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的建筑--古代印度與中國的建筑
一.古代印度建筑
古代印度位于亞洲南部的印度次大陸,外表像一菱形或鉆石形.印度這一名稱來源于印度河.發源與喜馬拉雅山的印度河和恒河,為發展農業提供了自然條件.印度的北方為喜馬拉雅山脈所阻隔;西面的興都庫什山脈,是印度與西方的交通要道,雅利安人就是通過這個要道進入印度的.印度的南半部是三角形的半島,東為孟加拉灣,西為阿拉伯海.南部的得干高原有森林和礦產,多澡澤草原。沿海平原區氣候宜人。古代印度包括今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和尼泊爾等國。
古代印度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的印度河文化時期,有考古挖掘的摩亨佐達羅等古城;第二時期是公元前2000--前500年的吠陀文化時期,建筑以木結構為主;第三時期為公元前324--前187年的孔雀帝國,這個時期是佛教興盛的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是石建寺廟。公元11--12世紀,伊斯蘭教徒先行在印度北部建立了幾個王朝。到公元15世紀末,印度的建筑伊斯蘭化了。
印度建筑最重要的建筑是宗教建筑,即使是城市也具有宗教的意味。馬里奧`布薩利指出,印度建筑的“整個建造活動具有一種巫術儀式的意義:首先要用占卜來進行選址,并要將魔鬼、精靈以及除神廟所供主神之外其他的神坻都驅逐出場地,以確保所選地段和宇宙之間存在著一種和諧的對應關系”。在馬里奧`布薩利看來,印度建筑的基本主題就是對“中心”的表現。這一主題對于建筑和城市規劃都是同樣適用的。每一座寺廟或是宮殿都是一個宇宙軸心、一個神圣的中心,它是天、地,甚至冥世的交匯點。由于在整個印度地區直至今日都將村落視為人類聚居的基本單元,因此,將這種中心的象征加以拓展,就成了城市平面中反復出現的母題。這種觀念首先是在摩亨佐達羅城得到體現。
公元前3000年在現今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下游有一個城市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意為“死者之丘”。城市分東西兩部分,中間一條主要干道寬達7米,城的西區是城堡,建在一個高約10米的人工平臺上,城的北半部中央有一個水池,長12米,寬7米,深約2米,據推測可能是宗教祭祀建筑,水池的東面和北面可能是宅第,池的西面是谷倉。城堡的南半部是會堂和寺廟,會堂可能是祭祀用的,是一個每邊長約28米的方形大廳,里面是四排磚砌的圓柱。寺廟的四周有柱廊,里面有走道和各種房間。另外城里還有高塔。從水池、寺廟等推斷,這個時候古印度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宗教體系,建筑也初步形成自己的形制。
印度是一個篤信宗教的國家,印度的宗教派別眾多,婆羅門教、佛教、印度教等,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活動都以宗教為中心,我們以此可以來理解為什么印度的建筑主要是神廟。
像巴比倫人崇拜山岳一樣,印度人相信神是住在山上和巖洞里的。于是,他們開始建造可以稱其為山岳和洞窟的建筑。黑格爾指出:“按照印度人的觀點,人類本身是神或要變成神,或人與死人的嚴格區分在印度就不存在。因此,印度的建筑在未受到伊斯蘭教來源影響的時候,不是用來住死人的而是像上述那些奇特的洞穴一樣,屬于建筑藝術的一個較早的時期?!痹谟《?,寺廟因其巨大的體量成為山的陰郁。在印度人看來,山是宇宙之柱和世界軸心的象征。而神廟只有和山聯系起來的時候才真正具有神圣性。
印度的神廟最主要是支提和毗訶羅。支提(Chaitya),原義是火葬的柴堆,泛指禮拜場所,在佛教建筑特指塔廟、祠堂或佛殿。其中最著名的是卡爾利(BuddhistChaityaKarli)的支提窟。毗訶羅(Vihara)意思是休閑安居的園林,佛教建筑指的是僧房、精舍和寺院。早期的支提和毗訶羅是木構建筑。這種毗訶羅(僧院)主要包括一個方正庭院,圍著幾排僧房,它也許多達三層,或更多層。院子中間是一座小庭堂,有石柱或木柱支撐。而遺存至今的多為仿木結構的巖鑿建筑,稱作支提窟和毗訶羅窟。這種石窟建筑常常位于峭壁上的巖穴中,是印度典型的建筑類型。在印度人觀念中,大地的隱深處和神域之間存在著某種關系。佛教的僧徒依山鑿窟,這些石窟往往是用來舉行宗教儀式的。
印度神廟的主要表現形式的卒堵坡(Stupa)。帕瑞克`紐金斯說,所有的印度廟宇都是廟山,佛教傳統的古典結構都是卒堵坡,但它根本不是一座建筑物,而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土山岳。卒堵坡是用來埋佛陀或圣徒骸骨的,它往往采用象征天宇的半球形的建筑物。馬奧里`布薩利指出,卒堵坡具有多重象征意義,如:一種神秘力量的中心;一種從外部看的宇宙形式;作為墓穴、衣冠冢或圣骨所;以及佛陀傳教和圣跡的紀念物等。它還被建在占領的土地上,作為一種祭品和忠于土地的象征。它代替了祭壇的意義,并被視為法力遍及宇宙的佛陀化身。而據國內一些學者研究,卒堵坡具有“宇宙之樹”、“眾神之窟”、“宇宙之柱”以及“太岳之初”的意味。最著名的一個卒堵坡的建于公元前250年的桑吉卒堵坡。
