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煙遠去,雄關猶在。今天我們繼續看看曾經狼煙四起、金戈鐵馬的長城古關口。
古代長城上重要的關口之詳解——第二篇
長城關隘圖
紫荊關
關城位置:位于河北省易縣城西40千米的紫荊嶺上,有“畿南第一雄關”之稱,
關城介紹:
紫荊關始建于戰國時期,漢代時為土石夯筑,東漢時稱為五阮關,宋代時稱為金陂關,后歷經各代擴修,到明代洪武初年,關城用條石和城磚砌面封頂。明成祖朱棣遷都北平后,大修北平附近長城防務,紫荊關也擴修關城。明朝正統、景泰、弘治、嘉靖、萬歷、崇禎年間,都曾擴建關城,使紫荊關形成了一個較完備的防御體系。《畿輔通志》稱:“控扼西山之險,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嶇,易于戍守。”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
關城東為萬仞山,千嶺聳立,峭壁懸崖;城西有犀牛山,蜿蜒向西,與盤石口相接;城北為拒馬河,河寬坡陡;城南是黃土嶺,層巒疊嶂。紫荊關城就建在這依山傍水、兩山相夾的盆地內。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內長城的重要關隘之一。被列為是“太行八徑”的第七徑,稱為“蒲陰徑”,天下九塞之第四塞。它位于居庸關、倒馬關之間,與居庸、倒馬合稱“內三關”。
紫荊關
紫荊關由五座小城組成:拒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關城、小盤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嶺城。
紫荊關主城有4門,以南北二門為交通要道。北門有“紫荊關”、“河山帶礪”,南門有“紫塞荊城”匾額,皆明萬歷年書刻。關城東西南三側外有墻,北墻下臨拒馬河,依山面水,地勢險要,為軍事要地。
重要戰役:
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出紫荊關打擊入侵的烏桓、蒙古成吉思汗攻下紫荊關大敗金兵、明代抗擊瓦刺入侵、抗戰時期八路軍在紫荊關附近的黃土嶺戰斗中擊斃日軍阿部中將及其部下九百余人、抗戰時期可歌可泣的狼牙山五壯士的英雄事跡也發生在雄峙千古的紫荊關,歷史上紫荊關經歷大小戰爭130多次。
關城位置:位于河北省唐縣西北60公里的倒馬關鄉倒馬關村
關城介紹:
倒馬關位于太行山東麓,北臨內長城,背靠唐河。東南為險要的十八盤嶺。自古以來,倒馬關就為戰略要沖。《魏書·高祖紀》載,太和六年曾調集州郡5萬人修建靈丘道。靈丘道北起平城(山西大同市東北),南越恒山,自靈丘以下,略循今唐河谷道出太行山,南抵中山(今河北定縣),是當時山西高原北部通向華北平原的交通要道,倒馬關就是這條道路上的重要關隘。
倒馬關始建于戰國時期,《戰國策》稱其為鴻上關,漢稱常山關。北魏叫鐵關,亦名鴻山關,明代以后通稱倒馬關,因山路險峻,戰馬到此經常要摔倒而得名。
據記載原倒馬關分上城和下城,上城是明洪武初年修建的,后改名上城口;下城即今倒馬關城。現存倒馬關城建于明景泰三年,后來明成化元年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維修。關城建筑設計獨特,它依峭壁,傍深澗,一半在溝谷,一半在山上,整座關城依地勢而建,唐河水由西、北、東三面環繞關城而流,山、水、關城在這里相得益彰,互為險阻。古人謀略之深,設防之嚴,建筑之奇,令人嘆為觀止。
關城全長約2.5公里,城池占地約7萬平方米,城墻底寬6米,頂寬4米,高約10米。關城為條石和自然石加青磚筑成,東西二門上有城樓,外以溝壕環繞,南面依山,北臨唐河,城垣上列敵樓臺7座。關城有東、西、北三個城門,東門稱“居仁”,西門稱“由羲”,北門稱“宣威”。東西門外各設甕城,東甕城設有南北二門。西甕城僅設南門一座,出南門往西約百米處唐河岸邊設水關戰臺樓一座,樓下設有關門,是由下城通往上城的惟一通道。
重要戰役:
兩漢時期防范匈奴、明朝時期防范瓦刺入侵、北宋楊家將楊延昭在此鎮守抗遼20多年威鎮三關。
關城位置: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宋家莊鄉北口村南
關城介紹:
飛狐口位于太行山脈的最東端,是太行山、燕山和恒山山脈的交接點,軍事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成為千百年來兵家必爭之地。
飛狐口這一名稱最早出現在漢初,之所以叫做飛狐口,據《遼史》的“地理志”記載說:“相傳有狐于嶺,食五粒松子,成飛狐,故此處名飛狐口”。飛狐口是歷史上名聞遐邇的古戰場。古籍上稱飛狐口“襟帶桑乾,表里紫荊”,“撮乎云谷之間,吭背京鼎,號鎖鑰重地”。
平均海拔在1500到2500米之間,山的北坡,緊挨著開闊的蔚縣壺流河盆地,山的南坡則是亂石橫臥,濁流湍急的淶源縣拒馬河上游河谷。
飛狐口最寬處只有七、八十米到一百米,最窄處只有二米到三米,僅可一車通過,它的制高點是小嶺鞍。幾千年來,飛狐口一直是華北大平原與山西高原、蒙古太原的要隘,關內通往關外的重要孔道,出了這條大山峪,北面可以東去遼東,西去甘綏,北上太原,越過沙漠大磧,直達蒙古和貝加爾湖,南面可以東下江浙,南去中州湘楚,西赴陜川。飛狐口的直正山口,就是現在的北口。出北口,便是壺流河盆地,山勢轉平,無險可據。所以,歷朝歷代都在北口設置管理關卡。
