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疫情之下,據不完全統計,吉林省捐贈了500噸大米,遼寧向重點疫區輸送商品糧大米4826噸,黑龍江運送3000噸大米……共和國長子東北的硬核支援,為湖北人民穩住了每日三餐,而收到大米的湖北小伙伴紛紛發微博點贊。
說到東北大米,很多人的口水就下來了。
三江平原位于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匯流處,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盛產東北大米。攝影/郝安林
我們現在所吃的東北大米,例如吉林的舒蘭大米、黑龍江的五常大米,遼寧的盤錦大米,在古代,都是貢米級別的。
在1300多年前,東北所生產的盧城米,就已經成為唐代的皇家貢米。盧城,也就是今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安圖縣石門鎮,其米重如沙、亮如玉、湯如乳、溢濃香,為稻米中的極品。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中溫帶水稻品種。
渤海國貴族將盧城之稻沿朝貢道供奉給唐王朝,專供皇室享用。此后,隨著族群和國際間的交流,「盧城之稻」被引種到日本與朝鮮半島,成為了日本和韓國優質大米的母本
能夠成為貢米的東北大米有多好吃?
1682年,康熙第二次東巡,來到松花江邊的五官莊之后,吃了當地官員為他準備的白米飯,當時詩興大發,賦詩一首:「山連江城清水停,稻花香遍百里營。粗碗白飯仙家味,在之禾中享安寧。」
▲吉林松原一處稻田,被無人機航拍器定格。攝影/王寧
而后,清廷便在這一地區設置了「皇糧」供應的專門機構——官莊。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烏拉官莊共設官莊五處,專門負責進貢優質的吉林稻米和其他東北特產,號稱“南有江南織造,北有打牲烏拉”。
曾經是皇糧產地的東北,隨著種植技術發展,如今已經成為了我國有名的糧倉。家里的媽媽端上飯桌的一碗白米飯,很有可能就是康熙御膳同款。
而今,關于中國哪里的大米最好吃,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不過,東北大米可能是其中得到最大程度認可的一種。
17世紀中葉,清朝政府開始在松嫩平原設置驛站,駐兵屯墾。如今,松嫩平原是國營農場集中地區。攝影/湯富
現在,中國的水稻種植格局中,東北已經成了不可或缺的一大塊。
中國稻米有粳稻、秈稻之分,大抵以黃河為界,北粳南秈,其中,粳稻口感更好、味道更香,經濟價值更高。東北水稻都屬于粳稻,播種面積超過全國的40%。
更難得的是,東北地區獨特的氣候生態條件,造就了這里粳米特有的優質食味,吃起來彈潤滑口,清香順滑。很多東北人離開家鄉后,由于吃不慣外面的米,不得不讓家人寄上幾袋解饞,據說蒸出來的米飯可以不配菜,單吃。
我國東北粳稻優勢區域分布圖,綠色為水稻集中種植區。圖源任林舉
東北盛產好吃的大米,這離不開它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吳興宏曾說過:年均積溫2800度以上,無霜期至少140天;灌漿期晝夜溫差大于10度……這是優質粳稻生長的理想氣候條件。恰好東北的優質產糧區松嫩平原,區域積溫均有2600度/年,無霜期120—160天;每年8至9月間,晝夜溫差超過13度,適宜進行水稻種植。
而在8月1日到31日,是東北水稻的灌漿期,光照條件對大米的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日出到日落能見光的時間超過50%,且滿足日間溫度在23到25度之間,才能出產優質大米。在最重要的優質稻米出產區松花江流域,水稻生長期內,這里的日照時間為13—16小時/天,十分有利于水稻生長。
黑土,則是上天賦予東北的寶貴饋贈。世界上只有我國東北、烏克蘭大平原和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擁有大面積的黑土。在四季分明的寒溫帶,由于植被茂盛,冬季寒冷,大量枯枝落葉難以腐化、分解,歷經千百年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質,使得黑土成為肥力最高、最適宜農耕的土地。
優越的條件相疊合,使得今天的農業專家將東北平原上北緯40到45度線的黑土地,視為出產優質粳稻的「黃金水稻帶」,好吃的東北大米由此誕生。
航拍視角下的吉林松原稻田。松花江流域,是東北黑土地的精華地帶,為我國寒冷粳稻的主要產區。攝影/王寧
這么優質好吃的東北大米能夠供應到全國各地的餐桌,北大荒的產量居功甚偉。黑龍江省是東北水稻的主力,占東北三省的60%,而北大荒又是黑龍江水稻的主產區。
北大荒種植水稻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39年。那時日本侵略者在查哈陽農場制定了開發150萬畝水稻的「大查哈陽計劃」,準備將這里建成關東軍的糧食基地。但是開荒并未取得預期效果。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以后,先后有14萬轉業官兵和45萬知識青年「屯墾戍邊」,北大荒才真正逐步得到了開發。
隨著技術的革新、推廣,通過鍥而不舍的栽培技術改進,東北的北大荒成為了中國水稻種植新興的優勢區域。
在黑龍江省農科院耕作栽培所,我們看到了品種繁多的盆栽水稻。攝影/王彤
在北大荒,省農墾科學院高級農藝師徐一戎大力推廣旱育稀植,并且建立了高產的「勝利(農場)模式」:一色的大棚育秧,苗床、秧土、秧苗,全數按尺寸測定,按苗色調溫控水控肥,高度量化;一畦一畦的田頭, 都有一株稻禾的葉片上點著紅漆,標志著與積溫、水量、養分相關的葉齡,嚴格按著葉齡調節水、肥、氣、熱……
1995年前,北大荒的水稻開發面積不到200萬畝,到2007年,北大荒的水稻種植已翻了幾番,種植面積高達1500萬畝,「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
這使得今時今日的吃貨們,無論天南海北,都能吃到香軟飽滿的東北大米了。
北大荒成北大倉,三江平原上的璀璨明珠——佳木斯。圖源佳木斯人民政府網
東北是中國重要的稻米基地,香噴噴的東北大米不僅好吃,還事關我國的糧食安全。
目前東北商品糧基地,包括黑龍江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吉林中部平原及遼寧中部平原。僅僅是開拓出的三江平原北大荒,已經賽過江南魚米之鄉,而且糧食商品率超過75%,可以穩定地供應京、津、滬、渝4個直轄市和海陸空三軍的口糧。
同時,東北擁有世界上緯度最北的稻田,而且稻谷產量逐年俱增,發展潛力很大。由于這里國營農場多,且商品率高達40%-60%。每年向國家提供的商品糧,占全國的1/5以上。東北以優質美味的大米,為中國14億人口提供了穩定的糧食供應來源。
因此,好吃的東北大米,不僅意味著味道好吃,還意味著“很好吃到”。
豐收的景象。攝影/王寧
每逢國家有難的關鍵時刻,東北大米就會挺身而出。2003年支援抗擊非典,僅用了7天時間,東北就向北京急運大米2萬噸,解決了北京的燃眉之急。2008年,在四川發生地震的11天后,僅用了40多個小時,北大荒就向地震災區運送了價值1000萬元的3000噸賑災大米。
而這一次的湖北疫情,東北老鐵再一次證明了中國糧倉的重要實力。千噸大米千里馳援,共和國長子始終是值得依靠的老大哥。
圖源網絡
·趙國春.《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 2009.01《東北大米 逾越溫飽的新境界》.
·任林舉.《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 2018.04《北緯40與45度之間 拉林河流出了中國最好吃的稻米》.
·思遠 于石.《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 2018.04《哪個糧倉是「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