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家具中關于與腿結合的榫卯,絕不是短短一篇文章能敘述得完的,昨天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腿與面板牙板結合榫卯,不知各位是否理清楚了,今天接上一篇,繼續講與腿結合的榫卯。
除與面板結合外,還有一個貫穿面子的結構未說明,另外還有腿足與下部構件的結合,因此綜合為【腿足與其它結合榫卯】。
腿足貫穿面子結構
腿足貫穿面子的結構,出現在椅子上。
初識古典家具的時候,大多數人可能都會認為椅盤下面的四條腿足和椅盤上的四根(兩根)立材是可以分開的,其實絕大多數情況是上下一木連做的。
明末清初 黃花梨高靠背南官帽椅
椅盤用格角榫攢邊框,四個角開孔,椅子的前后腿從這四個孔中穿過去,這種結構是最為堅實合理的。
有不少椅子造成所謂【天圓地方】的式樣,即椅盤以上為圓材,椅盤以下為方材。
這種做法由于上下斷面的不同,椅盤以下的腿足斷面需要大于圓形的開孔,當椅盤落在上面時,它能起支承的作用。
這種椅子的椅盤再安裝時,是從腿足上端套下去的。
明晚期 黃花梨圈椅
還有少數椅子,將腿穿過椅盤的部位削出一段方頸,椅盤的邊抹也在四角開方孔,然后拍合卡住。這種結合,就更加緊密、更加牢穩了。
不過在修理拆卸時,必須先打開椅盤的抹頭和大邊,才能使椅盤與腿足分開。這是屬于一種較少見的造法。
當然也存在扶手椅的前腿與鵝脖是兩木分造的。比如有些圈椅或四出頭官帽椅,它們的鵝脖位置會向后退。
明末清初 黃花梨攢靠背活屜四出頭官帽椅
但這種做法也只是屬于少數,且這種做法沒有一木連做的牢固。
腿足與霸王棖的結合
在高型家具中,由于壸門和托泥的減少,工匠們需要解決桌子四腿之間不用構件連接,卻能把桌面的承重直接分遞到腿足間的問題。
元代工匠利用【霸王棖】這種新構件科學地完成了這一使命。
明 黃花梨霸王棖條桌 (局部)
霸王棖是一種S形曲棖。古人為了不讓桌面下的橫棖影響腿腳的活動,而設計出霸王棖,以取代橫棖的固定作用。
它不是裝在明面上,而是從腿足的內角線向上彎曲,延伸并固定在桌面下的兩條穿帶上,它既可幫助牙板固定四腿,同時也對桌面的穿帶起支撐作用。
清初 黃花梨方材霸王棖方凳
而霸王棖與腿的結合部位通常使用勾掛榫,其做法是先在霸王棖的一端做出榫頭,榫頭要做成直角梯臺形。
榫頭的上邊自頂部向根部被削成斜坡,使榫頭的下底面等于榫眼的上底面。然后在腿的內角線上鑿榫窩,里側要比外口高些,成直角梯臺形,再做木楔。
將榫頭插進榫窩向上托,使榫頭上斜面與榫窩上斜面抵緊,下面的空余部分用小木楔塞嚴,這樣榫頭不會再脫出。
霸王棖的另一頭和桌面下穿帶以木銷釘固定,作用是把桌面的壓力傳遞到腿上,從而起到固定結構的作用。
有的霸王棖在它的上端聚頭處,用方形木塊剔挖四個缺口,釘在面板穿帶之下,將棖子扣牢固定。
這種裝置只宜用于正方形家具,因棖端集中。如為長方桌,林子上端分散,便無法用此裝置。
明 黃花梨木束腰霸王棖方凳 (局部)
將桌面上的重量,通過穿帶、霸王棖傳遞到堅實的腿足上,這種做法一方面延長了家具的使用壽命,另一方面霸王棖隱于內部,在使用過程中不妨礙腿的活動。
腿足與角牙的結合
角牙的目的主要是堵塞轉角,用迫使角形不變的辦法來加強結點剛度,一般位于橫豎材的丁字形交接處。
清 紫檀皇宮圈椅 故宮博物院藏
角牙的榫卯有的在橫豎材上打槽嵌裝:
有的角牙邊入槽,一邊栽榫與橫材或豎材上的榫眼結合:
