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錄音特點
這張唱片是卡拉揚眾多錄音中音響效果最為值得稱道的一款。雖然它是屬于早期的數(shù)字錄音,弦樂和銅管的高音區(qū)不免會有一些生澀的感覺,但數(shù)碼母帶通過重新處理后,還是有了不小的音質改善。兩部作品的錄音效果并不完全相同,準確地說《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錄音品質更出色一些。弦樂的音色清晰透明,質感也比較細膩,銅管具有明亮的金屬光澤,大镲的泛音和定音鼓敲擊的瞬態(tài)表現(xiàn)都令人滿意,管風琴的低頻段有很好的下潛,這使“日出”等大場面的音樂具有了極其輝煌而又格外豐滿的音響效果。這個錄音還有寬度和縱深感良好的音場塑造,各個樂器聲部的平衡比較自然,空間感生動,是現(xiàn)代大型交響樂錄音的典范。當然,如果能夠趕上現(xiàn)在的高格式數(shù)碼錄音,空間的細節(jié)和樂器的泛音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改善,相信它的感染力會更加出色。
交響詩《唐璜》的錄音音色明快,音質豐滿,弦樂與銅管的聲音稍有些發(fā)干。音場的縱深感也不如前者,這是一點小小的遺憾。
樂曲賞析
最富“哲理”的交響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理查?施特勞斯的交響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創(chuàng)作于1896年,是他最為著名的交響詩之一,首演于德國的法蘭克福。這部作品是作曲家根據(jù)尼采的同名哲學名著自由創(chuàng)作而成的,它描寫了無神論者從唯心走向唯物的一個富于哲理的過程。全曲共分九段,第一段“日出”的標題是理查?施特勞斯自己加上的。這段僅有短短1分30秒左右的音樂,把一輪紅日噴薄而出的情景刻畫的極為深刻。由于這段音樂具有的宏偉氣勢和藝術表現(xiàn)力,常常被喜愛音響的人們作為音響器材試機的音樂片段。
理查?施特勞斯這樣解釋說:我的意圖并不是去寫一部哲學性的音樂,也不打算用音樂來描繪尼采的偉大著作,我的想法是以音樂為手段來表達人類的發(fā)展。從人類的起源,通過各個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宗教的和科學的,直到尼采關于超人的想法。在這部作品首演的節(jié)目單中,施特勞斯為各段落撰寫的說明是:第一樂章“日出”,人類感覺到上帝的威力,但仍然在渴望。他(指尼采筆下的超人)陷入激情;第二樂章,心神不寧。他轉向了科學,試圖用一首賦格(第三樂章)來解答人生的問題,然而徒勞無益。接著響起了悅耳的舞曲,他變成了個別的人,他的靈魂直上云霄,而世界在他之下深深下沉。這部作品在引子“日出”之后,包括連續(xù)不間斷的八段音樂,它們各采用一個尼采原著中的章節(jié)標題來命名:1.來世之人;2.渴望;3.歡樂與激情;4.挽歌;5.科學;6.康復;7.舞之歌;8.夜游者之歌。
理查?施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當中沒有情節(jié),也不像《蒂爾的惡作劇》那樣,生動地去描繪具體事件。它是一首關于抽象思想的交響詩,理查?施特勞斯在兩個差異很大的調性(代表人的B調和代表自然的C調)的轉換和相互對立的基礎上,賦予這首交響詩戲劇性的音樂沖突。 這首交響詩以管風琴低沉的C音延長了四個小節(jié)開始,由此引出了大自然的動機,四支小號在大調、小調間交替轉換,隨后定音鼓敲出雷鳴般的三連音。這就是生動的引子——日出,也可以認為是人生的開始;經(jīng)過了追求愛情的悲哀和追求科學的徒勞,“超人”終于擺脫了常人慣有的煩惱而進入到“舞之歌”的歡樂境界。最后的“夜游者之歌”,高音聲部的木管和小提琴奏出B大調和弦,而低音提琴在C大調上的撥奏,象征著“超人”的靈魂在上升,世界則在他的下面沉淪。
