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世上沒有不愛美的人吧,但如何保持姣好的身段、美麗的容顏呢?這其中,腸道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不僅能吸取營養,還能排泄殘渣,可很多時候,人體腸胃就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慢性腸炎,進而出現便秘等問題,影響人體容顏與健康,該如何搞定慢性腸炎的困擾?這些經驗得知道!
1.寒濕
小腹冷痛,疼痛劇烈,得溫痛減,遇寒加重,大便清稀無味,舌暗淡,脈沉遲。用藥可選附子、干姜、蒼術等。
2.濕熱
腹痛有灼熱感,進辛辣食加重,大便不爽,味臭,或干或黏,便時肛門灼熱,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用藥可選葛根、黃芩、黃連、白頭翁等。若兼有陽虛臟寒,表現寒熱錯雜,可選烏梅丸加減。
3.食滯
脘腹滿悶,腹痛泄瀉,瀉后痛減,可伴有不消化食物,噯腐酸臭,不思飲食,舌苔厚膩,脈滑。用藥可選山楂、麥芽、厚樸等。
4.肝脾不調
腹痛腹瀉每因情志不遂而復發,大便時瀉時結,同時伴有脅胸脹悶、善太息等癥,舌淡紅,脈弦。用藥可選柴胡、白芍、白術等。
5.脾胃虛弱
腹痛隱隱,大便溏稀,稍進油膩則加重,同時食少納呆,乏力倦怠,舌淡脈弱,用藥可選黨參、白術、茯苓等。
6.脾腎陽虛
晨起腹部作痛,腸鳴即瀉,瀉后則安,同時肢冷畏寒,腰腿酸軟,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用藥可選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
7.瘀阻腸絡
腹部刺痛,痛有定處,按之痛甚,腹瀉或見膿血,舌有瘀斑或舌暗,脈弦而澀。用藥可選三七、五靈脂等。若兼有痰,表現大便黏,便后不爽,可加白芥子、桔梗等。
1.賀某,女,19歲腹痛半年。患者半年前因飲食不潔患急性腸炎,當時靜點抗生素獲效,但此后經常腹痛,有時腹瀉。兩月前去醫院檢查,被診斷為慢性腸炎,服用各種藥均無效果,慕名來我處求治。患者形體適中,臍周鈍痛,位置固定,大便時干時溏,干時通常兩三日一行,溏時日行數次不等,且味極臭,有里急后重感。平時最喜辣食,目前便干,舌紅有瘀斑,苔黃厚膩,脈滑數。
診斷:慢性腸炎。
方:白頭翁20g,黃柏15g,苦參10g,蒲公英50g,仙鶴草30g,柴胡15g,枳實10g,木香15g,葛根20g,乳沒各10g,大黃10g。同時囑患者禁辣食。服藥5劑,其間大便常有膿狀物,腹痛逐漸減輕。原方不變,繼服5劑,大便基本正常,質軟成型,腹痛消失。去大黃,繼服5劑鞏固治療。此后3年余,大便調,腹痛未作。
研讀感悟:
患者飲食不潔,邪客腸中,因治療未徹底而余邪留戀,又因嗜辣而助其死灰復燃,并助濕化熱。濕熱蘊結日久,先阻氣機,再滯營血,故病情頑固,便臭,里急后重;舌脈屬濕熱內蘊;邪氣滯留,故腹部鈍痛,位置固定;舌有瘀斑屬氣滯血瘀;便干為邪熱熏蒸,便溏為濕熱作祟。
白頭翁、黃柏、苦參、蒲公英清濕熱毒邪;柴胡、枳實、木香條暢氣機;葛根升清,大黃降濁,從而使大腸通降順暢,并使邪無所藏,其中大黃又能使諸邪排出有路,待諸邪祛盡時,方舍而不用;乳沒行氣血,化瘀滯,消散病灶,使之根除。全方清化濕熱,行氣導滯,化瘀解毒,最終諸邪祛,氣機暢,氣血和,故病愈。
2.王某,男,49歲晨起腹痛腹瀉3年,加重2個月。患者3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晨起腹痛、腹瀉癥狀,大便清稀無味,瀉后一切復常,一整天無任何不適。因沒有影響正常生活,未予正規檢查治療,曾服用腸炎靈、四神丸等藥,均無顯效。近兩月癥狀明顯加重,幾乎天天如此,白天腹中作響,有水聲,并腹痛隱隱,不敢進冷食,于是到醫院檢查,診斷為慢性腸炎,同時發現膽囊息肉。服藥無效,藥名不詳,遂求中藥治療。
刻診:患者體胖,面色晦暗,神疲乏力,形寒肢冷,食少納呆,腹中腸鳴,晨起腹痛欲瀉,瀉后則舒,腰酸腿軟,舌淡苔白滑,脈沉弱(患者要求把膽囊息肉也順便治療一下)。
診斷:慢性腸炎,膽囊息肉。
方:黃芪60g,白術20g,蒼術15g,茯苓40g,附子15g,補骨脂15g,淫羊藿30g,赤石脂30g,仙鶴草30g,烏梅20g,半夏15g,白僵蠶15g,川芎15g。服藥7劑,癥狀略減。效不更方,繼服7劑,明顯好轉。再服5劑,癥狀消失,臨床治愈。復查膽囊B超,息肉減小到0.2cm×0.2cm。囑其服烏梅、白僵蠶等量細粉,鞏固治療膽囊息肉。
患者脈證屬于典型的脾腎陽虛五更瀉,命門不溫,脾陽不運而大腸不固為其病機。肥人多痰濕,患者體胖,加上陽虛日久,必然痰濕內盛;痰與氣血相搏,結于膽囊,乃生胬肉。
方中黃芪、白術、茯苓補脾助運,得附子、補骨脂、淫羊藿補命門火以釜底加薪,從而使脾陽升運有力,虛瀉得止;烏梅、赤石脂、仙鶴草澀腸止瀉,其中烏梅生津,又可防久瀉傷陰,更善治息肉;半夏、白僵蠶化痰散結,助烏梅消胬肉;患者形盛,本有瘀滯,用藥又多補多澀,故選川芎調氣血。全方兩病同治,因基于同一病機,故治療并無矛盾,融兩藥方于一爐,皆獲顯效,患者甚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