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殿 宮墻 行宮 宮闕 大殿 殿堂 莊園 園圃 御苑
花壇 假山 秀美 別致 奇特 玲瓏 寺院 廟宇 佛寺
山寺 佛院,禪院 古廟 佛堂 古剎 寶殿 僧舍 文廟
名剎 庵堂 殿閣 寺院 廟宇 精致 典雅 華麗 端莊
巍峨 佛像 供桌 塑像 銅像 殿堂 香爐 禪堂 紅墻
菩薩 佛塔 道觀 玉雕 石雕 石窟
土地廟 龍王廟 關帝廟
三合院兒 四合院兒 古色古香 古樸典雅 深宅大院
樸素大方 樸素淡雅 幽雅美麗 歷史悠久 規模宏偉
莊嚴肅穆 雜草叢生 保存完整 環境清幽 墻高院深
庭院深幽 布置得體 文化遺產 氣勢磅礴 巍然聳立
光可鑒人 華麗美觀 光輝璀璨 殿宇宏偉 造型逼真
千姿百態 寺院幽靜 塑像生動 雕像生動 雕工精細
梁柱涂金 圖案精美 琳瑯滿目 各具特色 香煙繚繞
清新幽靜 建筑大觀 綠瓦紅墻 古香古色 晨鐘暮鼓
殿角飛檐 手執刀劍 威風凜凜 栩栩如生 慈眉善目
笑容可掬 藝術珍品 民族瑰寶 寺院佛門 清規戒律
梁柱涂金 四壁彩繪 綠瓦紅墻 安然無恙 風雨剝蝕
飛檐流閣 玉宇瓊樓 寬敞舒適 坐南朝北 深山古剎
聳入云霄 華麗別致 三宮六院 雕梁畫棟 金碧輝煌
宮門緊閉 富麗堂皇 宮墻高筑 殿宇軒昂 金鑾寶殿
雍容華貴 玲瓏奇巧 殿檐斗拱 描龍繡鳳 白玉石欄
氣魄宏大 舉世聞名 巧奪天工 古樸清雅 小橋流水
園林靜雅 曲徑通幽 風光如畫 青松翠柏 景色宜人
綠樹環抱 池館水榭 布局巧妙 林木參差 因地制宜
別出心裁 別具匠心 湖柳繞堤 月形門洞 花木扶疏
相映成趣 別有洞天 移步換景 引人入勝 池沼寬暢
花墻鏤空 古柏參天 亭臺樓閣 氣象莊嚴 檐枋彩畫
盤膝端坐 披衣袒胸 姿態自然 肌肉豐滿 雙后合掌
盤膝而坐 手捻佛珠 打坐誦經 滿面笑容 慈眉善目
大雄寶殿 鎏金銅瓦 丈二金剛 荒山古寺 破廟舊寺
佛塔高聳 木魚聲聲 泥塑木雕 古剎鐘聲 曲徑幽深
寺院荒廢 光怪陸離 香氣窒人 煙霧彌漫 寶蟠法器
這座寺院沒有鎮海寺的飄逸,顯通寺的端莊,但卻倩巧玲瓏,重重疊疊,依山側躺著,像一個嬌慵動人的女郎。
藥王廟大門是木牌樓,其左右各樹一丈多高的鐵旗桿,旗桿上鑄有飛龍舞鳳,上面懸掛的24枚銅鈴隨著微風飄動,“丁丁當當”,“如鳴佩環”。
詩史正堂中塑有一尊古銅色的杜甫立像:手拈胡須,凝眉深思,深刻地表現出杜甫對國運的憂慮,對人民的同情。
這琳瑯滿目的石雕,每一個都是一首活脫脫生命的歌,一首構思絕妙的詩。
十八羅漢或哭、或笑、或嗔、或癡、或思、或戲、或怒、或喜,把神像的各種神態表現得淋漓盡致,體現了匠人的巧妙構思和杰出技藝。
文峰塔的建筑,富有獨特的風格,塔基比較小,再上去一層比一層大,像把雨傘,是我國少有的造型奇特的建筑物。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里沒有禪房,卻多道觀,山回路轉,只見天師洞的殿宇掩映在蔥蘢的古木之中。
從碑上的文字記載可知精忠柏”原為南宋大理院獄中風波亭畔的古柏,岳飛入獄之日,柏即枯死,堅如鐵石,僵而不仆。
普陀山的禪寺大都大同小異,大雄寶殿中央供奉觀世音菩薩坐像,雙瞼微垂,淺笑盈唇,一副大慈大悲,救助眾生的樣子。寺內香煙繚繞,香客燒香拜佛絡繹不絕。
舍利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壽元年(公元601),南唐時重新修建。塔系石灰石所砌,五級八面,鐫刻著四個天王像及諸佛像與經文,塔基上的浮雕是釋迦入相圖。人物刻畫逼真細膩,是我國五代時期佛教藝術的杰作之一。
走進史公祠,出現在我面前的是一個四合院式的建筑,大門內兩棵高高的銀杏樹拔地而起,樹下還有兩口大水缸,缸內幾株潔白的小蓮花微開著,散發著清香,院內肅靜無聲,一派肅穆氣氛。移目再望,正屋前一幅楹聯躍入眼簾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更使環境增添了幾分悲壯。
紀念廳,正中央是史可法的塑像,西南端坐,目光炯炯,剛毅的臉上略帶憂色。
一踏進那木柱明瓦的屋子,我仿佛來到了一個羅漢的世界,那高高的石架上,一個挨一個,一排接一排的羅漢,神態各異,姿態萬千。有哭的,有笑的,有站的,有坐的。我真難以想像工匠們怎么設計出了這么多模樣,又怎么樣精細地一一刻畫。
假山上伏著一只像八仙桌那么大的石龜,背上盤著一條碗口粗的大蛇,龜蛇之上立著一高一低一對銅鑄黃鶴,黃鶴的一只爪子還踩著蛇。
左邊石碑上的浮雕刻著古文字中的“魚”字,它的上部是揚帆啟航的小舟在浩瀚大海中伴著東升的旭日乘風破浪,這不正象征著上海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蓬勃發展,從海邊小漁村發展到遠東第一大都市的進步嗎?!