最荒誕的“英雄”史詩——《唐璜》
《唐璜》是理查?施特勞斯根據(jù)奧地利詩人萊瑙的《唐璜:一首戲劇性的詩》而創(chuàng)作的一部交響詩。作品完成于1888年,1889年由作曲家本人指揮于魏瑪首演。這是顯示施特勞斯創(chuàng)作完全成熟并具有自己風格特點的第一部作品。在萊瑙的筆下,唐璜并不是好色之徒,而是一個夢想家和哲學家。他迫切尋求理想,為青春的欲望所驅使,去尋求一個又一個理想化的女性,但是卻遭遇到無休止的失望,幻想的不斷破滅并最后死于敵人之手。交響詩的第一個重要主題代表唐璜已登上他的歷險征途,這個主題的每次重新出現(xiàn)都仿佛代表一個新的情節(jié)。隨后幾段描寫愛情的音樂,表明了唐璜所希望的理想情人的性格。最后樂隊在一個極大的高潮時突然中止,這是一個可怕的停頓。隨著小號演奏的一個不諧和音,音樂戛然而止。隨后是極為低沉、悲傷的尾聲,最后樂曲用寂靜宣告了死亡的來臨。
作曲家介紹
“指揮、作曲一肩挑”的理查?施特勞斯
理查?施特勞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出生于德國慕尼黑。父親弗朗茲?施特勞斯是慕尼黑宮廷歌劇院樂隊的圓號演奏家,他給予了兒子良好的音樂教育。1885年,理查?施特勞斯中斷在慕尼黑大學的學習生涯,去邁寧根擔任漢斯?馮?彪羅的助理指揮。不出一年,他接任首席指揮。在瓦格納的侄子亞歷山大?里特的影響下,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風格從勃拉姆斯而轉向了李斯特和瓦格納,并大膽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標題性交響詩和描繪性交響曲,這使得他名利雙收,并引起了人們對標題音樂的興趣。理查?施特勞斯采用這種形式寫作的作品主要包括:《唐璜》、《死與凈化》、《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阿爾卑斯山交響曲》、《唐吉訶德》、《英雄生涯》和《家庭交響曲》等。與此同時,他的指揮生涯也開始大展宏圖。慕尼黑歌劇院和魏瑪宮廷歌劇院都聘請他去工作, 1891年,瓦格納的遺孀科西瑪請他去拜羅伊特指揮歌劇《湯豪舍》。1894年,他在瓦格納音樂的影響下完成了第一部歌劇《貢特拉姆》的創(chuàng)作。后來成為他的妻子的波琳?德?阿娜曾在該劇中飾演女主角。理查?施特勞斯1894年開始擔任柏林愛樂樂團指揮,1898年任柏林皇家歌劇院指揮,1919至1924年與肖爾克同為維也納歌劇院指揮。他在完成了轟動一時且爭議甚大的歌劇《莎樂美》之后定居加米施。
音樂體裁介紹
讓人聽到畫面的“交響詩”
交響詩(Symphonic poem),一種單樂章的具有描寫和敘事、抒情與戲劇性的管弦樂曲,屬于標題音樂的范疇。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于1850年首創(chuàng)了這種體裁,后來又大大地發(fā)展了它。交響詩的題材多取自文學、詩歌,戲劇,繪畫與歷史傳說,樂曲形式不拘一格,常根據(jù)奏鳴曲式的原則自由發(fā)揮,也有用變奏曲式、三部曲式或自由曲式寫成的。另外還可包括音詩、音畫、交響童話、交響傳奇等體裁,它們都與交響詩的性質相類似。
交響詩是交響音樂中后起的體裁,又有“交響音詩”、“交響音畫”、“交響幻想曲”、“交響傳奇曲”、“交響敘事曲”等不同的稱謂。從這些名稱中即可看出交響詩同文學、藝術具有十分緊密的聯(lián)系。確實,交響詩是音樂與文學、繪畫、哲學相結合的產(chǎn)物,是一種具有描述性和抒情性的單樂章的標題交響曲。交響詩的創(chuàng)始人是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當時他迫切希望能夠找到一種載體來表達他對文學的理解、對人生對哲學的思索。于是他把詩與標題交響音樂聯(lián)系起來,認為“交響詩”這個體裁為浪漫主義藝術的“藝術綜合”主張?zhí)峁┝俗杂傻目臻g,成為標題音樂卓越的里程碑。
