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大家對“黃馬褂”的了解有多少呢?
對比清朝和先前朝代的服飾我們不難發現,這其中大有不同。清朝的服飾被劃分為四種類型,其中,以“黃馬褂”為代表。因為,滿洲人依靠游牧和打獵過日子,所以,太過繁瑣的衣服就會顯得很不方便,因而,為了方便滿洲人騎馬的時候會穿一種比較短的衣服,這種短衣就叫做“馬褂”。可見,“馬褂”的出現,是因為現實的需求。
大清入關之后,為了讓國人不忘根本,皇帝極力推崇游牧、騎射等活動。這時候的“馬褂”不僅代表傳統習俗,還被寄寓了重大的民族含義。平時皇帝的身邊常常會有一群人穿著明黃色的“馬褂”。這種“馬褂”就是我們所說的“黃馬褂”。不過,要注意的是,明黃色代表著高貴,所以,這種顏色一般都是皇帝專用,普通貴族使用金黃色,平民百姓則使用杏黃色。
如果,一不小心穿錯了顏色,那就越級了。
怎么說呢?康熙在位的時候,太子被廢位兩次,大臣們都提議再立儲君,不過,康熙拒絕了。原因就在于,太子的外祖父懷有異心,太子穿戴的服飾顏色都跟皇帝專用的顏色相似。在中國古代,等級制度森嚴,像太子這樣敢用和皇帝一樣的明黃色,可以說是死路一條了。帝王本就疑心重,這樣的做法豈不是更招人懷疑?
可見,在古代的時候,衣服顏色要與自己的階級相適應。除此之外,服飾也不能夠穿錯。“黃馬褂”有著這么高的地位,自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穿的。只有皇宮侍衛和一些大臣才能穿它。清昭梿的《嘯亭續錄·黃馬褂定制》中就有:“凡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侍衛,乾清門侍衛、外班侍衛,班領,護軍統領,前引十大臣,皆服黃馬褂。”
但是,如果這些人辭去了官職,就不能再穿“黃馬褂”了。所以,“黃馬褂”又被人們叫做“職任褂子”。而且,由于“黃馬褂”的顏色過于明艷,所以,它往往代表著皇權的至高無上。有時候,皇帝會把“黃馬褂”當作一種特別的獎賞,賜給有功之人。這個時候的“黃馬褂”則叫做賞穿“黃馬褂”,它跟上面所說的“職任褂子”不同。
前者更多的則表示一種榮譽,表示皇帝對受賞之人的贊許,后者則以表示自己的現任職位。
并且,清朝如果一個人想被皇帝賞穿“黃馬褂”,則有兩種途徑可以獲得:
一、在皇帝狩獵的時候表現優異,狩獵成績全場最佳的人,可以獲得皇帝獎賞的“黃馬褂”。不過,這種“黃馬褂”只能在“行圍”的時候穿,其他時候并不能穿。
二、在平定戰亂或者鎮守邊疆等有功之時,就可以接受皇帝的獎賞,獎賞里就有“黃馬褂”。不過,這種“黃馬褂”也叫“武功褂子”,一般情況下是賞給高級武將的。因為,這種褂子是用功勞換來的,所以,它不限定穿著的時間,什么時候穿都可以。而且這種褂子不僅僅代表著榮譽和功勞,它還蘊含著一種特殊的權力。
例如:我們很熟悉的年羹堯,當年,他平定西北,剿滅叛臣,可以說功勞很大。所以,受到了雍正帝的獎賞,其中,就包括賞年羹堯穿“黃馬褂”的獎勵。后來,年羹堯犯錯遭到貶職,被罰看守城門。讓人十分意外的是,年羹堯竟然穿著“黃馬褂”去看守城門。
要知道“黃馬褂”的含義非同一般啊,見到“黃馬褂”如同見到皇帝本人一樣,必須對“黃馬褂”的持有人行跪拜之禮。這可把雍正帝給氣著了,雍正帝一怒之下,賜死了年羹堯。可見,“黃馬褂”雖好,但是,不能隨便拿出來穿啊。
依《清史列傳》記載,鎮壓太平軍起義的將領,幾乎很少有沒得過黃馬褂的。但這其中很少有較低官階的人得到。因為即使到這時,“黃馬褂”終究要與“御前侍衛”的其他條件,類如品級、花翎等結合,從來不是孤立的獎品,不可能在不具備其他條件時單獨率先獲得。
朝廷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員可以被特賜,賞賜時,必騎馬繞紫禁城一圈,這種儀式在咸豐年間尤為盛行。因為,這種“黃馬褂”一般代表著皇室。比如說,李鴻章十九世紀出使日本的時候,就被賞賜“黃馬褂”了。
后來,李鴻章在日本進行馬關條約談判,返回驛館時,被日本浪人小山豐太郎行刺,臉部中槍,血染黃馬褂。李鴻章迷糊中不忘叮囑隨員,將換下來帶有自己鮮血的黃馬褂保存好,不要洗掉血跡。囑咐后,他長嘆一聲:“此血可以報國矣”。
在清朝的時候, “黃馬褂”象征著皇權。它被皇帝用來獎賞大臣,統治群臣,不過“黃馬褂”的這種功能,在后來隨著清王朝的衰落也就弱化了。大清滅亡,封建制度讓位于民主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不是通過“黃馬褂”或者其他什么物品就可以挽回局面的。
二十世紀初,宣統帝的退位則為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制度的結束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
參考資料:
【《嘯亭續錄·黃馬褂定制》、《清史列傳》、《清朝時期的黃馬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