右邊石碑上刻的是古文字中的“鳥”字,字的周圍有許多鳥兒在展翅飛翔,我想那一定是和平友誼的天使一和平鴿。
潔白的大理石底座上,那位烈士威武地站立著,一雙沉思的眼睛望著遠方,他的雙手緊握著沖鋒槍,像是正在站崗。整個塑像雖然只有2米高,卻給人以一種頂天立地的感覺。
中山陵位于紫金山東麓,建于1928至1933年。由牌坊、陵門、碑陵、祭堂和墓室五部分組成。這里最有氣派的是中山陵大石階,石階共分10段,339級,全部采用蘇州的大理石鋪成。
邁進祠廳,迎面是一尊戚繼光全身彩色塑像。他頂盔掛甲,身著錦袍,端坐帥椅,手按腰刀,目光炯炯,直視遠方,似是面對千軍萬馬在點兵遣將,大有“拔劍光寒倭寇膽,撥云手指天心月”的氣勢。
朦朦朧朧中只見一尊神像高踞神龕之上,供桌前香爐中燃著三炷手指粗的香,煙氣裊裊,神像前的黃幔布長年被煙火熏燒,一片灰黑,正堂那張紅木桌已斑斑剝落,供奉著幾盤水果,桌腳上隱隱約約現出幾行描金篆字,標明紅木桌的歷史,這一切給人以陰森、肅穆的感覺。
走進去,一塊石碑赫然屹立,上面刻著天文祥像。他頭戴相冠,身穿官袍,龍眉鳳目,三綹墨髯,眉宇間透著一種頑強不屈的英雄氣概。
到了大時寺,一進門,迎面就看見一個木龕,里面放著一尊金色的佛像,笑瞇瞇,盤坐著,一個圓圓的大肚子向前挺著。
老君巖是道教鼻祖李老君的雕像,是由一塊天然石雕琢成。他滿面笑容,翹首昂視,蒼髯飄拂,神情安達樂觀,慈祥和藹,是少見的傳神之作。
解州關帝廟歷史悠久,初建于隋,重建于宋、明、清數代,屢毀屢建,歷經千年。現存的關帝廟為典型的宮殿式建筑,坐北面南,布局嚴謹,氣勢恢宏,雄偉壯觀。廟分前后兩院。前院以端門、雉門、午門、御書樓、崇寧殿等高大主建筑為中軸,兩側配以石牌坊、木牌坊、鐘樓、鼓樓、文經門、武緯門、碑亭、鐘亭、焚表塔、鐵獅子等。后院前半部分為花園,后半部分便是巍蛾的春秋樓。樓前有高大的“氣肅千秋”木牌坊,刀樓、印樓分列兩側。各個部位,布局合理;整個建筑,渾然一體。
春秋樓即“麟經閣”,是全廟的最高建筑。兩層三檐,孔脊歇山頂高30米,氣勢非凡。上下兩層皆有回廊,四周勾欄相連。這里的雕刻、繪畫、復雜的木結構,都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二層懸柱式結構。兩層之間設平座一周,上層回廊的廊柱立在平座之下的垂蓮柱上,又由內腰間伸出檐外的梁棟挑承。廊柱看上去懸空吊掛,連樓閣都給人以凌空欲飛之感。這種結構在我國古建筑藝術中是極為罕見的。樓上暖閣中有關羽夜讀《春秋》的塑像,形象逼真。春秋樓即因此而得名。
大雄寶殿具有獨特的建筑藝術,殿內縱橫共有100根大柱,故又稱“百柱殿”。殿堂橫梁斗拱上雕有24尊絢麗多姿、人面鳥身的“飛天樂伎”,它以波斯古基督教天使安琪兒的形象結合我國傳統工藝雕刻而成,袒胸露臂,身上長有翅膀,翅膀有像蝙蝠的,也有像大鵬的。樂伎們都雙手前伸,手捧樂器、文房四寶或瓜果,像是特地從天外飛來供奉佛祖的。
甘露戒壇,始建于公元1019年,是佛教徒入教受戒的地方。
戒壇分五層,各層都有佛像,最高層一尊是用檀香木雕成的盧舍那佛,接下一層是如來佛,第三層是袒胸露腹的彌勒佛,再下一層是千手觀音,最下層是四大金剛。殿檐、斗拱和梁柱裝飾著彩畫,中央藻井裝點著青藍點金彩畫,殿中香煙繚繞,顯得莊嚴肅穆。據說這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戒壇。
廣元稱古利州,位于川、陜、甘三省交界處,古稱蜀門重鎮”,扼南北咽喉,為四川的北大門。在這條古棧道西,鑲嵌著一顆聞名中外的古代石刻藝術的璀璨明珠:廣元皇澤寺。
皇澤寺位于烏龍山下,嘉陵江畔,背倚懸崖,下瞰江流。工藝精巧的摩崖造像和優美的風景,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游客。
皇澤寺的美在于它的雄、雅、幽。
步入寺內,最引人的是大佛樓。大佛樓是皇澤寺內最大的石窟。站在大佛樓上俯瞰遠眺,廣元城盡收眼底,好不壯觀!窟內大佛正立當中,高5.1米,身著佛衣,左手懸握一串佛珠,右手微微抬起。頭上,元寶似的黃冠,熠熠生輝。腦后,萬道靈光從圓圓的光圈中射出,大佛目光炯炯有神,面帶微笑,赤腳踏在佛榻之上。大佛兩旁,二侍者身罩甲衣,手執兵器,虔誠肅穆,眼光始終不離開佛祖,真可謂全心全意呀!二菩薩端立大佛左右,面頰豐滿,衣紋飄灑。身后,力士、天王威武雄健,橫眉怒目,望著前方,滿腮濃髯在微風中浮動,那神態非常生動。古代勞動人民的精湛工藝,實在令人叫絕!