繼李斯特之后,歐洲各國的作曲家們在其影響下相繼創(chuàng)作出一批交響詩。其中著名的有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謳歌祖國光榮歷史、壯麗山河的、由六首交響詩組成的交響套曲《我的祖國》,有芬蘭作曲家西貝柳斯反抗帝俄統(tǒng)治、推動民族解放運動的愛國主義作品《芬蘭頌》、有俄國作曲家穆索爾斯基根據(jù)民間傳說創(chuàng)作的《荒山之夜》,有柴科夫斯基取材于莎士比亞劇作和但丁的《神曲》創(chuàng)作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弗蘭切斯卡與達里米尼》,有德國作曲家理查?施特勞斯取材于匈牙利詩人萊瑙的同名詩創(chuàng)作的《唐璜》等。進入二十世紀,仍有不少作曲家喜歡運用這一體裁來創(chuàng)作,如德彪西、拉赫瑪尼諾夫、斯特拉文斯基等人都有相應的作品問世。
演奏家介紹
RICHARD STRAUSS 理查?施特勞斯(1864-1949)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op.30 交響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作品30號
金裝卡拉揚系列之一 唱片史上最權威的演繹錄音
指揮帝王卡拉揚攜手世界頂級交響樂團柏林愛樂權威演繹理查?施特勞斯經(jīng)典名作。
榮獲英國《企鵝唱片指南》“三星”評價:“ 1983年卡拉揚錄制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在演繹方面可說是無懈可擊,是這部作品的首選……”
推薦曲目: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日出、舞之歌、夜游者之歌
《唐璜》
簡介:
理查?施特勞斯的這兩部交響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和《唐璜》,是作曲家采用交響詩體裁創(chuàng)作的音樂中較有代表性的兩部,雖然它們在音樂風格上有不小的差異,但都是很受聽眾歡迎的作品,擁有眾多的唱片版本,同時也是在音樂會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曲目。
本片中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奏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把一部艱深復雜的“哲學”用音樂解釋得生動、易懂。和以往眾多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演奏相比較,卡拉揚指揮的柏林愛樂樂團用令人興奮的演奏呈現(xiàn)出無比瑰麗的音樂畫面,他們特有的輝煌壯麗的“柏林音響”在這里體現(xiàn)得尤為充分,弦樂的演奏華麗流暢,銅管的光彩熠熠生輝,打擊樂精準活躍,卡拉揚對樂曲的處理大開大合、戲劇效果強烈,而抒情的樂段也展開得十分到位,無論是驚天動地的場面描繪,還是如涓涓溪流般溫暖細微的情感表達,都有令人信服的呈現(xiàn)。錄音效果頗為令人稱道。該錄音被英國權威的《企鵝唱片指南》評為“三星”。
曲目:
1. Introduction 引子(日出) [01:38]
2. Of the Backworldsman 隱居人(來世之人) [03:30]
3. Of the Great longing 巨大的渴望 [02:05]
4. Of Joys and Passions 歡樂與激情 [02:21]
5. The Song of the Grave 挽歌 [02:48]
6. Of Science and Learning 科學 [04:34]