有的角牙一邊留榫,一邊栽榫與橫豎材結合:
角牙種類很多,但大多數都與腿足及腿足以上的構件相聯結。
諸如悶戶櫥、衣架、面盆架上的掛牙,桌幾、架格上的托角牙子,乃至小到椅子后背及扶手上的小牙子等皆是。
清早期 黃花梨透雕花板龍頭衣架
(一邊留榫,一邊栽榫)
腿足與托泥的結合
托泥分兩種類型,一種是【墊木形】,一種是【框形】。
墊木形是用一長條方木裝在家具的足下,這種家具常見的為大漆家具的香幾、花幾一類。
黑漆嵌螺鈿人物故事物香幾
高束腰帶托泥三彎腿填漆戧金龍紋香幾
框形托泥又有方形、長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圓形及梅花形、海棠形等,托泥的形狀要根據面的形狀而定。
以下經典示例三類:
【方形家具與方托泥的結合】
方形結體的家具下面的托泥是四根木材,用格角榫攢邊法造成。與腿的結合,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邊框的四個角鑿眼,然后與腿足底端的榫頭相結合。
晚明 黃花梨四足束腰癭木面帶托泥長方香幾
還有一種比較復雜的造法,是將腿子底端的方形榫頭切成上小下大的斗形式樣。然后在托泥的抹頭上鑿出相匹配的榫眼,但一面開敞,榫頭由此平移套裝。
得到托泥的大邊與抹頭拍合后,便將榫頭關閉在榫眼之中。這種結構除非將托泥拆散,否則無法將腿足從托泥中拔出來。
【圓形家具與圓托泥的結合】
圓形托泥多采用弧形對頂接方法,接口處的多少要依據腿足的多少而定。
如果家具是四足,托泥就由四段組成,五足由五段組成。接口處都安在足下,有貫穿托泥和腿足的木銷。
明 黃花梨三足圓香幾
圓形結體的家具,下面的托泥采用的是:【嵌夾榫舌】或【楔釘榫】。
用嵌夾榫舌結構攢接的圓托泥,要避開榫卯鑿剔方眼,不然鑿眼會把楔釘鑿斷。
明晚期 黃花梨六足帶托泥香幾
有的圓形家具如坐墩或圓凳,腿足下端造成插肩榫,與下部的圓形構件結合。
這個圓形構件所處的位置和托泥相同,但它與腿足結成一體,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與托泥又不相同。
實際上此種圓形家具是下部又重復了上部的造法,尤其是某些坐墩倒過來放,除無面心外,幾乎和正著放無甚區別,更足以說明這個問題。
【條案的腿足與直托子的結合】
做法比較簡單,只是兩條橫木,做出榫窩與腿相連。
兩根托子分承四足重力,且兩根托子間沒有構再將它們聯結起來。
清初 黃花梨夾頭榫帶托子獨板翹頭案
清乾隆 紫檀結繩紋條案
立柱與墩座的結合
凡是占平面面積不大,體高而又要求它站立不倒的家具,多采用厚木作墩座,上面鑿眼植立木,前后或四面用站牙來抵夾的結構。
清前期 黃花梨升降式燈臺墩座
實物如座屏風、衣架、燈臺等等。
座屏風墩座結構
衣架墩座結構
燈臺墩座結構
明及清前期墩座常用的抱鼓,為的是在站牙之外又有高起而且有重量的構件,擋住站牙,加強它的抵夾力量。
抱鼓適宜雕刻花紋,所以它又是一個能起裝飾作用的構件。
清早期 黃花梨透雕花板龍頭衣架墩座
- END -
【研習君發福利了】
凡是在本周研習文章結尾留言,每篇點贊量第一名的粉絲,將會獲得由研習社提供的專屬禮品——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著名古典家具研究專家胡德生老師簽名本的《古典家具收藏入門》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