須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去引導學生“讀整本的書”,把世界當課本,而非把課本當世界。否則,以課本畫地為牢去培養“人”,就如同玻璃杯里栽松樹、小水溝中賽龍舟,到頭來,至多養養綠蘿、放放紙船。遠離了讀書的滋養,學生精神的土地就會板結,情感的田園就會荒蕪,心靈的泉眼就會枯竭,最終難免視野狹窄,情感蒼白。
我和我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不想帶著孩子整天在蝸牛角上較雌論雄,我們渴盼抓住孩子一閃即逝的成長黃金時期。因此,我們對教材進行取舍整合,給名著閱讀騰出寶貴的時間。從培養閱讀興趣入手,引領學生學習古今名聯和唐宋詩詞,并走進現、當代文學名著,陸續讀《紅巖》《狼圖騰》《四世同堂》《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禮》等長篇小說,孩子們的讀書興趣被極大地調動起來,讀書熱情空前高漲,心智水平有了明顯提升。僅僅一個學期,在文學名著的閱讀數量上,初一的孩子已遠遠超過了高三學生讀書的平均水平。
在讀書的同時,孩子們還寫下了數量可觀的讀書筆記,養成了勤于動筆、讀寫結合的好習慣。這種經典閱讀“作業”,其意義和作用,不是以應試為目的的《檢測與訓練》作業可以相提并論的。在閱讀過程中,孩子們時而被深深感動,時而被強烈震撼,時而動情流淚,時而喜悅非常,情感獲得滋養,價值觀得到引領。在帶領孩子讀“有字書”之外,我們還引領他們去讀“無字書”:參觀魯迅、老舍等名人故居,走進現代文學館、盧溝橋抗戰紀念館、“復興之路”展覽,開闊視野,感受歷史。
從文字中,我看到了孩子們對語文課的由衷喜愛。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沒有“課文生字天大”的無聊,沒有枯燥的詞語抄寫三遍,沒有絞盡腦汁的段落分析,也沒有無限拔高的中心思想概括……有的是瑯瑯的書聲,濃濃的墨香,以及討論的歡聲笑語與不同看法的交鋒碰撞。
引領讀書是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基
記者: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及學生升學壓力之下,推行閱讀是否遇到了阻力?又是如何克服的?
于樹泉:任何新生事物的誕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探索語文教學的新路徑也是如此。
名著閱讀活動表面上展開得順利,成效初顯,其實困難重重。除了老師的因素外,引領學生讀書還會遇到其他困難和阻力,其中首先是來自家長的阻力。
2010年,我在人大附中結束了高三學生的教學任務,開始帶著初一學生開展名著閱讀活動,目的是“加強人文積淀,涵養大家氣質”。不料幾個月后,在事前沒有任何征兆的情況下,家長群體告狀的事件突然爆發。自己毫無思想準備,猝不及防。這也是我從教30年以來,第一次被家長推上了“被告席”。
家長們眾口一詞:既然中考只考上千個詞語、十幾首詩、二十多篇古文,那老師為什么要領著孩子們去讀名著?如果孩子因為讀書耽誤了中考,沒能升入重點高中,這個責任誰來負?聲聲質問,咄咄逼人:強烈要求校長撤掉現任語文老師,換上富有中考輔導經驗的老師。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召開了家長會。在會上,劉彭芝校長給家長講了很多讀書的道理,翟小寧校長還宣讀了我就讀書問題寫給家長的信,最終風波止息,名著閱讀活動才得以堅持下來。
在現有中考、高考的“指揮”下,面對嚴峻的升學現實,從學校、老師、學生到家長都有諸多的無奈,即便懂得通過讀書可以“種下龍種”,也只得屈從現實去“收獲跳蚤”。
對于教師而言,引領孩子讀書,既是一種職分,也是一種功德。把學生引導到經典面前,引導他們與偉大的心靈對話,教育的偉力就發生了。從大處說,是肩負著為國家、民族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使命;從小處說,是為了每一位家長每一個家庭——為他們孩子的健全發展破冰,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基。(本報記者 靳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