7. The Convalescent 康復 [05:29]
8. The Dance-Song 舞之歌 [08:25]
9. Song of the Night Wanderer 夜游者之歌 [04:55]
10. Don Juan op.20 交響詩《唐璜》作品20號 [18:13]
演奏:
演奏:柏林愛樂樂團
獨奏小提琴:托馬斯?布蘭迪斯
指揮:赫伯特?馮?卡拉揚
《企鵝唱片指南》“三星”評鑒
《企鵝唱片指南》給予該錄音以“三星”評鑒:1983年卡拉揚錄制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在演繹方面可說是無懈可擊,是這部作品的首選。(合編在一套兩張唱片的是一個令人激動的《唐璜》的錄音版本)后來,在卡拉揚“黃金系列”唱片中,這兩個錄音合為一張唱片出版。經(jīng)過重新制作的CD唱片有很大的動態(tài)范圍和音場,特別是在極高音和極低音的部分有明顯改善,在“巨大的渴望”一段中,大量的小提琴齊奏的聲音“光芒四射”。而交響詩《唐璜》中“展翅翱翔”的主題閃現(xiàn)出華麗的色彩,樂團的演奏有如充電般充滿活力。可以說,在理查?施特勞斯作品的演繹方面,卡拉揚的權威地位是不容質疑的,而這也是他自80年代以來最好的錄音之一。
專輯演奏特點
交響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作品30號
源自尼采哲學名著《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創(chuàng)作的同名交響詩具有哲學般嚴謹?shù)慕Y構,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生澀的感覺。而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樂團的演奏卻把一部艱深復雜的“哲學”音樂解釋得生動、易懂。在作品的引子當中,藝術家們描繪了一個畫面感極強的“日出”場面。管風琴奏出低沉、微弱的低音,就仿佛是黎明
交響詩《唐璜》作品20號
理查?施特勞斯的交響詩《唐璜》是他第一部成熟的交響詩。作品以澎湃的氣勢、清新流暢的旋律,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唐璜的幾次艷遇和死于決斗的場景。樂曲一開始就是快速流暢的“展翅翱翔”主題,柏林愛樂樂團用令人興奮的演奏呈現(xiàn)出無比瑰麗的音樂畫面,他們特有的輝煌壯麗的“柏林音響”在這里體現(xiàn)得尤為充分,弦樂的演奏華麗流暢,銅管的光彩熠熠生輝,打擊樂精準活躍,卡拉揚對樂曲的處理大開大合、戲劇效果強烈,而抒情的樂段也展開得十分到位,使整個作品聽來非常生動,有很強的畫面感。
歐洲指揮帝王——卡拉揚
卡拉揚(1908-1989),著名奧地利指揮家。1908年4月5日生于薩爾茨堡,1989年7月16日在柏林去世。幼時學習鋼琴,5歲登臺演奏。曾就讀于薩爾茨堡的莫扎特音樂館,少年時在維也納音樂學院跟隨沙爾克學習指揮。1929年指揮演出莫扎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獲得成功 。1934年起,先后任亞琛歌劇院、柏林國家歌劇院、柏林交響樂團、柏林愛樂樂團、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指揮、音樂指導等職。1967-1969 年他先后創(chuàng)辦了復活節(jié)音樂會和卡拉揚國際指揮家比賽。
卡拉揚有著強烈的色彩感與超人的聽覺。其指揮風格以嚴謹、完美、富于魅力而著稱。他在交響曲與歌劇的音樂領域里,獲得了輝煌的成就。他所錄制的唱片有650多種,其中僅貝多芬交響曲的全套唱片就發(fā)行了700多萬張。卡拉揚曾于1979年率柏林愛樂樂團來中國訪問演出。
世界超一流的樂團——柏林愛樂樂團