白塔寺,是妙應寺的俗稱,位于北京市阜成門外,寺內矗立著一座白塔,巍蛾壯觀,氣勢雄偉。
白塔建于元朝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成于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是當時入住中國的尼泊爾工藝家阿尼哥設計并參加建造的,當時名為大圣壽萬安寺。寺院在元末被焚毀,明朝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湩建,并改名為“妙應寺”。
寺廟南北走向,包括殿堂和塔院兩部分,總面積約20余畝。
在第一層大殿,四壁上陳列著該寺歷史發展的照片,四周展櫥里陳列著1978年在維修工程中發現的清乾隆十八年珍藏在塔頂內的佛教文物。走出殿門往北,就是第二層殿。第二層殿東西兩側依次排列著菩薩鬼神的塑像。塑像栩栩如生,各具情態,有的橫眉立目,有的拱手作揖。大殿中央擺放著的楠木三世佛像高達3.3米,金光閃閃,與放在殿柜里的小巧玲瓏的赤金長壽佛像相映成趣,令人贊嘆不己。再往北,是一層小殿,殿內青煙繚繞,寂靜肅穆。
在寺院最后邊是比殿堂高出2米的塔院。院正中便是高達50.9米的佛塔。塔分塔基、塔身、塔項三部分。塔基高9米,再上是24個大蓮瓣圍成的復蓮座,座上有五道環帶形的“金剛圈”,使方型塔基很自然地過渡到圓形塔身。塔身主體是一個碩大的伏缽體,直徑約18.4米,它的上端收縮成亞字形須彌座。頂端承托一個盤形的華蓋,直徑9.7米,厚木作底,銅質板瓦作蓋,四周懸掛著36掛銅質的華鬉和風鈴。每當微風吹動時,丁當作響,十分好聽。華蓋頂中央豎起4.2米高、4噸重的小寶塔形的塔頂。每當旭日東升和夕陽西下之際,太陽的光輝照耀著白塔的倩影,紅白相間,奇妙無比!
塔院四周各有角樓一座,樓亭上披各種黃色琉璃瓦,金光閃閃。
祠堂,是仿古殿堂式結構,占地面積375平方米,寬25米,深15米,雙層閣樓式屋蓋,重檐挑角,琉璃瓦面。祠堂墻身為深黃色,四周回廊環繞,14根朱紅大柱分布四周。
草堂最大的特色,就是幽默。
邁入草堂的山門,你立刻就能感覺出那一派超脫塵世的幽雅和神秘的氣氛。于是,飄飄然,如同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遠離了喧囂的鬧市,嘈雜的人群。這里的每一棵樹,每一根草,每一絲空氣,每一縷陽光,都無不顯示出草堂的清幽,僻靜。
史載,最早的山谷祠始建于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祠址在山谷先生謝世時的住處小垛婁。祠堂很小,沒有祠名,只有平湖張安國書“豫章先生”四字的匾額懸于祠堂上。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宜州太守韓壁在城外建祠,房6間,內有山谷木麒另建一閣,名“清風閣”。后,祠廢棄。到宋寧宗嘉定八年(1215年)知州張自明與地方人士商議,在山谷初到宜山的住處城西龍溪旁重建山谷祠,占地40多畝,設廳、堂、齋、室、閣、倉。重門內有山谷手植的古松兩株。這次興建規模最大。
1949年,山谷祠移作他用。1978年5月,廣西軸承廠所屬范圍的山谷祠因擴廠而被拆毀,并掘平祠后黃山谷衣冠墓。1985年,宜山縣決定在白龍公園內重修山谷祠。1986年秋集資籌建,同年10月竣工,就是現在的山谷祠。
包公祠是為了紀念北宋清官包拯而修建的。相傳最早建于包公死后5年。現在包公祠建于明朝。包公祠的建筑和設施都很簡樸,無豪華奢侈之處,這象征著包公為官的清廉。
三蘇祠,坐落在眉山縣城西面,占地523_平方米。它是北宋著名文學家、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的故居,人們也稱為“三蘇公園”。
東街的兩頭各有一座牌樓。南頭的牌樓上寫著“紹越開疆”,北頭的牌樓上寫著“匡唐著績”。南牌樓前還立著一塊約一米高的石碑,上書“文武百官至此下馬”。兩座牌樓中間,是朝東的三扇朱漆大門,門上釘有獸環,正中一扇門的上方寫著“忠懿閩王祠”,左右兩扇門上方分別寫著“報功,,、“崇德”。正門前的兩側各立著一只威風凜凜的石獅。正對大門朝西的一堵墻上畫著一只麒麟,鐵甲鱗生,四蹄生風。站在這里,似乎有一種森嚴的感覺。
叢林間隱著寺宇,顯露出紅墻青瓦,飛檐翹角。我們踏著阡陌,穿過樹林,走近寺宇,只見門頂一塊橫額,上書“集仙觀”3個字。
