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欣淼:追憶那14年!近2萬箱故宮文物南遷護中華文脈
日期:2019年12月02日 15:30:20 作者:劉夢慈
故宮博物院故宮研究院院長鄭欣淼(1947-)在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故宮與故宮學”系列講座首講中講述“故宮文物南遷及其意義”
1931年東北“九一八”事變,山海關失守,華北安全天屏不再。1933年2月6日,故宮博物院秘書吳瀛與20名故宮人立下“人在文物在”的誓言,押運19492箱故宮文物伶仃上路?!八莓斎論屵\文物出京工作,其倉皇急遽,如救焚拯溺,呼吸之際,間不容發”,《故宮文物避寇記》白紙黑字顯現那日的危急。自此,浩瀚的皇家典藏在中國大地上經歷了長達14年的顛沛流離,也碩結了超越器物之上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
故宮人是如何在戰火硝煙中保全數百萬件文物無一損毀?故宮文物南遷的精神遺產在今天有何意味?上周五晚上(11月29日),“故宮與故宮學”系列講座在北大登場,這是兩個主辦方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與故宮博物院故宮研究院的攜手合作的成果。原故宮博物院院長、故宮文化研究院院長鄭欣淼以《故宮文物南遷及其意義》為主題開首講:故宮文物為人民共有共享,文物南遷的壯舉保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也強化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
南遷北歸歷經14年,各級護守人血淚交織
故宮文物南遷北返前后歷經14年,得到了上至文化名人下至當地平民百姓的傾力支持,竟無一損毀?!罢侨w國民對自身文明的體認才完成了這項世界文物史上的壯舉。”從事文物管理幾十年的鄭欣淼多次講述這個話題,每次無不感慨。
*故宮文物既是政權合法性表征,也是知識傳承
縱觀歐洲各大博物館,雖然藏品豐富,有些也極為珍貴,但多來自于其他文明古國,與占有這些藏品的國家的歷史文化并無多大關系。“而故宮文物的最大特點,在于它們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創造、積累的,是民族智慧和創造力的體現”,鄭欣淼指出了故宮文物的獨特價值。
浩瀚的故宮藏品大致可劃分為清宮皇家收藏和清宮物品兩類。清宮皇家收藏是指清宮所收藏的歷代文物,如銅、瓷、書畫、文玩及其他工藝品等,“清宮皇家收藏是歷代皇家收藏的延續和結晶,它不僅珍貴,還是和皇家政權合法性聯系在一起”,控制和繼承歷代最珍貴的文化器物是皇家政權合法性的表征。鄭欣淼據此指出蔣介石離開大陸時要帶走大量故宮文物,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仍然認為他有正統性。
“反映宮廷典章制度及其日常文化生活的清宮物品在當時都不是作為文物,但在今天,它們同樣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编嵭理蹬e例乾隆皇帝對內府收藏的全面整理與編目,《如秘殿珠林》《石渠寶笈》《西清古鑒》《西清硯譜》等就是宮中收藏書畫、銅器、古硯的目錄等,所集結的成果在今天看來就是重要的歷史文物,“乾隆皇帝從知識基礎上對藝術作品重新解讀,建構了關于皇室典藏的知識體系,起到了知識傳承的作用”。
《石渠寶笈》,四十四卷,清張照等編,清乾隆九年(1744年)內府朱格抄本
*南遷14年歷盡坎坷,傾力保護者有“國寶”認知
“那是故宮博物院的一段崢嶸歲月”,談起故宮文物南遷的歷程,鄭欣淼感慨萬千。1933年至1958年,故宮文物南遷共經歷了南遷(1933年-1937年)、西遷(1937年-1945年)、東歸(1946年-1947年)、遷臺(1948年)、北返(1950年、1953年、1958年)5個階段。
“文物南遷在籌劃時,反對和支持的對立持續達半年之久”,鄭欣淼介紹從籌備時起故宮文物南遷就充滿艱辛。1931年,日本策動“九一八事變”并占領東北三省,華北屏障遂失。為了保存文物避免戰爭損失,當時就有選擇精要遷地儲藏之籌備。然而,反對故宮文物南遷的聲音仍不絕于耳,其中不乏當時頗有名望和社會影響力的文化名流,有人認為政府應首先保護土地和人民,有人認為文物遷出會動蕩民心。例如魯迅在1933年2月6日,故宮第一批文物運出的當天,在《申報》上發表《崇實》一文諷刺文物南遷的目的是“在失掉北平之后,還可以隨身帶著,隨時賣出銅錢來”。鄭欣淼認為,彼時故宮文物該不該南遷的爭論,其實質在于如何看待故宮文物的價值。有幸的是,當時許多人認識到,故宮文物不是一般的“古董”,而是“國寶”,是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最終決定傾舉國之力保護文物南遷。
故宮南遷歷程個中危難不勝枚舉,起火、轟炸、翻車,甚至有故宮人為此奉獻了生命。1939年夏,文物從“陪都”重慶向樂山緊急轉移途中,水上運輸的豐水期太短,故宮人為搶奪運輸時間晝夜忙碌。一日曙色微茫,故宮職員朱學侃到船上布置裝運,艙中昏暗,他并未注意到艙蓋已打開,一腳踏空,墜身艙底,重傷身亡?!肮蕦m文物南遷的行動非常浩大,當時的政府官員和相關文化人士的力量是絕對不可少的,但還有一些小人物,也是用他們的方式捍衛著這些文物”,鄭欣淼感慨,“文物南遷這一個行動,有賴全體國民對于自身文明的深刻認知與感受,才能完成此一壯舉”。那志良在《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中提到,文物運送途中遇到困難,全有賴當地居民的協助,令故宮人頗為感佩,那志良甚至久久沒有忘記當時協助他們的年輕人的車號。正是有無數仁人志士,舉傾國之力,才使得故宮文物最終與中國人民一起迎來戰爭勝利。