桑吉卒堵坡的半球體直徑32米,高12.8米,立在4.3米高的圓形臺基上,半球體是用轉砌成的,它的表面一層紅色砂石。四周有一圈印度特有的石欄桿,每面正中設了一個門,朝正方位。欄桿仿木結構,立柱頂上用條石連成一個環。門高10米,覆滿了深浮雕,輪廓上裝飾著圓雕,題材大多是佛祖的本生故事。在這里,卒堵坡真正成了佛的化身,它更是對佛及其統治整個宇宙和精神世界的無邊法力本質的顯現,即通過一種非偶像化的形式來表現佛的存在。它已一種對天穹的陰喻,象征著佛的無處不在和無際無形。通過這種方式,佛不僅被視為的人類的導師,更被視為宇宙的本體,富有意味的是,在桑吉卒堵坡的頂端,有一個方形石欄圍著的直徑逐漸變小的具有樹的造型意味的圓形傘狀結構。
二.古代中國建筑
中國位于歐亞大陸東南部。從地形上看,是西高東低,屬于有大河流經的內陸形。像所有古文化文明一樣,中國的文明也是在大河流域孕育的。原來認為只有黃河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現代考古學的發現,確認了長江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從氣候上看,中國屬于暖濕亞熱帶氣候,尤其是在兩條河流的中下游地帶,四季分明,氣候溫暖,降水豐沛,適合與廣泛耕種,是人類定居最佳的地段之一。因此,在中國主要的生產方式是定居的農耕方式。因此建筑的方式也是以土地為中心的村落和城鎮。
上古時期的建筑主要是指先秦至漢,也就是從夏、商、周、戰國、秦統一中國至兩漢,大約是在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220年。就像西方的建筑是以古希臘為源泉,中國建筑也在先秦奠定了基礎。李澤厚說道:“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本質,風貌大概始終沒有脫離先秦奠定下來的這個基礎規范。秦漢、唐宋、明清建筑藝術基本保持了個延續著相當一致的美學風格。這種“基礎規范”對于后代的建筑來說,其實就具有“原型”的意味。因此,我們有必要首先對于先秦至兩漢的建筑進行評價。
宗廟建筑是中國禮制建筑的一個體系。《釋名》曰:“宗,尊也,廟,貌也?!蔽墨I記載,古代宗廟,是每廟一主:唐夏五廟,商七廟,周亦七廟。在殷墟、二里頭、周原的宗廟遺址有可能是中國最早的宗廟。先秦時代的宗廟一直是一個謎。據史書記載,商湯建都在西毫。中國的宮殿遺址可以追溯到商代都城的所在,另外,商代中期的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也發現了宮殿基址。河南安陽小屯的殷墟所在地,也發現數十座宮殿遺址。周代稱王有六宮六寢,《周官宮人》云:“掌王之六寢之修。”周代的都邑建在陜西西山、扶風,近年在這里發現了那時的宮室遺址。春秋戰國,宮殿以臺榭為主。秦國的高臺建筑有近年發現的咸陽一號宮址。
在世界各民族中,冥事崇拜和種種與相關的墓葬禮儀以及冥世觀念之隆盛,也許只有埃及及堪與中國媲美?!兑捉洝吩唬骸肮胖嵴?,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樹?!薄墩f文》曰:“葬,藏也,從死,在草中?!边@說明,在遠古中國還沒有厚葬之風。而在《周禮》中將陵墓也列入禮制之中,“冢人掌公墓之地,辯其姚域而為之圖,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為左右。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各以其族。”《水經注》曰:“秦謂天子冢曰山,漢曰陵?!彼郧厥蓟柿戤敃r曰“驪山”,漢高祖冢就叫做“長陵”。在中國先秦的陵墓中最壯觀的就是秦陵。
秦陵是秦始皇贏政的陵墓,建成于公元前210年,陵山原高120.6米歷經2000多年風雨去侵蝕,至今仍高76米,遙遠看去像一座截頂方錐形的小山,完全可以和金字塔相媲美。陵園布局仿秦都咸陽城,分內城、外城二重,內城周長2520米,外城周長6249米;封土下的地宮則象征著咸陽皇宮。司馬遷在《史記》再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宮觀、百管、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痹谇亓曛車l現的兵馬俑坑,有近千武士俑、上百陶馬和數十輛戰車,場面十分巨大。
長城起源于戰國時諸侯相互攻占自衛。地處北方的秦、燕、趙,為了防御匈奴,還在北部修筑長城。秦統一全國后,西起臨銚,東至遼寧遂城,擴建原有長城,連成3000余公里的防御線。秦時所筑長城猶存一部分遺址。以后,歷經漢、北魏、北齊、隋、金等各朝修建。當然秦長城只剩下遺跡,而我們現在在北京見到的八達嶺長城其實是明代重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