跨過長長的石拱橋,一座高大壯麗、金碧輝煌的牌坊躍入眼簾。牌坊上面飛金涌碧、溢彩流紅,畫棟飛檐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更是絢麗奪目。那精心鐫刻的花草蟲鳥、飛禽走獸無不惟妙惟肖。牌坊橫匾上,郭沫若同志手書的“石窟寶藏”四個鎦金大字蒼勁有力,在熹微的晨光照射下閃閃發亮。
大廟的龍確實多得出奇,舉手可摸著龍,抬足可碰著龍,放眼滿是龍。有須髯飄逸、豁達自在的龍;有吞云吐霧、直上青天的龍;檐壁上有雙龍戲珠圖,也有群龍鬧海圖。
這座塑像高約3米,寬2米多,矗立在2米多高的花崗巖像座之上,給人一種頂天立地的感覺。站在銅像前面,范蠡將軍那栩栩如生的英姿就清晰可見了。他頭戴蛾冠,身著官袍,手握寶劍,腳蹬朝靴,威風凜凜的屹立在那高大堅固的石座之上。后襟隨風微微翹起,錦袍上的龍形花紋似在隨風飄動,給人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我懷著崇敬的心情仔細瞻仰他的面容,只見他眉目清秀,天庭飽滿、地閣方圓,眉宇之中英氣勃勃,凜然不可侵犯。整個塑像給人的感覺是:局貴、威嚴、壯觀、棲棲如生。
大殿正中有一組講學彩雕,坐在中間的是蘇東坡。只見他右手抬起,左手拿著書,呈正講解的姿態。右邊是幼子蘇過,站立著似在沉思。左側是黎子云,坐著,右手拿著書,神態專注地聆聽蘇東坡講解。這組彩雕高2米,色彩鮮亮,栩栩如生。彩雕組像上橫掛著“鴻雪因緣”和“一代傳人”兩個橫匾,高度概括了東坡在詹縣弘揚文化、教育后人的事跡。
正中一塊長約15米、高約7米的“陶塑雙龍壁”。只見青綠的琉璃瓦下,朱褐磚懷抱的兩條巨龍正在戲舞正中的一顆寶珠。右邊青龍浮于碧波之上,巨頭回轉,眼盯寶珠;巨尾卷起,激起一片片瑩光閃爍的浪花;而左邊的黃龍騰空而起,吞云吐霧,大有誓與青龍決一雌雄之勢。雙龍形態配合得當,相得益彰。
且說那麻樸像,什么“宣殿奏事大道無私陳元師”、“金輪如意伏虎玄壇趙元帥”、“北方黑精風輪蕩鬼周元帥”、“紫發魔王四海都巡溫元帥”,光聽這些頭銜就夠威風的。那個左手提板門刀,右手橫握劍柄的“趙公元帥”,須、帶飄然,眼光炯煙,直逼下方,左腿前伸,有怒火中燒而欲拔劍奮起之勢。再看其身右的“陳公元帥”,雙手持一笏板,四縷須髯飄飛,嚴肅的臉孔略微透出一絲笑意,真是妙不可言。兼有更多的漆像,大多手持锃亮的兵器,面貌兇惡直露殺氣,使人有肅殺陰森的感覺。
殿中是一高高寶座,坐在上面的是被人們尊為藥王的邦彤塑像,大約兩米多高,身穿錦緞大黃袍,端莊慈祥。
兩邊各有一個藥童垂手侍立。座下是八大金剛的塑像,有的手拿大刀,有的懷抱寶劍,有的手握長矛,一個個威風凜凜。
參觀的人站在藥王塑像前,一邊肅穆仰望,一邊回味著傳說中藥王行醫的故事,真是別有一番情趣。
塔身第一級內有一個6米多高的鐵佛頭,直徑5米,似是如來佛,明顯具有唐代佛像造型風格,豐滿大方,比例適度。傳說唐代建塔時,佛頭就地鑄造,規模之大,工藝之精,在我國是罕見的。
大悲閣是寺內的主體建筑,供有開寶四年鑄造的千手千眼觀音像,高22米多,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銅質佛像之一。
佛像矗立在大殿中央,周身熠熠生輝,42只伸展的手臂也閃著金光。觀音手中各執日、月、凈瓶、寶劍等法器,眼珠下垂,慈愛地俯視著腳下的游人,如同一個慈祥的老人。
月臺高于大石庭1米多,基座刻有70多面人首獸身的青石浮雕,跟埃及金字塔周圍的浮雕很相像,據說是泉州婆羅門教寺遺物,明代重修開元寺時移到此地。佛教寺廟能有異教浮雕作建筑裝飾,在我國獨一無二。這也是泉州早在宋元時期就己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重要歷史見證。
步入殿門,最先映入眼簾的是中窟內的武則天塑像,只見她頭戴皇冠,發綰高髻,身著皂帛,袒胸露臂,合手當胸,儼如比丘尼,盤坐在蓮臺之上,塑像約1米,面部清秀圓潤,衣紋清晰,觀者無不贊嘆雕塑藝術的精巧。
殿里供著千手千眼觀音像,左右金童玉女侍奉,稍后有藥師尊神、地藏菩薩,神情肅目莊嚴。如果說湘山寺塑像出類拔萃,那么這尊千手千眼觀音像就是最典型的代表。這尊佛像高約3米,塑有若干只手和好幾個頭。手長的近兩米,短的僅嬰兒手臂一般;頭大的似臉盆,小的如拳頭。無論大小,都塑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整座佛像通體鎦金,陽光照映之下,金光閃閃,顯示佛光普照,使人幾疑真佛顯身。