明代因飛狐口是太行山北部諸州的咽喉,物資轉運全耍匯集于此,對這里的防御極為重視,有“紫荊、倒馬兩關,恃飛狐為外險”之說。
重要戰役:
最早有記載的一次戰爭是春秋末期趙襄子征服古代國之戰、
劉邦被項羽爭霸時在此北距飛狐口,南守白馬之津、
東漢光武帝劉秀東征冀州控制了飛狐口并派大將杜茂、王霸正式領兵治理飛狐口、
北魏太和六年,爾朱榮派北部柔然兵東出飛狐口,襲擊葛榮起義軍、
唐武后執政年間突厥入犯,曾占據飛狐口,爾后攻占河北定縣、
唐天復二年,軍閥朱溫命部將王處直領兵從易縣和定縣越過飛狐口,打擊太原唐河東節度使李克用、
五代朱梁乾化二年,晉王李存勖派大將周德威從太原北上東出飛狐進攻幽州、
北宋雍熙三年,遼軍在飛狐口大敗宋將賀令圖與潘美,山西渾源、應縣、朔縣等地為遼軍所占、
明代因飛狐口是太行山北部諸州的咽喉,物資轉運全耍匯集于此,對這里的防御極為重視,有“紫荊、倒馬兩關,恃飛狐為外險”之說。
關城位置: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縣橫澗鄉平型關村,位于大同市靈丘縣同忻州市繁峙縣的分界線平型嶺上
關城介紹:
平型關地形北有恒山、南有五臺山,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兩山之間盡一條不甚寬的地塹式低地,平型關所在的平型嶺是這條帶狀低地中隆起的部分,所以形勢很險要。由于恒山和五臺都是斷塊山,十分陡峻,成了晉北巨大交通障壁,因此這條帶狀低地便成為河北平原北部與山西相通的最便捷孔道。一條東西向古道穿平型關城而過,東連紫荊關,西接雁門關,彼此相連,結成一條嚴固的防線,是北京西面的重要藩屏,明清時代,京畿恃以為安。
平型關在雁門關之東,今山西省繁峙縣東北與靈丘縣交界的平型嶺下,古稱瓶形寨,以周圍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時為瓶形鎮,明、清稱平型嶺關,歷史上就是鎮邊戍守之地。
明朝正德六年修筑內長城時經過平型嶺,在山嶺上修建關城,是內長城的一個峻嶺雄關口。平型關城虎踞于平型嶺南麓平型嶺之口,呈正方型,周圍九百余丈,南北東各置一門,門額鐫刻“平型嶺”三個大字。
新修的平型關
重要戰役:
明軍在平型關打擊入侵的蒙古韃靼部軍隊、
抗戰時期八路軍在此伏擊日軍,取得聞名天下的平型關大捷
關城位置:位于山西北部代縣城北約20公里的雁門山上
關城介紹:
恒山沿代縣北境蜿蜒于山巔的內長城,將雁門山、饅頭山、草垛山聯成一體。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雁門關坐落于代州古城北部峰巒疊嶂、山崖陡峭的勾注山脊。
雁門關往東是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直抵幽燕,連接瀚海;往西是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往北通塞外高原,南接中原腹地,在數千年的歷史中,始終為中原漢民族北出和草原游牧民族南下之咽喉要津,戰時為軍防戍守之關卡,平日為商家營輸之必經,行人往來之通衢。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源自《呂氏春秋》。雁門關與寧武關、偏頭關為內長城之“外三關”,都在山西省境內。
雁門關的圍城隨山勢而建,周長5公里多,雁門關有東、西、北三門,皆以巨磚疊砌,過雁穿云,氣度軒昂,門額分別 雕嵌“天險”、“地利”二匾,北門其實是甕城的城門,門額書刻“雁門關”三字。東西二門上曾建有城樓,巍然凌空,內塑楊家將群像,東城門外為李牧祠,西門之上筑有楊六郎廟,西門外有關帝廟。城墻的南端分別與關城的東西兩翼相連,向北則沿著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圍,合圍處建有城門。圍城以外還筑有3道大石墻和25道小石墻,起到屏障的作用。
雁門關東西兩面將老營口、坷申池口、陽方口、東隆口、西陘口、匕樓口、大石口、石口、馬蘭口、茹越口、胡峪口等雁門關十八隘口連為一體,地勢十分險要,為歷代兵家征戰之地。
重要戰役:
戰國時期的趙國武靈王置雁門郡派名將李牧領兵戍守抗擊匈奴、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派遣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從雁門出塞北擊匈奴,并修筑萬里長城、
漢高祖劉邦時期匈奴南逾雁門關攻擊晉陽
漢武帝派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出雁門關多次大敗匈奴、
漢武帝時期李廣在代郡、雁門、云中時與匈奴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為“飛將軍”、
漢元帝時王昭君就是從雁門關出塞和親的、
唐朝名將薛仁貴駐守雁門抗擊突厥入侵、
北宋楊家將就是在雁門關抗擊契丹入侵、
抗戰時期,八路軍在雁門關打擊日軍取得雁門關大捷等
長城上重要的關口之詳解篇幅較長,明日見第三篇。
謝謝拜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