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德魯克的管理思想 作者:趙曙明
目標管理、自我管理、顧客導向的組織、高層管理團隊、效能與效率、時間管理、企業愿景、業績管理、知識工作者、組織分權、以知識為基礎的組織、扁平組織、團隊、企業社會責任、后資本主義社會……德魯克對管理理論的貢獻有多大?看看這些名詞就知道了。
德魯克對管理理論的貢獻,提出的管理理論和管理思想,是任何人都無法比擬的,隨便列舉就有目標管理、自我管理、顧客導向的組織、高層管理團隊、效能與效率、時間管理、企業愿景、業績管理、知識工作者、組織分權、以知識為基礎的組織、扁平組織、團隊、企業社會責任、后資本主義社會,等等。就連最近流行的平衡計分卡等管理方法也能夠從德魯克的著作中找到影子。毋庸置疑,德魯克先生是有史以來對管理理論貢獻最多的大師。在這里,我只能列舉幾點做簡要介紹。
顧客導向的組織
企業的目的是什么?是盈利能力,還是利潤最大化?德魯克認為,盈利不是企業和企業經營活動的目的,而是企業的一種約束因素。利潤是對企業活動的檢驗。企業的主要職能只有兩點:一是營銷,創造顧客;二是創新。企業存在的目的不能從自身尋找,只能從外部,從對社會的貢獻中尋找,從客戶那里尋找。要滿足客戶的要求,簡單的各種生產要素組合是不能創造價值的,只有依靠企業的創新。“我們的事業是什么”是要從營銷的角度、從顧客的角度出發,并最終由顧客來定義的。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況下,都會有不同的答案。因此,必須在特定的條件下確認顧客要什么、想什么、相信什么、期望什么,這些是企業高管必須接受的客觀事實,高管必須盡一切努力從顧客那里獲得答案,而不是試圖猜測顧客的想法。只有這樣,企業才能找出“我們的事業是什么”這一問題的答案。
在企業內部,管理者的任務變成了實現知識員工的工作績效。例如,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1966)一書中,德魯克直言不諱地指出:“人們聘用管理者,就是希望他的工作卓有成效。”可以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正是德魯克對管理者個人實現卓有成效的論述,而《管理:使命、責任、實務》(1973)一書,則是德魯克對組織如何實現卓有成效的最好闡釋。在德魯克看來,績效是企業經營管理的基礎。只有實現真正的績效產出,企業才能夠維持生存。因此,在德魯克的管理哲學中,績效始終是管理應該關注的核心問題。因為,如果沒有績效,管理本身就沒有存在的意義。
目標管理和自我控制
德魯克認為,如果缺乏目標,根本就無從管理,所以,經理人務必要先進行“目標設定”,才能進行“有效管理”和“目標管理”。但是如果要實現“目標管理”,就必須要有“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意味著更強烈的工作動機。目標不是命運,它是方向;目標不是命令,它是承諾;目標不是要決定未來,它是要動員企業的資源,創造未來。沒有目標就無從管理,管理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目標存在。目標不是一堆數據,而是“明確、簡單、清晰,并且可操作的愿景”。然而目標能成為組織的行為,并且落實到每一個人身上,這就需要員工以高標準來要求自己,并予以有效地自我控制。管理本質上是依據目標、業績和責任進行的管理。管理者和員工在本質上沒有差別,只有責任上的差別。員工的權利不是來自于管理者授權,而是來自所承擔的責任。區分高層管理者和基層管理者的唯一維度在于時間。管理者的重要任務就是將員工的目標引向組織目標。管理者需要在現在和未來之間取得平衡。因為管理能力是一種稀缺的資源,因而越是高層管理者越是應該集中于組織長遠目標。管理者必須在多種目標、現在和未來之間取得平衡。管理是什么?管理是一個有著多重目的機制的活動,即管理企業,管理人員,同時也管理工人和目的。
知識員工管理
德魯克認為,現代組織中知識工作者數量日益增多,并且知識工作者的成果通常要與其他人的成果結合起來才能夠產生效益,因而管理者的作用日益凸顯。但是判斷管理者的標準并不是下屬的多少,而是其成果對公司的影響。德魯克將那些“對促進機構有效運轉負有行動和決策責任的知識工作者”都稱為管理者。由于知識工作者難以監督,因而組織效率將取決于組織成員能夠對自身進行有效的管理。在以后的幾十年中,德魯克先生進一步闡述和發展他的思想,提出現代組織管理的核心在于“自我管理”的思想。時至今日,這些思想依然在領導學研究中處于前沿。例如,最近有學者提出內部企業家理論,認為真正有創造力的企業要使得組織內部每個員工都成為企業家。殊不知,這些最新思想在德魯克先生幾十年前的著作中便得以體現。
在20世紀60年代,大多數領導學方面的研究還認為有效的管理者是天生的,并試圖從管理者的素質角度出發,尋找有效管理者所具有的不同于常人的個人特質。德魯克先生從他自己的研究和咨詢經歷出發,認為沒有一個有效管理者是天生的,他們之所以有效只是由于在實踐中學會了一些有效的管理習慣。德魯克認為組織中的管理者通常會遇到四種情況,而自己基本無法控制,然而每種情況都會向他施加壓力,將工作推向無效,使機構運作不靈:(1)管理者的時間往往只屬于別人,而不屬于自己;(2)管理者往往被迫按照老一套方法開展工作;(3)只有當別人使用管理者的貢獻時,管理者才具有有效性;(4)管理者身處組織之內,但如果他要有效工作,還必須努力認識組織以外的情況。為應對這些情況,德魯克認為作為一個有效的管理者,必須在思想上養成如下習慣:(l)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時間;(2)不埋頭于工作,注意使自己的努力產生必要的成果,重視對外界的貢獻;(3)善于利用自己的長處以及上級、同事和下級的長處;(4)精力集中于少數主要領域;(5)善于做出有效的決策。如今,德魯克對管理者工作面臨現實問題的描述和相關建議,已成為經典,被經常引用。
社會責任
德魯克對于社會責任的關注,可以說是西方傳統社會責任思想的一種體現。也許在德魯克的著作和文章中,“社會責任”一詞與“績效”一詞同樣顯著,社會責任的觀念類似于社會精神在西方人的觀念中一樣顯然。但我們反向思維就會發現,社會責任是績效的基礎。管理之所以必須追求績效,不僅是因為績效是組織生存的基礎,還因為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正如德魯克曾指出的:“管理是一項以績效責任為基礎的專業職能。”管理中,組織與員工的雙向責任正是德魯克思想和著作中一個深層次的基礎。
趙曙明 博士
南京大學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9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