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在“讀兒歌”中拼讀和識字
■韓興娥
3個星期教完拼音
課內海量閱讀實驗適合在任何一個年級進行,但從一年級開始效果最好。因為教師有6年的時間讓學生體悟“舉三反一”、“舉十反一”、“舉百反一”,讓學生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而不是企圖在某個時間段把某個知識點學得扎扎實實。拼音教學就是這樣,如果按照教學參考意見用6個星期教學拼音,實際結果并不理想,因為學生學習拼音、拼讀音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通常用3個星期教完拼音,這樣也許學生學得不夠扎實,但我的目的是減緩學習坡度,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拼音教學一結束,就馬上安排海量閱讀兒歌。學生閱讀兒歌和識字的過程也是在“實戰”中熟悉音節的過程,學生就在這樣的過程中復習并鞏固了拼音知識。
3個星期的時間雖短,但必須達到一個目標,就是讓每個學生都能按順序背熟聲母表、韻母表、整體認讀音節表,為以后的拼讀練習立下一個學習“支撐點”。為達到這個目標就要采用“整體輸入、定位認讀”的教學方法,把教材中的兩課書合并為一組去“整體輸入”。比如學習“ɑ、o、e、i、u、ü”這組拼音時,學生把這組字母串背熟即可,不要求學生能認熟單個字母。我在教室墻上懸掛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表,在教授新韻母的同時,學生天天重復讀先前已經學過的韻母,讓韻母在學生的腦中“整體”扎根。我還給學生印發了兩張帶有聲母、韻母表的小卡片,讓他們放在鉛筆盒中或貼在書桌上,以便隨時記誦。當學生讀錯或忘記某個字母時,可以借助教室墻上的拼音字母表或者手中的卡片按順序從頭念,自己找出這個字母,這就是“定位認讀”。“定位認讀”不但使學生印象深刻,而且能幫助學生掌握自學方法。“定位學習”是我的學生一以貫之的學習方法。
聲母、韻母教學結束后要安排兩天的復習時間,讓每個學生按順序讀字母,逐個過關。這種逐個檢查的方式可以在聲母或韻母教學過程中就開始,有的學生提早學會了,那就提前找教師檢查。“提早檢查”和“復習檢查”相結合是我在所有年級都采用的慣常方法。
我教學拼音字母的書寫、拼讀音節等都和常規教學大同小異,之所以能夠提速是因為降低了學習要求。拼音僅僅是幫助識字的工具而已,拼讀能力是在閱讀過程中逐步提高的,這個認識很重要。因為到目前為止,許多教師對拼音教學沒有正確的認識,費了很多心力和時間,把它當作了另一套文字來教,有的教師甚至要求學生用拼音寫話寫文章,無形中弱化了蒙學童子學習漢字的熱情。
誦讀千首童謠
整個暑假,我都在醞釀一個“夢”——讓一年級新生入學第一天就自己讀書!為此,我給不會拼音的一年級新生編寫了一本他們能夠“自學”的小冊子——《讀兒歌識漢字》。這是我偶然讀到《小白兔》、《靜夜思》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兒歌和詩詞時萌生的想法。
這本小冊子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學生最熟悉的兒歌。如《上學校》,我在兒歌的后面,附上要認的字詞:“功勞、太陽、為什么……”,我先帶著學生唱一唱、念一念,幾遍之后我就教他們“自學”生字的辦法:在念兒歌下面單獨出現的生字詞時,如果遇到不認識的,就回到兒歌中找,這就是“定位認讀”。小冊子的第二部分是《小書包》、《國旗》、《寫字姿勢》等兒歌,是結合入學教育選編的內容,常規情形下不用教師講,而是讓學生自己讀明白。第三部分是漢語拼音情境兒歌,教師可以結合漢語拼音教學,教學生熟練拼讀兒歌,認讀兒歌下面生字的任務由學生自己完成。
拼讀全班同學的姓名
3個星期的拼音教學一結束,我就把寫有全班同學姓名的大卡片發給學生,卡片的一面是漢字,一面是音節。在課堂上,第一遍是集體拼讀,每個學生按座次輪流領讀自己的姓名,遇上不會讀的,自然會有自告奮勇的“小老師”幫忙。誰能把全班同學的姓名都拼讀出來,就可以拿著這些卡片做游戲。有的學生只要一到學校,就在教室里練習拼讀,一天就能拼熟50個同學的姓名。我還教學生做游戲,如李佳慧同學舉著自己的姓名卡片教同學拼讀音節后,把卡片翻過來,將漢字那面對著全體同學,說:“我是李佳慧。”學生一起指著她說:“你是李佳慧。”然后她再拿起另一個同學李錦川的姓名卡片,拼讀后說:“我是李錦川。”全體學生一起喊:“你是李佳慧,他是李錦川!”學生一邊拼讀一邊認字,手舞足蹈,大呼小叫,真是勁頭十足。為便于學生拼讀全班學生的姓名,方便學生收發作業本,我在學生課桌上貼上了姓名小卡片。國慶節前發放致家長的一封信中,也附著全班學生的姓名,供學生學習識字。
兒歌教學趣味在先
我帶著學生拼讀全班同學的姓名,讀簡短的三字童謠,再過渡到五字、七字童謠,在大量閱讀中慢慢提高閱讀的難度,學生的閱讀能力在不知不覺中提高。成語、俗語、諺語、歇后語兒歌各100首,還有《多音字兒歌200首》都會進入我們的課堂。
學生喜歡讀這些兒歌,不由自主地反復讀。除了能夠識字和提高閱讀能力外,還積累了很多活潑的語言。“脈”這個多音字對低年級學生來說認讀難度較大,但如果通過背誦兒歌的形式學習,只要“扯著嗓子讀”就能學會。比如:“貓咪愛上鼠大哥/含情脈脈送秋波/秋波送得有點多/鼠大哥急忙摸脈搏/脈搏跳動次數多/證明心里挺樂和/心里樂和不用說/拉起貓咪唱兒歌!”
在一年級閱讀起步階段,我盡量找這種搞笑的兒歌,小學生邊讀邊笑,我們的海量閱讀就是從這種看起來不夠“高雅”的兒歌開始,一直讀到《詩經》、《論語》、《老子》這種足夠“高雅”的經典。
我會根據閱讀材料的類別制定不同的星級評價標準。對兒歌的要求是:一星標準,會讀帶注音的兒歌;二星標準,會讀不帶注音的兒歌;三星標準,會認讀兒歌中的生字詞。全班學生雖然認字的扎實程度不一樣,但是都能“海量”閱讀起來。我們以閱讀的大環境為訓練場,使學生在口誦心記中獲得了識字的神功。更為重要的是,那每日瑯瑯的讀書聲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語感,也讓每一個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們一年級的學生平均識字量超過2000個,盡管有的學生認得準確,有的學生認得模糊,但所有的學生都能自由閱讀注音讀物,越來越多的學生迷戀于閱讀這片廣袤的原野,為自己的書香人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