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
我國古代建筑裝飾以彩畫和雕刻為主,兩者都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民族的特色,彩畫起著保護(hù)木料和美化建筑的雙重作用,雕刻則賦予建筑造型生動性、鮮活感。
一、建筑色彩
中國古代建筑非常注重建筑的色彩,《營造法式》對中國古建筑的用色有過這樣的描述:“色調(diào)以藍(lán)、綠、紅三色為主,間以墨、白、黃。凡色之加深或減淺,用疊暈之法。”
古建筑之所以如此重視色彩使用,與中國古建筑以木結(jié)構(gòu)為主的特點是分不開的。因此,中國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辦法,即可保護(hù)木質(zhì),同時又提高建筑美觀性。
中國歷代匠師在建筑裝飾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特別是在北方的宮殿、祠廟、寺觀等建筑物中,大多都使用對比強(qiáng)烈,色調(diào)鮮明的色彩。例如,紅墻黃瓦(或綠瓦、藍(lán)瓦),朱紅色門窗和立柱,襯托著綠樹藍(lán)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畫,銀白色的臺基和欄桿,使整個古建筑顯得十分活潑,分外絢麗。
因各地的氣候、習(xí)俗、風(fēng)情等存在較大差別,在色彩運用上南北方也有很大差異。在北方,由于冬季比較寒冷,大自然色彩比較單調(diào),艷麗的色彩可以為建筑物帶來勃勃生機(jī)。但在南方,四季常青,山明水秀,為了使建筑的色彩與周圍自然環(huán)境相調(diào)和,使用的色彩就相對要淡雅一些,建筑物一般常使用灰色、黑色等色彩,白墻灰瓦,栗、黑、墨色的梁架柱,形成清雅純樸的格調(diào),在炎熱的夏天里給人一種清涼的感覺。
二、雕刻及泥塑
建筑雕刻技術(shù)始于原始社會晚期出現(xiàn)的泥塑,隋唐與宋元時期有了劃時代的深度發(fā)展,到明清兩代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傳統(tǒng)工藝,使磚雕、木雕、石雕各具特點。
(1)木雕:木雕工藝又大都體現(xiàn)在門窗、梁柱、額枋、雀替、斗拱、神龕等處的制作和裝飾上。例如,下面照片中的湖南汝城葉氏家廟的鴻門梁,就是一件上乘的鏤空木雕藝術(shù)精品。三層鏤空雕刻使雙龍戲珠形象十分逼真、生動。曲折蜿蜒猶如真龍;梁上的云水紋內(nèi)外相通,節(jié)節(jié)相扣,線條纖巧而有張力,其精湛的工藝真令人嘆為觀止。梁柱雀替上的雕刻裝飾更是豐富多彩,有鰲魚、飛鳳、卷草、花卉、瓜果、云紋、龍紋、回字紋等。南方許多古祠堂都能見到這種縷空透雕工藝,制作精美,立體感和感染力都極強(qiáng)。
木雕工藝在祠堂神龕隔扇上的運用也很常見,雕刻內(nèi)容主要是福祿壽禧、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山水花烏等,主體圖紋飾金粉,艷麗奪目。
(2)石雕:主要作為外觀裝飾,集中使用在臺基、大門或廳堂、山頭、屋脊等處,主要用于門當(dāng)、石獅、柱礎(chǔ)、角礎(chǔ)、神案、牌坊等構(gòu)件的雕刻。門當(dāng)一般為鼓形,有的在石鼓上方還精雕臥獅。石獅成對,一雄一雌,擺放在祠堂大門前的兩旁。
大木柱下均有石柱礎(chǔ)。柱礎(chǔ)有圓形、六角形、八角形、上圓下方形、上八角下四角形;圖案有圓柱紋、蓮花紋、卷草紋等傳統(tǒng)紋飾,有的還浮雕動物瓜果。不飾圖案的也會刻上精致的輪廓線,增加觀賞效果。祭祀用的神案一般用整塊青石做成,神案正面刻紋飾,下部雕支腳,支腳下端雕八只虎爪緊扣地面。
(3)磚雕:主要作為外觀裝飾,一般多用于門樓、門罩等外部空間,從功能上來講它不怕風(fēng)吹日曬、雨淋,又有很好的觀賞性,從而受到人們的喜愛。
(4)泥塑:也稱為灰塑或彩塑。
三、繪畫裝飾藝術(shù)
祠堂的繪畫裝飾主要有三類,即油彩畫、水墨畫、漆畫。
(1)油彩畫:主要用于門樓、梁架、雀替、窗花的木雕構(gòu)件上,使這些雕刻作品更具真實感、立體感,更富藝術(shù)效果;還可以保護(hù)木質(zhì),減少風(fēng)雨剝蝕的影響。祠堂里這些木刻的歷史故事、神話人物、花烏蟲魚等,涂上這些艷麗的油彩,更顯得栩栩如生,光彩奪目。
(2)水墨畫:主要用于藻井、照壁、窗戶上方及橫梁下、檐口處,有些畫則直接畫在祠堂的墻上。形狀有條幅、斗方、扇面、圓或半圓等。內(nèi)容大都是人物故事、花烏山水。在橫梁下、檐口處,則往往描繪二方連續(xù)紋樣、角偶紋樣、龍形鳳尾紋樣。與油彩畫相比,水墨畫顯得格外清新淡雅。
(3)漆畫:大都畫在祠堂的大門上。大門高大、寬闊、厚實,黑漆為底,左右兩扇大門繪制門神,門神分文臣武將。文臣魁梧睿智,武將高大威猛。門神的輪廓用棉花、石灰拌桐油捻成細(xì)長的繩狀物粘合而成,形成有力的線條,顯現(xiàn)出浮雕的效果。文臣的玉帶、武將的鎧甲則粘貼反光的金屬,簡直與真品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