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后勤恐怕是世界上最復雜、同時也最龐大的企業集團。在冷戰時期,美國防部每年用于保障職能的預算就超過1000億美元,僅在各級后勤部門從事保障工作的人員就達80萬。為此,美軍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積極推動后勤革命,大幅壓縮規模,使低效率的傳統后勤向高效率的新型后勤轉變。
后勤體制
美國防后勤局(DLA)是美國國防部的后勤機構,無論在平時還是戰時,它都為全球范圍內的美軍基地和聯合作戰行動提供強大的后勤支援。
國防后勤局的歷史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彈藥和補給的巨大消耗和需求使得國防后勤局應運而生。從它1961年建立的那一天起,國防后勤局就成為美軍在世界范圍內有力的作戰支援力量。它的總部就設在華盛頓特區外圍,在全美50個州和國外的27個國家共有超過28000個民間和軍事雇員。
該局為美軍作戰行動提供一切保障,從日用雜貨到飛機燃油。國防后勤局的使命還包括廢棄裝備與物資的處理和報廢。40多年來,從越南戰爭到海灣戰爭,從科索沃戰爭到此次伊拉克戰爭,國防后勤局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國防部后勤局共向包括美國在內的多國部隊提供了價值30多億美元的食品,軍服,醫藥和維修服務。隨后,又提供了價值69億美元的食品,衣物和醫藥方面的人道主義援助。
美國國防后勤局下設四個大的補給中心,24個國防物資分發點,一個戰略物資儲備中心,和一個國防回收和銷售中心,即:
美國俄亥俄州首府——哥倫布國防補給中心,海上和陸上的武器系統支援;
美國賓西法尼亞州東南部港口城市——費城國防補給中心(DSCP),主要負責食品,軍服,醫藥一般物資和工業品的供應;
位于弗吉尼亞州的里士滿國防補給中心,主要負責航空支援;
國防能源支援中心,主要負責燃料,氣體和電力供應。
國防分發總中心下設24個遍布全球的分發點,他們負責接收、儲存、分發物資。這24個分發點對美軍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們使得對美軍作戰至關重要的物資和補給得以迅速運抵戰區并即刻投入戰斗。
國防回收和銷售服務中心負責處理從交通工具、辦公室設備到海軍艦船報廢和危險品的處置。
國家戰略物資儲備中心負責戰略原材料的儲備,以使美國在戰時情況下,戰略來源不依賴于外國。近幾年,隨著國際變化,戰略物資儲備中心正在分階段甩賣它的日用品,而且為了趕上電子工業步伐,美國防后勤局還建立了一個電子商務中心。
同時,美國防后勤局還在歐洲和太平洋保留有兩個司令部。以提供外援和聯絡服務,以及制定作戰計劃和后勤支援計劃的接口。國防后勤局歐洲司令部設在德國黑森州首府,主要負責在歐洲和美國本土的一切軍事后勤支援。太平洋司令部設在韓國的大丘,主要用于對太平洋司令部及相關部門的作戰行動提供后勤支援。
預置和戰略投送
隨著美軍軍事力量的運用方式從“前沿部署”與“快速增援”相結合轉變為“前沿存在”與“力量投送”相結合,美軍的大批武器裝備、作戰物資和后勤部、分隊相繼撤回本土或就地銷售,經過幾輪基地調整和關閉行動,共有上百個大型設施被關閉。經過多年的壓縮,美后勤規模幾乎壓縮了1/3。
在大幅壓縮規模的同時,美軍正在努力建設輕型、合成、快速、高效的保障力量,并使其具備6種能力。即:戰略投送能力、快速反應能力、獨立保障能力、綜合保障能力、戰場機動與生存能力,后續補給能力。特別是在美軍的戰略態勢由前沿部署改為前沿存在后,主要以預置和兵力投送方式應付各種危機。
