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度”是指生日之時;“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后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湯餅之會”指孩子出生第三天舉行宴會;“孩提”指二三歲的幼兒亦作孩抱;“齠齔”兒童換齒韓詩外傳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齠齒即指七八歲的兒童。
“垂髫”指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日幼學;“總角”指八九歲至十三歲的少年兒童;“黃口”本指雛鳥的嘴借指兒童古代戶役制度稱小孩為黃隋代以不滿三歲的幼兒為黃;“金釵之年”古人指女子十二歲的年齡。
“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十三”13歲;“舞勺之年”指男孩子歲13-15歲期間;“及笄”女子十五歲;“志學之年”15歲語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所以后代稱歲為志學之年;“束發”男子十五歲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因以為成童的代稱。
“舞象之年”指男子的歲又是成童的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歲;“破瓜”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字以紀年謂十六歲;“加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成年;“結發”束發扎結頭發古人男歲束發而冠女子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
“弱冠”男子二十歲;“花信年華”指女子的年齡到了二十四歲;“而立之年”三十歲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不惑”四十歲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歲的代稱;“知命”五十歲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謂到五十歲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為五十歲的代稱。
“六九”54年歲;“耳順”六十歲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何晏集解引鄭玄曰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后以耳順為六十歲的代稱;“花甲”指歲花甲即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為一循環因干支名號錯綜參互故稱花甲子后稱年滿六十為花甲者;“耆老”六十歲以上的人;“還歷壽”61歲的壽辰。
“從心之年”指70歲。“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 七十歲。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后因用“古稀”為七十歲的代稱;“耋”七十至八十歲;“喜壽”七十至八十歲的雅稱。
“耄”八十至九十歲;“米壽”我國傳統的壽稱之一,八十八歲的雅稱;“鮐背之年”古人九十歲的別稱,泛指長壽老人。白壽九十九歲的雅稱。
“上壽”養生學術語。謂最高的年壽;“期頤”一百歲;“茶壽”108歲的一種說法;“雙稀、雙慶”古稀指70歲,因此雙稀是70的二倍140,即雙稀為14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