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891型步槍,由沙俄槍械射擊師謝爾蓋-伊凡諾維奇-莫辛設計,其中供彈系統采用了比利時人納甘兄弟的產品,因此這款步槍又稱之為莫辛-納甘步槍。該槍為栓動式槍機,7.62mm口徑,配置五發彈倉供彈,采用五發彈橋由槍機上方裝填。射擊性能穩定可靠,精度高,擁有眾多改進型號,包括狙擊型,是蘇聯紅軍二戰前期最主要的步槍。由于射擊聲音較為清脆,國內稱之為“水連珠”。
AVS-36型半自動步槍,由蘇聯槍械設計大師謝爾蓋-加夫里羅維奇-西蒙諾夫于1936年設計定型,采用氣發式槍機,7.62mm口徑,配置15發容量的彈匣供彈,半自動槍機可以實現最大800發/分的射速,是紅軍裝備的第一款半自動步槍,不過產量不是很高,只有六萬多支。該槍的槍口退煙器比較有特點,也是識別該槍的明顯特征之一。
SVT-40型半自動步槍,由蘇聯槍械設計大師托卡列夫于1940年設計定型,二戰中后期蘇聯紅軍步兵手中最常見的步槍,7.62mm口徑,10發彈倉供彈,半自動設計模式,800米射程,戰爭期間產量達到100萬支,堪稱是蘇聯紅軍手中的M1加蘭德步槍,用來替換之前的莫辛納甘式步槍,換裝之后,蘇聯紅軍步兵班的正面火力得到極大提升。
PDD-34/38型沖鋒槍,由蘇聯槍械設計師捷格加廖夫在德國MP-18/28沖鋒槍基礎上仿制而來的,采用7.62mm手槍彈,配置25發彈匣或者71發彈鼓供彈,射速800發/分,有效射程200米。該槍生產量不是很大,不到一萬支,主要裝備內衛部隊或者中下層指揮官。這種型號沖鋒槍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槍管外部的散熱孔數量比較多,不是PPsh-41那樣只有五個。
PPS-43型沖鋒槍,由蘇聯設計師蘇達列夫在二戰中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緊急研發的一款超級簡化版本的沖鋒槍,該槍槍管就是由莫辛納甘步槍槍管一分為二得到的,采用7.62mm口徑手槍彈藥,配置35發彈匣供彈,戰斗射速達到100發/分,有效射程200米,二戰期間產量超過100萬支,是蘇聯紅軍二戰著名沖鋒槍之一。
PPsh-41型沖鋒槍,由蘇聯槍械設計師格里戈利-斯帕金于1941年設計完成,這款沖鋒槍結構簡單,性能穩定可靠,配置71發彈鼓供彈,7.62mm口徑,200米內近戰射速高達900發/分,堪稱是蘇聯紅軍手中的單兵絕對火力,巷戰中壓制效果極佳,并蘇聯紅軍稱之為“波波沙”沖鋒槍,產量達到驚人的600萬支,是二戰期間產量最大的沖鋒槍。
M1910型重機槍,這是蘇聯在馬克沁重機槍基礎上仿制而得到的一款水冷式重機槍,采用7.62mm口徑,使用布制彈鏈供彈,射速800發/分,射程1000米,這種重機槍重量達到45kg,機動性極差,戰術性能方面落后于德國MG-34/42型通用機槍,但確是蘇聯在二戰初期最為主要的地面支援火力。
SG-43型重機槍,蘇聯郭留諾夫設計的一款輪式重機槍,采用氣冷式冷卻方式,7.62mm口徑,比M1910型重量要輕,射程和射速方面類似,可靠性和穩定性方面有大幅提升,在戰爭期間主要用來替代M1910型重機槍,成為二戰中后期蘇聯紅軍地面重火力支援武器。
DP-27/28型輕機槍,蘇聯槍械設計師捷格加廖夫在1927年研制成功的一款7.62mm口徑輕機槍,采用獨特的轉盤式彈匣供彈,容量47發,有效射程800米,最大射速800發/分,結構比較可靠,重量也比之前的重機槍要輕量化很多,因此二戰期間累計生產超過70萬挺,成為蘇聯紅軍二戰期間最可靠的步兵班火力。
納甘M1895型左輪手槍,這是比利時納甘兄弟在1895年專門為沙俄設計的一款左輪手槍,后被蘇聯軍隊沿用下來,該槍采用7.62mm口徑手槍彈,7發容量,有效射程50米,主要配置給軍官,尤其是蘇聯紅軍中的政委佩戴,往往還會在手槍握把下方系上長繩,另一端連在腰帶上。少量配置給基層士兵。
TT-33型手槍,由蘇聯著名槍械大師托卡列夫于1933年研制成功,采用半自動槍機,八發彈匣供彈,戰斗射速達到25發/分,有效射程50米,戰斗效能比納甘1895型要強,二戰期間成為蘇聯紅軍指戰員和政委的制式手槍。
PTRS-41反坦克槍,蘇聯槍械大師謝爾蓋-加夫里羅維奇-西蒙諾夫于1938年設計成功,采用半自動槍機,14.5mm口徑,配置5發彈匣供彈,也可以從槍機上方單發裝填,使用上想相當靈活,破甲能力為40mm(100米射程),主要應用在二戰初期的步兵反坦克作戰方面,中后期隨著德國坦克防護性能提升,這種槍械不再具備反坦克能力,轉而用來攻擊敵方重火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