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應該僅有消除偏見,它還應該孕育熱情。——喬治·屈維廉”
歷史,對一個國家和民族而言,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不僅僅是時間久遠的流傳,更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積淀,它見證了他們的成長,而后人也可以從歷史之中找到與現在所互通的點,更好地走下去。人們也可以通過歷史,了解到過去的生活,知道自己的來源,學會珍惜生活。
四大文明古國有: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中國。作為唯一流傳至今的四大古國之一,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不曾中斷,這是我們可以在世界上驕傲的資本。但是令大多數人不為所知的是,盡管我們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卻在史書記載中有著近一千五百年的空窗期。
我們至今為止所能知道的最早的朝代便是夏商周時期。而在這之前,我們一直將這段時期歸為“上古時期”,其中也流傳著眾多具有神秘色彩的神話故事,譬如:“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神農嘗百草”等,盡管他們只是一些傳說,但是其中的一些故事還是有跡可循的。
眾所周知,在夏朝建立之前,人們一直是以部落為單位,人們進行集體采集,分配。而且部落之間為了搶奪食物、水源等資源時,經常會發生交戰。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部落漸漸統一,開始實行禪讓制,這才有機會讓啟建立了夏朝。而在中華文明中沒有歷史記載的一千五百年正是發生在夏商周時期。
可為何恰好在在夏商周時期,會有1500年的空窗期?問題答案或許還藏在歷史中。
眾所周知,秦代才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因此可以推斷夏商周時期,經常會發生戰亂去掠奪資源。戰亂一發,生靈涂炭,無數人開始踏上戰場浴血廝殺,而且為了保護自己的水土資源,更是放下一切事物,聯合周圍抵御外敵。
除此之外,我們都可以發現,夏商周時期的滅亡,皆是為了反抗前者的暴行,比如夏桀的酒池肉林,修建傾宮、瑤臺;商紂的炮烙之刑、享樂無度等等。所有的力量都被用來抵御外敵,沒有人會去在意記錄究竟發生了什么,在他們眼中,能夠保全性命,爭取自己的安穩就是第一位的。
而且由于戰亂頻發,統治者的階級是高于其他人,不必像后世的統治者一樣受到諸多限制,因此,他們在戰爭中的所作所為也不會受到任何的顧忌,往往會為了擴大領地經常性的對國家周圍發動戰爭。加之當時社會生產力低下,周邊小的部落還是存在的,所以部落小國之間的爭奪戰爭還是依舊會經常發生。
在我們的認知中,了解歷史的方式有著多種,其中最廣泛使用的便是通過閱讀史書記載,除此之外,口口相傳也是十分重要的途徑。
夏商周時期,由于社會生產力的低下,人們還沒有開始使用紙張,只是用一些竹簡來記錄事件,但是竹簡并不是一般人可以用得起的,因此口口相傳是當時事件傳播的最主要方式。這種方式往往會造成信息的大幅度縮水,導致傳播下來的文字數量越來越少,人們也就無法更加詳細地了解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的文字便是甲骨文,但是甲骨往往被用來祭祀或者是藥材,而迄今為止所發現的甲骨,大多都是殘片,雖然數量眾多,但是時間久遠,很難辨認出其上面文字符號所代表的究竟是何意義。但是人們依舊從中辨認出近兩千多個文字,并且知道當時的文字已經有著成熟的體系結構。
然而即使有著成熟的文字體系結構,口口相傳依舊是人們最主要的方式,一是他快捷、方便,二是甲骨文很難去書寫。
對于這一千五百多年的空白歷史,人們往往使用神話故事來填補其中,但其中也并非完全沒有記載。只不過因為這些記載太過稀少,且大多數出現在一些野史之中,其歷史價值相比于其他史料比較低,對于研究這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十分困難。
而對于這段歷史,能夠證明其真實存在的最好方式便是發現其相關遺址。史料記載會因個人情感因素、社會環境而與真相產生一定的出入,但是遺址并不會,它比史料記載更加具有說服力。如今最具有說服力的遺址便是洛陽偃師夏都二里頭遺址,但因其中未發現一些與夏朝有關的甲骨文等,也被人們所懷疑。
其實,當時夏朝才剛剛建立,只是從一個部落演變而來,規模很小且無太多的甲骨文。而且由于黃河水患的存在和多年時間歷史的變遷,地形地貌的變化,眾多物品遺失或是腐爛也不是沒有這個可能。
中國作為唯一一個流傳至今的國家,經歷了太多的社會變遷和外族侵擾,這丟失的一千五百年對于中國歷史而言并不算是什么,但是作為中華文化燦爛的一部分,挖掘歷史,找到他們所經歷的事情,不僅僅是對中華文明的一個完整性的呈現,對于整個世界的歷史文化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漫長的歷史長河,“失去”對于我們而言是最經常發生的事情,而人們往往會對已經丟失的過去難以釋懷。因此,許多人也會不遺余力的去尋找失去的過往,而在無法找到之前也會用一些美好的故事去寄托自己的思念和想象。
歷史,對于我們每個人而言都十分重要,“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面對這如此悠久的中華文明,了解歷史的更迭對于我們如何在現實生活中處理好每一件事情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對于我們的人生目標和職業規劃,歷史會給我們一個良好的借鑒方向,并且告訴我們如何走下去。
謝謝觀賞,關注我,了解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