大殿正中是一尊天冠彌勒佛,它盤腿坐在蓮花寶座上,頭戴四瓣金冠,冠帶垂直肩上。可能是受如來的約束吧,彌勒佛一改往昔笑容可掏的形象,雙目微合,面容慈祥,微帶笑容,顯出一副福相。它左手略微張開,呈蘭花狀,擺在胸前,掌心印著“卍”字;右手握著蓮花寶杖放在腳心上,蓮花寶杖頂端托著一座舍利佛塔,象征著它的法力無邊,整座塑像給人以威嚴之感。在它的身后是佛祖忠實的門神;它的周圍站著四個得力大將:持國天王、增長天王、廣目天王和多聞天王。它們一個個猶如兇神惡煞一般,使人不禁望而生畏。
大殿正中刻上一座高達十幾米的群雕,雕像正中是佛祖釋迦牟尼端坐在寶座上,正專心致志地給諸神講授佛經。眾神形態各異,有的盤坐著,有的半躺著,有的立著,還有的斜坐著,但他們個個都聚精會神地聆聽著,既認真又虔誠。大殿的兩旁陳列著36尊羅漢,它們有的雙手合十念誦佛經,有的手舉兵器正整裝待發,有的手執圭板似上諫佛祖,有的手捻佛塵洞察眾生,真是千姿百態,神采奕奕。整座大殿香火繚繞,給人以端莊肅穆之感。
院內存有名人墨士留下的字詞書法:或雄厚圓潤,或清秀健拔,或氣勢如虹,或清雅玲瓏,實在令人賞心悅目。
進入正殿,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包公的全身銅像。只見包公穩穩地坐在太師椅上,身穿官袍,頭戴官帽,雙目炯炯有神地望著前方,下巴上留著長長的胡須,讓人一看便知是一位為民做主、廉潔奉公的清官。銅像的四周是四根朱紅漆的柱子,前面是一個長方形的桌案。兩邊是木刻的對聯,上聯是“照耀千秋念當年鐵面冰顏建謹言不希后福”;下聯是聞風百世至今日婦人孺子頌清官只有先生”。左邊放著三把鍘刀,這便是:龍頭鋇彳,虎頭鍘,狗頭鍘。
正殿里有“三蘇”父子的全身塑像,比真人要高大得多。蘇洵居中,蘇軾、蘇轍居左右兩側。蘇洵蓄著長長的胡須,面含微笑,安詳地坐在交椅上,左手扶著椅子,右手捏著一本書,若有所思。蘇軾氣宇軒昂,豐采照人。他肅然端坐,極目遠眺。而蘇轍則用手握著放在雙膝上的書卷,正聚精會神地看著。真是各具情態,栩栩如生!
這位蜀漢君王面目慈祥,眉宇間顯露出帝王的尊嚴。兩側偏殿是劉備結義兄弟關羽、張飛的塑像,栩栩如生。大殿南兩側為文臣武將塑像廊。28座泥塑個個色彩鮮明。文臣凝神靜思,仍在思考如何輔佐劉備平定天下;武將神采飛揚,大有疆場上叱咤風云的氣概。
獻技樓、大觀樓、福海樓集中了木雕工藝,其中以大觀樓正面“龍鳳呈祥”雕板最為出色。刀法嫻熟,刻技工巧,神形兼備,熔大刀闊斧與精雕細刻為一爐,是不可多得的佳品。
烏騅馬奮蹄于古槐北側。它仰首前視,微屈前蹄,似欲縱橫馳騁,長長的鬃毛似乎要散開來,這一切仿佛把人帶進遠古的楚漢戰場。它又像在長嘶,仿佛向主人訴說“時不利兮”的深深無奈。那悲哀的嘶鳴充滿了無限的委屈與歉疚。
英風閣殿堂內安放著四米多高的項羽石像。頗有名氣的青的畫家、雕塑家張景陽把項羽雕刻得栩栩如生。通體上下一片通白,腰間佩懸一寶劍,威風凜凜,英氣逼人。項羽雙眼平視,又羞于遠視,這正如實地反映出他“難回江東見父老”的復雜心情。仔細看,項羽還是重睛子呢。自古以來,只有舜、羽—^人是雙睛。
能工巧匠們雕梁畫柱,給廊上畫中的每個人物、每棵花草都賦予了生命。他們好像在朝你打招呼,又好像在向你講述著什么,一切都生動而有趣。畫中有豐富的內容,花鳥蟲魚等小裝飾畫比比皆是,各種傳說與歷史故事也不勝枚舉。三顧茅廬、岳母刺字、武松打虎、草船借箭……都刻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石雕上,天女足踏祥云,羅裙微飄,兩手捧著鮮花撒向人間,微微歪著頭,面部線條豐腴流暢,柳眉舒展,鳳目微餳,眼光若流,嘴角銜著一個淺淺的莫測的微笑。頭上秀發高綰,烏云堆鬢,好一位絕代佳人,綽約而不妖冶,俏麗而不失莊重。且撇開其它不說,單那飄然欲飛的帶子,便不由使人想起吳道子筆下的人物。
您威武地屹立在小島的前沿,披戴盔甲。腰佩寶劍,目光炯煙,凝神遠眺——啊,莫非您又想起當年站在水操臺上指揮操練水兵的場面?莫非您又想起當年在祖國寶島上和同胞相聚的盛景?……在您的眼神里,我看到無限的期待。
您拄著手杖,仿佛還在辛亥革命的征途上跋涉;您挺起胸膛,仿佛還在憧憬“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未來。您注視著前方,目光是那樣深沉。這眼神里,包含著您多少歡欣喜悅,多少辛酸苦楚!此時此刻,您想到什么?——噢,我知道,您準是在回憶第一次國共合作時的情景,回想那令人振奮的時刻;您準是在展望,展望國共再次合作的未來……——致孫中山先生塑像