美軍的戰略投送主要由運輸司令部組織。美軍早在1987年就成立了運輸司令部,冷戰后,在不斷收縮全球軍事部署的同時,以“兵力投送”作為應付全球危機的主要手段,要求戰略投送要有能力在4天內把一個輕型旅,75天內把5個師投送到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地方。同時美國還非常重視運力動員法制化建設,有航空預備役部隊、海上一類預備役船隊和國防后備船隊。美國的《商船法》規定,新船建造必須適用于國防和軍事用途,對納入“戰略海運計劃”的商船進行適時跟蹤,以便隨時征用。對私人購買的飛機,都要進行運力統計,注冊登記,戰時稍加改裝即可征用。美國在海灣戰爭中依法征用了26個民航公司的70余架巨型運輸機,運送兵員31萬人,物資15萬噸,對戰爭起了重要作用。
迪戈加西亞島、關島、馬紹爾群島等島嶼不僅僅在“倒薩”軍事部署中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也為美國的全球軍事戰略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迪戈加西亞島是印度洋上惟一的美國軍事基地,當美軍在中東、西南亞和非洲執行作戰任務時,該島“占有絕對不可丟失的重要位置”。1998年底的“沙漠之狐”行動中,B—52和B—1B轟炸機的進攻出發陣地就設在此;在打擊阿富汗的“持久自由行動”中,該基地再度成為B—52和B—1B的前沿部署基地。由于該基地距離伊拉克最近,所以,美軍在此部署B—2隱形戰略轟炸機,要比從本土參戰縮短3/4以上的航程。同時,該基地還是美軍在中東作戰的重要儲備基地,現部署兩個海上預置船中隊,是美軍全球作戰預置力量的重要依托。
重要的后勤裝備
“全球資產可視系統”是美軍后勤從工業時代轉向信息時代的核心概念,也是美軍后勤保障效率得以大幅提高的核心因素。該系統將自動識別技術、全球運輸網絡、聯合資源信息庫和決策支持系統等綜合在一起,使得聯合部隊指揮官可以不間斷地掌握全部后勤資源的動態情況,全程跟蹤“人員流”、“裝備流”和“物資流”,并指揮和控制其接收、分發和調換,從而大大提高了后勤保障效率。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軍后勤信息處理中心工作人員只有1500人,但卻使數萬部隊的輸送、數億元的開支,以及幾十萬種不同型號、規格的裝備物資供應得以順利進行,如果沒有“全球資產可視系統”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力量提供者”系統是一個完整的、用集裝箱盛裝的、具有高度可部署性的簡易基地系統。它提供現代化的可控制氣溫的住宿設備、食堂、浴室、廁所、洗衣房,以及娛樂設施,可供550名士兵使用。每套組件包括1個8萬加侖用水儲存和分配系統、1個4萬加侖油料儲存和分配系統、廢水儲存站,以及能持續電100千瓦電力的發電站。
“力量提供者”的基本模塊是伸展的模塊式人員帳篷,配有與一般家庭用品相同的壓縮空氣供暖系統。“力量提供者”設施能充當戰斗疲勞士兵的休息與恢復場所,可支援戰區接收兵員,可作為中間集結整備基地,也可作為人道主義、救災和維和行動中的基地兵營。
美陸軍已經有了27套“力量提供者”組件,它們處于部署準備狀態,并計劃在今年再采購9套。經過批準的列裝和分配計劃要求于2004財年按以下所述進行這些組件的配置:美國歐洲司令部6個;美國太平洋司令部6個;美國中央司令部3個;預置艦船12個;美國本土9個(其中有1個永久性地架設在路易斯安那州波爾克堡聯合戰備訓練中心,作為“力量提供者”的訓練與試驗設施。)
美陸軍已經建立了6個“力量提供者”連(1個在現役部隊,5個在預備役部隊),負責在部署過程中架設和操作那些組件。另外,在“后勤民力增補計劃”中,已經制定了一個“力量提供者保障計劃”,用以確保民間承包商的參與,他們或者加強力量提供者連,或者當沒有陸軍部隊時負責管理力量提供者營地。(長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