故宮文物南遷路線示意圖
間接形成抗戰精神,亦為人類捍衛了文明成果
故宮文物南遷可以視為“沒有硝煙的戰斗”,間接形成抗戰精神,增強了民族認同感,期間還參加了首次赴外展覽,既堅定和弘揚了中華文化,也保護了人類文明遺產?;氐疆敃r的國內國際形勢的長鏡中,鄭欣淼為南遷意義定調。
*精神文化上的抵御外侵,同為抗戰勝利的成果
“故宮文物南遷是中國抗日戰爭的有機組成部分,完整保留這批文物是抗戰勝利的成果,其播遷歷程也賦予故宮文物特殊的價值”,鄭欣淼認為故宮文物南遷的壯舉具有超出保護文物本身的意義。故宮文物南遷可以視為中國人民抵在精神文化上抗外來侵略的“沒有硝煙的戰爭”,這一舉動“把故宮文物與中華民族的命運連在了一起,與民族獨立、民族尊嚴連在一起,其中傾注了深沉的民族感情”。南遷的勝利也是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組成,正如鄭欣淼所說,“故宮文物的保護過程,對于抗戰精神的形成、民族認同感的增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樣地,偉大壯烈的抗日戰爭也為這些珍貴的皇家收藏賦予了不同尋常的意義”。
*三次赴英國、蘇聯展覽,捍衛和傳播人類文明
故宮的文化遺產不僅屬于中國人民,也是世界人類文明的重要構成,“保護本國、本民族文化遺產是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一項任務。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全局看,故宮文物南遷的壯舉和成就,是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偉大貢獻”。
鄭欣淼將故宮文物南遷與二戰時期歐美等國的文物保護行動相比較,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館、法國盧浮宮、英國倫敦博物館等,在當時都遭遇文物遷徙保護的問題,但故宮文物南遷與它們相比具有四個獨特性:“在時間上,動手早,持續長;在空間上,文物多次轉遷,涉及區域廣;在保護任務上,數量眾多;在保護力量上,投入巨大”。
故宮人并未將文物南遷僅視為“逃難”,在苦旅之中,有理想的故宮人堅持播撒中華文明的火種。鄭欣淼生動地講述,1936年南遷期間,故宮文物參加了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舉辦的“倫敦中國藝術展覽會”,這是故宮文物首次赴外展覽。隨后,1940年又分別參加了蘇聯莫斯科和列寧格勒舉辦的“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在國內南遷沿途,故宮文物分別于1943年、1944年、1945年在重慶、貴陽、成都舉辦了各種形式的展覽,負責保管文物的故宮同仁還通過在當地教書、講演等形式傳播故宮文物所承載的文化精髓。
1936年故宮文物在“倫敦中國藝術展覽會”上的開箱首照,傅振倫為紀念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題詞
九年前兩岸攜手重走“南遷路”,期盼團圓
“故宮文物南遷的歷史,不僅是故宮博物院的一段歷史,也是國家、民族的一段歷史”,2003年以來,鄭欣淼不遺余力地提倡“故宮學”,南遷精神逐步被傳承?!耙恍┪奈锎娣诺匾驯缓芎玫乇Wo起來,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教材。樂山的安谷還由民間投資,辦起了'故宮文物南遷樂山史料陳列館’,并建起了紀念碑”。然而更大的心愿依然等待實現。
2010年,兩岸故宮博物院首次合辦了“溫故知新:兩岸故宮重走文物南遷路”考察活動。兩岸故宮都保留了大量有關南遷的文獻檔案,兩岸故宮博物院都感到南遷史研究的重要性,但從未進行過實地調查。兩岸故宮人通過“重走”這一形式,親身追尋與體味故宮前輩遷運文物的艱難歷程,探求與認識這一壯舉的價值與意義。豐富的資料、生動的細節,使文物南遷的歷史再次復活?!半m然1948年部分部分故宮文物運往臺灣,形成現在'一個故宮,兩個博物院’的局面,但重走南遷路,是一次喚起共同歷史記憶的'尋根’行動”,鄭欣淼在深情回憶中期盼兩岸故宮文物在不久的將來共話團圓。
2010年6月4日至18日,兩岸故宮人重走文物南遷路,考察了江蘇、貴州、陜西、四川、重慶等5個省市,探尋了37個故宮南遷文物重要的存放點
明年就是紫禁城600歲的生日了,滄海桑田的600年間,皇家園林巋然不動,珍藏著中華民族歷史文明的結晶。曾流浪于中國大地的“文物游子”們早已回到故宮的懷抱,如今向世人展示著中華民族耀眼的歷史文明。故宮南遷的精神激勵著已逾古稀的鄭欣淼,也激勵著兩岸故宮人,“對于以典守中華國寶、守護中華文化根脈為職志的故宮博物院來說,南遷就是其中永遠值得追憶、回味的一頁。”(未經演講者審核)
作者:劉夢慈
現場照片:來自北京大學新聞網
編輯:李念 劉夢慈
責任編輯: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