您那不朽的頭顱倔強地昂起,濃密的雙眉冷峻地橫在有棱有角的額頭。任憑風風雨雨,您有的總是剛毅地望著前方。當年,多少人攻擊您一有明槍,也有暗箭,您都“橫眉冷對”,無所畏懼。如今,雖然總有幾只蚊蟲在您耳邊哼哼,可這,又算得了什么?!您背倚巨石,那么自信,那么堅定。
您回來了,回到故鄉來了。您脫下外衣,挽在手上一啊,準是故鄉那充滿泥土芬芳的風,吹得您渾身暖洋洋!您回來了,回到故鄉來了。這闊別多年的故鄉,變得更加秀麗;您傾心建置的集美學校,變得更加壯觀。您戴上眼鏡——啊,準是要把家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看個夠!您回來了,回到故鄉來了。您左腿向前跨,正準備繼續向前走,因為您知道,在您身后,緊跟著一大批愛國僑胞……一致陳嘉庚先生塑像
背襯著古榕翠竹,您,安詳地佇立在寧靜的毓園里。您帶著微笑,親切地望著園中的花草,就像慈祥的老奶奶撫愛自己的小孫孫。您一定是剛成功地做了一個手術吧??您,白大褂還挽著袖子,兩只手似乎隨意地搭在一起。雙手條條青筋綻出。手啊,您這雙平凡而又神奇的手,挽救了多少母親的生命,把多少孩子接到了這美麗的世界上!您微笑著,那么甜美,那么慈祥。在您的面前,綠草茵茵,花兒競艷……——致林巧稚大夫塑像
一尊高大的塑像安詳地穩坐在樓中央,體態莊麗,神情溫婉;脈脈含情的雙眼仿佛穿過樓窗向人類的未來展望,嘴角上那永恒的微笑,仿佛是為人民過上了美滿幸福生活而感到高興。他就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這座佛像身高33米多,仰起腦袋才能看到他的眉目。其雕塑藝術極為精妙,令人贊嘆不已。
壁畫上面到處都有優美的舞蹈形象。那數不盡的小飛天,千姿百態:有的手持蓮花,有的懷抱樂器,飛翔在天上散花、奏樂。有的在空中嬉逐,作平馳、斜趨、仰升或降,仿佛要離開畫面,飄飄然來到人間……此時似乎有拍打腰鼓、彈奏琵琶的樂聲在我的耳邊縈繞,猶如置身于藝術空前繁榮和興盛的唐宋時代。
一塊青黑色的石碑,上書八個蒼勁的大字:“彭雪楓將軍殉國處。”碑后,是彭雪楓將軍的半身塑像,那眼神,仿佛還在回憶著40年前那場驚心動魂的戰斗……金殿面南背北而建,整個殿體都是用產自云南東川等地的銅煉鑄而成。殿的表面經過300多年香熏火烤,成為暗褐色,透著一種古老銅器所特有的淡綠,似乎有凝滯的龍吟虎嘯之聲蘊于其中。整個殿由殿頂、四壁及殿柱、石基、欄桿構成,修建得渾然一體。
殿頂分兩重,中間龍尾倒懸四角,有奔馬、銅人,并掛有風鈴。鋪成殿頂的數千片銅瓦,鑄造得一般大小,厚薄均勻,連接得更加天衣無縫。銅殿看似椽榫結構,架接極巧,反映了清初木結構建筑水平和冶金技術水平。壁上鑄有深鏤的壽字及菱形格紋,遠觀似透而近看實封,端莊而不失輕巧,使偌大的殿房絲毫不顯笨重。殿中供奉的是被尊為“萬法祖師”的真武大帝,銅塑披發跣足,法相莊嚴。
殿基用瑩潔雪白、蒼翠如墨、丹如鶴頂的大理石、墨石、紅砂石筑成,暗含三才合一之意。寬厚的殿基和殿體毫厘無間,四周雕刻石欄,上有二十四孝圖石刻。石欄刻得玲瓏剔透,與銅殿相配置,更增加了建筑的整體感。曉煙暮靄之中,銅殿掩映在滿山蒼翠的沙松之中,更顯宏麗無比。輕風起時,悠悠風鈴聲中又仿佛有無數奔流的意象融入其中。
該宮面寬32米,其重檐歇山式的尾頂竟多達四層,下面的三層斷開,變成兩翼飛出,檐角依次加寬,宛如人字形的飛雁排空,穿云而去。由下向上仰望,雕梁畫棟,使人疑為天上宮闕,贊嘆不己。獻技樓、大觀樓、福海樓位于武圣宮背面,由兩個歇山式屋頂重疊形成,與武圣宮連成一氣,并在屋頂緊靠飛脊處,加上一個六角攢尖屋頂,珠聯璧合,妙不可言。
方塔共有6級,高30多米。基座即第一層空心,14米見方,系青磚砌成。上部每面砌斗拱13垛,頂端出檐,琉璃瓦覆蓋;二至五層,四周鑲嵌琉璃浮雕。其中二層為彌勒佛、觀音、地藏菩薩,以及十殿閻君、十八羅漢、護法金剛等;第三層為東方藥師佛、西方毗盧佛、南方如來佛、北方成就佛,各方均飾以二十四諸天神;第四五層主要描繪釋迦牟尼出家修行,出游四門,路遇赤婦,惡鹿行兇,夜夢吉祥,隔城投象,太平遇惡等神話傳說故事;第六層呈八角形,各按方位飾八卦符號;最上部安金塔頂。琉璃燒制渾厚大方,人物造型優美,栩栩如生。