1867年,本杰明?比爾澤于建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比爾澤樂團。在當時柏林眾多的管弦樂團當中,擁有70名職業(yè)樂手的這支樂團的規(guī)模已屬十分可觀。然而樂團到了1882年時發(fā)生了內部的分裂,70名樂手中的54人離開了樂團。他們在演出經(jīng)紀人赫爾曼.沃爾夫的倡議下,與其他一些業(yè)余音樂家聯(lián)合組建了新的樂團,這便是日后聞名遐邇的柏林愛樂樂團。
樂團創(chuàng)建之初,由當時在德國頗具聲望的弗朗茨?維爾納擔任指揮。隨后接過樂團指揮棒的是以小提琴家和作曲家、指揮家及教師等多重身分活躍于19世紀下半葉的約瑟夫?約阿希姆。從1887年開始,著名指揮家漢斯?馮?彪羅接替約阿希姆擔任樂團指揮。這位瓦格納音樂的忠實追隨者,執(zhí)掌柏林愛樂樂團的時候已經(jīng)年近六旬。盡管如此,彪羅還是以其豐富的經(jīng)驗和音樂背景給這個樂團帶來了許多新鮮的東西,這對于一個處于上升時期的樂團是必不可少的。在這段時間里,年輕的柏林愛樂樂團與很多作曲家建立了密切而穩(wěn)固的聯(lián)系,它的客席指揮中包括理查?施特勞斯、勃拉姆斯、格里格和柴科夫斯基這些閃光的名字。
1895年,柏林愛樂樂團聘請尼基什擔任首席指揮。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萊比錫格萬特豪斯管弦樂團也幾乎同時向他發(fā)出了邀請。正值年富力強的尼基什似乎是毫不躊躇地把這兩個職位一同攬下,并且將它們一直把持到他1922年離開人世。尼基什去世之后,當時只有36歲的富特文格勒接替了他的職位。在他的后半生里,富特文格勒始終把柏林愛樂樂團當作他最密切的朋友和最得心應手的樂器。他率領這個樂團進行過多次歐洲和世界巡演,向世界展示了德國古典音樂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二戰(zhàn)結束時,富特文格勒一度被禁止參加音樂會演出,年輕的羅馬尼亞人切利比達凱成為柏林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這位剛從柏林高等音樂學院畢業(yè)的青年是柏林愛樂樂團在戰(zhàn)后重獲新生的決定性人物,在他的努力下,樂團在極短的時間里重新振作起來,恢復了往日的雄風。當富特文格勒于1947年得以重返柏林愛樂樂團后,切利比達凱一直與這位前輩共同分享這一職位,直到1952年富特文格勒就任音樂總監(jiān)后,他才離開了柏林。
富特文格勒逝世后,卡拉揚終于如愿以償?shù)貙崿F(xiàn)了他多年來夢寐以求的目標,成為柏林愛樂樂團新一任音樂總監(jiān)。在卡拉揚的領導下,柏林愛樂樂團進入了它的黃金歲月,它所錄制的很多唱片創(chuàng)下古典音樂銷售的新紀錄。它每到一處的演出都會受到大眾的歡呼和贊譽,唱片公司紛紛前來洽談合作,歐洲各地的音樂節(jié)都競相向樂團投來獻媚的眼光。1963年10月15日,樂團進入了它現(xiàn)在的大本營——新愛樂大廳,這座處處體現(xiàn)著卡拉揚風格氣質和音響觀念的演出場所能夠容納2397名觀眾,是柏林最大的一座音樂建筑。
在卡拉揚之后,柏林愛樂樂團在挑選他們的下一位領袖時,面臨一個現(xiàn)實的問題:他們需要一位威嚴的君主還是一位和善可親的合作者?于是,經(jīng)過團員的幾輪秘密投票,永遠和顏悅色、神態(tài)溫和的阿巴多在幾名候選者當中獨占鰲頭順利當選,他帶領柏林愛樂樂團進入了新的發(fā)展時代。現(xiàn)在英國人西蒙?拉特成為樂團新一代的音樂總監(jiān),經(jīng)過阿巴多、西蒙?拉特兩代指揮和樂團藝術家的共同努力,柏林愛樂樂團的演奏風格更加具有時代特征,曲目也更加廣泛,演奏員日益國際化,他們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超一流世界交響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