文峰塔位于我國七大古都之一的安陽市,原來并不叫文峰塔,因它坐落在城西的天寧寺內,原名叫“天寧寺塔”。建于五代周朝廣順二年(公元952年),元、明兩代均整修過。到清乾隆三十七年,彰德府(安陽古稱)的知府黃邦寧又重新修塔,并題為“文峰聳秀”,于是,便得名“文峰塔”。在1000多年的漫長歲月中,文峰塔經歷了數以千計的風雨的剝蝕、地震的侵襲,至今仍傲然屹立,巍峨壯觀。
文峰塔的塔身立于兩米多高的圓形蓮花座上,高38.65米,周長40米,八角形狀,共分5層,逐層增大,呈傘狀。其工程之艱巨,構思之巧妙,風格之獨特,雕塑之精巧,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也是珍貴的歷史文物。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生前曾對文峰塔的結構、形體有過高度評價。他說,文峰塔是“塔林”中的“稀有上品”。
在塔底正面有雕塑精致的拱門,門頂雕刻著二龍戲珠的圖案,塔身八角都是磚砌的8個半圓柱子,柱子上雕著盤龍、拱門和佛教藝術圖案,有些佛像旁邊還雕有各種動物,雕塑藝術之精美,頗得游人之稱贊。這種巧奪天工的匠心,在全國各類塔中堪稱一奇。你看那巨龍、佛像各具神態;或站或坐,或臥或蹲,千姿百態,活靈活現。圖案構思之精美,藝術想像之豐富,都能給人以啟迪。這些塑像立體傾斜,難度極大,人物、動物眾多,卻層次分明。經千年而無損,真可謂是個奇跡。
木塔建于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唐貞觀十三年、明永樂元年、清康熙二十六年都曾修茸過。清末被大風所摧而倒塌。1926年,又用磚木結構重新修建。
木塔是張掖城內五行(金、木、水、火、土)塔之一。塔高32.8米,在張掖城內眾多的建筑中獨占鰲頭。木塔分為9層8面,每層有8個角,角上分別有木刻的龍頭,下面掛著風鈴。每當微風拂過,鈴聲四起,使人感到輕松、愉快。塔從下至上逐漸縮小,呈底大頂小的建筑式樣。每當夕陽落山時,萬道霞光將寶塔點綴得金光燦燦,分外迷人。木塔主體為木質結構,內壁為磚砌。塔底周圍有一個用沙巖砌成的平臺。平臺上有石凳,周圍有欄桿。平臺下端還有許多石雕龍頭,用于排水。
木塔入口有4扇門,門楣上有嵌磚雕刻成的匾額。第一層東為“登極樂天”,西為“入三摩地”;第二層東為“西天正覺”,西為“寶代金繩”。塔的每層都有樓梯、門窗,游人可以順著樓梯攀到木塔頂層。在塔頂上極目遠眺,古城張掖全貌盡收眼底。
佛塔自西漢末年隨同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后,就與中國的建筑特色融為一體,海寶塔正是在多層樓閣上疊有一個縮小了的印度式塔模。
塔底邊長約10米,塔高54米,由臺基、塔座、塔身、塔頂組成,共9層11級。塔基高大,塔座四周以磚砌欄墻。正面設門,門前上置券棚一間,起翹很高,玲瓏俏美,與塔身出軒部分上下呼應,具有優美的裝飾效果。塔身每層中間都是出軒部分,且四面都有相同的拱形洞門,而其位置正好高出兩側壁面的拱形壁龕和檐口,這種奇妙的構型使出軒所產生的透視感更為強烈。塔身9層加了一層塔檐,形成內為9層外看10層的特殊結構,使塔身上部更為精巧典雅。
最妙的是塔上每層四角都懸掛著一個小巧的風鐸,微風吹過,錚然有聲,似奏神曲。
塔內有木梯可盤旋達頂,各層均有四個“亞”字形狀的券門,擴大了塔內采光通風面。
塔頂在頂層檐口之上,是一個形體龐大的桃形四角攢尖綠頂。抬頭望去,如在云霄,格外壯觀。“古塔凌霄”是寧夏八景之一。
那巖壁上洞里露出的木板,就是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人間罕見的船棺。相傳在秦始皇時,魏王子騫等十三仙人,在幔亭峰舉行盛大宴會,招待下界鄉人。后來他們的遺骸裝于船中,藏到幔亭峰附近的飛仙臺,故名船棺。
大殿正中是身披紫袍金甲,頭戴紅纓帥盔的岳飛坐像。只見他雙目圓睜,正視前方,一手握拳,一手按劍。既有“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的英雄氣,也不乏瀟灑自若,器宇軒昂的儒將風度,塑像造型逼真,神態生動,猶如當年的岳飛重現于我們面前,使人肅然起敬。坐像上方,有一巨大匾額,上寫“還我河山”四個大字,筆力雄健,氣勢磅礴。
進入墓道,墓道兩側有六石俑、二石馬、石虎、石羊,象征死者生前儀衛。墓臺周圍建筑鉤欄,一縷青煙正自香臺裊裊上升。岳飛墓前豎立“宋岳鄂王墓”的墓碑,左側附岳云墓,墓碑上刻有“宋繼忠侯岳云墓”七字。高高的墳墓上覆蓋著常綠的青草,兩旁勁松巍然挺立,拔地參天。多么幸運的樹呵,你們跟群山一起日夜守護著、陪伴著英雄在地下長眠,真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雍和宮是北京最大的一座喇嘛寺。除了由一座巨型影壁跟東、西、北三座硫璃牌樓組成的前庭和長長的林蔭道之外,從南宮門直到最北端的阿嘉倉,一共三門、五殿、六進庭院,構成了一個金碧輝煌的古建筑群。從昭泰門起,所有樓堂殿堂,門上高懸著的匾額,都是用漢、滿、蒙、藏四種民族文字題寫的。我那次游覽,正遇上一位老年的導游員,給一群海外僑胞做講解。他說,如果仔細看上去,那一幢幢殿堂的廓柱門檐,都匯合著不同民族的建筑特點。就以法輪殿做例子吧,從大輪廓上看,是漢族廟堂建筑的樣子;但是,再看那脊上的五座鎦金塔形寶頂,又吸收了蒙古包上的天窗式樣,結合得那么諧調,那么統一。后來,那位老人在大佛閣里講的那尊大佛的來歷,就更加吸引人了。說的是,在清代乾隆年間,西藏地區的一個藏王發動了叛亂。當時的達賴喇嘛,派人飛馬向中央政權求援。乾隆皇帝應他的要求,發大軍入藏,支援地方武裝,平定了叛亂。達賴為了表示對朝廷的謝意,又知道乾隆信奉佛教,進貢了一棵巨株白檀香樹,雕成了這尊萬達拉佛,佛身高18米,地下埋8米,總高26米,直徑8米。當時,是先立佛后,后建佛閣的。站在大佛的腳邊,我抬頭剛要看看它,頭上戴著的草帽兒卻差點兒落了地。一時間,我覺得這里的每座建設、每件文物,都體現了自古以來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富燦爛,我國古代民族的親密團結……我仰頭去望那紀念碑,不禁微微有些驚異。在我的印象中,紀念碑似乎永遠都是一個石做的巨大的四棱柱,上面寫著紀念的文字。而眼前呢,它顯然不是一個柱體,然而它究竟是什么呢?我對著紀念碑觀看起來,發現它是兩張揚起的船帆,在柔和的春光里,呈現出典雅的乳白色。兩張船帆的上部,一個大大的圓形紀念章將它們連結起來。紀念章塑造了一個持槍正在沖鋒的戰士上半身的形象。他側對著我們,身體前傾著,眼睛注視著前方。戰士的身后又是那有象征意義的船帆。紀念碑座上還寫著“渡江勝利紀念碑”,是我們敬愛的鄧小平同志的手跡——多么新穎別致的紀念碑!
進入布達拉宮,首先躍入眼簾的是金碧輝煌的壁畫。從壁畫中,既可以體味生動有趣的佛教傳說,也可以觀賞西藏獨特的地貌風物,以及當年修建布達拉宮的真實情景;還可以看到反映西藏人民文化生活的生動場面,人物形象也刻畫得生動逼真傳神:他們有的閉自養神,泰然自若,像要養精蓄銳再斬妖魔;有的身居天界,俯視人間,像要恩澤于世人;有的兩眼充滿著殺氣,手執利器,像要干戈相見摧垮邪惡勢力……再往深處,雕梁畫棟,精美無比,皆以龍、鳳、獅、虎為題材,表現出吉祥勇猛的主題。每一筆每一劃都勾出了布達拉宮的筋脈。站在布拉宮的最高處,整個拉薩盡收眼底,使人產生登之而小天下的感覺。
古老而輝煌的布達拉宮屹立于西藏首府拉薩市中心,突起在紅山之上,為圣城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多少年來,它一直是西藏民族智慧、精神和力量的象征,凝聚著民族的心靈,吸引著海內外游人。
信步走下高高的臺階,首先來到“音樂噴泉”。走近一看,但見池中一泓碧波,池上有幾十尊銅鑄的雕像,它們栩栩如生,而又形態各異。其中既有滿臉胡須、托腮沉思的老翁,又有體魄強健、隨時待命出擊的士兵,也不乏體態婀娜多姿的少女。而在池中央則是那位童話中的美人魚,手持花瓶,高舉空中……正當我欣賞這美麗的雕像時,只聽見周圍樂聲四起。此時,美人魚手中高舉的花瓶首先噴出一股兩米多高的水柱。接著,水柱便不斷從池中冒出來。這一根根水柱就好像被一名無形的指揮家指揮著,和著音樂的節拍,時而跌宕起伏,時而左右扭擺。這些水柱組成了一個又一個美麗而變幻不定的圖案,再看水中那依然挺立的雕像,靜中有動,動中有靜。
站在夫子廟門前,只見一排綠樹親熱地向我招手。一對高大的石獅子歪著頭,睜大圓眼怒視著隨風搖曳的樹木,仿佛很為它們的“輕狂”惱火了。瞧它們,甚至舉起一只爪子,想撲過去呢!
*當廟驀地出現在我的眼前時,不禁詫異了,因為比我想像的還要壯觀。廟門前上方有塊匾,上面寫著三個有力的大字大成殿”。四角高高翹起,優美得像四只展翅欲飛的燕子。金頂、紅門,這古色古香的格調,使我油然而生一股莊重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