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瑪雅建筑
瑪雅建筑瑪雅人擅長建疊澀拱,神廟屋面常有方臺形頂冠,為了突出神的尊嚴,使朝拜者在遠處就可看到它,頂冠的高度有時超過殿身高度的兩倍。瑪雅人的雕飾很有特色,墻壁、門扇甚至神殿的頂冠表面都充滿雕飾,題材多為怪獸的頭形和夸張的面部。此風格被現代南美諸國所繼承,是墨西哥等國建筑的主要特色。
2、特奧蒂瓦坎建筑
特奧蒂瓦坎建筑居住建筑多為庭院式,采光通風比瑪雅建筑有改進。
世遺評價
世遺評價:“眾神創造的城市”———圣城“特奧蒂瓦坎”,建于公元1世紀至7世紀,建筑物按照幾何圖形和象征意義布局,以建筑物(特別是月亮金字塔和太陽金字塔)的龐大氣勢而聞名于世。
曾經的政治宗教中心
太陽和月亮金字塔是特奧蒂瓦坎古城遺址的主要組成部分。特奧蒂瓦坎古城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前、美洲的一個重要政治和宗教活動中心,光輝燦爛的印第安文化 之一。它有"諸神之城"的美名。當阿茲特克文化在美洲中部高原興起時,特奧蒂瓦坎古城已經成為廢墟。人們來到寂靜廣闊的古城廢墟時,看到宏偉壯觀的建筑遺 跡,不禁肅然起敬。
太陽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
太陽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造型為四邊形層疊平臺,每層向上收縮,當神殿和祭壇之用。祭司在塔頂祭祖太陽神、雨神和戰神。另外,這里還舉行犧牲儀式,祭司把活人綁在"犧牲石"上,剖胸取心奉獻給太陽。
全盛時期的特奧帶瓦坎是阿茲特克人的圣地1971年在太陽金字塔的考古挖掘證實了這個觀點。人們在金字塔的中心發現了放有祭品的洞穴。 月亮金字塔位于古城的最北端,高度低于太陽金字塔,頂部已經坍塌。
3、托爾特克建筑
托爾特克建筑托爾特克人的文化與瑪雅文化平行發展,各有特色又互為影響,建筑也有許多相似之處。代表建筑是 建于公元2 世紀左右的陶底華岡太陽神金字塔,包括太陽神、月神和羽蛇神等神廟,月神為主,居于主軸一端,其他各廟分設左右形成若干橫軸,布局嚴謹,紀念氣氛極濃。太 陽神廟金字塔至今保存完好,塔分五層,底面約為210 米見方,與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差不多。總高六十于米,通向頂部的階梯寬度逐層縮小,增強透視感,使建筑的向上趨勢很強烈。托爾特克人對蛇有特別的偏愛,常 以蛇形作為建筑裝飾的母題,造型奇特,夸張而生動,是其重要的特色之一。
托爾特克(Toltec),古代托爾特克人在繼承和吸收特奧蒂瓦坎文化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了自己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墨西哥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創立了偉大的藝術文明——托爾特克文明。該文明在很多方面曾影響阿茲特克文明和瑪雅文明的發展。
托爾特克人原是居住在墨西哥北部的一支游牧民族。大約在公元800年左右已經進入階級社會,并開始南遷到中部高原地 區。大約50年之后,這個奴隸制國家出現了一個有名的首領 叫霍拉特,對治理國家作出了杰出貢獻。后來他不幸被敵人殺死,其子繼位,自稱為克沙爾柯脫爾。公元856年,克沙爾柯脫爾開始營建規模宏大的圖拉城。公元 967年,托爾特克人遠征達金和奇欽·伊察,在那里建立了新的瑪雅托爾特克城邦。公元1156年奇奇邁加人攻陷圖拉城,于是托爾特克人在中部高原地區的統 治也就隨著圖拉城的陷落而終結。
在托爾特克人南遷到中部高原地區后,特奧蒂瓦坎文明開始衰落,這就為托爾特克人發展自己的文明 創造了一個契機。特奧蒂瓦坎城被毀滅后,特奧蒂瓦坎文明雖然開始顯示出衰落的跡象,但其發展并未中斷,很快又在其他地方興盛起來,并逐漸與當地文化結合。 在這種結合過程中,一系列文明產生了,例如,霍奇卡爾科文明、艾爾塔星文明、猛特奧爾凡文明以及托爾特克文明,而在這些文明中,托爾特克文明最具代表性, 其成就也最大。
托爾特克文明興起于圖拉城。圖拉,屬今墨西哥伊達爾哥州,位于墨西哥城北83公里處的群山懷抱 中。圖拉城的城池建在山上,山下為特奧特拉潘(Teotlapan),圖拉河流經其間。圖拉城雖然在山上,但河流、森林、野獸和石材為其發展創造了有利條 件。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者是托爾特克人。他們在吸收特奧蒂瓦坎文化和后特奧蒂瓦坎文化的基礎上,在圖拉城創建并發展了自己的文明。
圖拉城是托爾特克文明中的一個重要文化遺址,該遺址是在1942年開始修整的。圖拉城古文化遺 址,分布在一個每邊長約120米的四方形廣場的周圍。它的北面有一個最大的神廟,是托爾特克人祭祀金星的神廟所在。另外,還有太陽神廟、燒焦的宮殿、球 場、祭壇和起居室等等。布局講究對稱,有排水設備,且大量地應用了模制土坯(即日曬磚)。圖拉城中還有專門的石器作坊,石器作坊里的原料大都為堅硬的黑色 的石頭,這些黑色石頭是用來制造農具和武器的,作坊集中在專門的街區。另外,在某些街區還設有專門的紡織和制陶作坊,所有的作坊都是家庭作業。圖拉城面積 約13平方公里,人口最多時達6萬,谷地里還生活著約6萬人,在谷地里生活的大多為農民,他們主要從事玉米、菜豆和辣椒的種植。
4、印加帝國建筑
印加帝國建筑公元12 世紀左右,在今南美秘魯一帶,印加帝國力量相當強大,公元15 世紀左右建成的瑪楚一皮克楚城是該時期居住與宗教中心,也是帝國重要的軍事要塞之一。城墻用精心琢磨的大石快密縫砌成,布局隨地勢起伏變化。房屋多長方形,兩坡屋頂,厚厚的石墻上有許多放置物品的龕或櫥。建筑古樸粗礦,基本沒有裝飾。住宅多用內院式,外墻一般不開窗。
蒂亞瓦納科太陽門是該城保存較好的印加帝國時期的建筑,建于公元12 世紀前后。門高3 米,寬3.8 米,用整塊石頭鑿成。門楣上有一個形象逼真卻又具有抽象韻味的獅子頭像,
周圍配以幾何圖案的花紋,雕刻精美,刀法洗練。被視為美洲古建筑文化的重要遺產之一。
5、浪漫主義建筑
浪漫主義建筑是指18 世紀下半葉到19 世紀下半葉活躍在歐洲文藝領域中的浪漫主義思潮在建筑創作上的反映。這種思潮強調個性,提倡自然主義,主張用中世紀的藝術風格與學院與學院派古典主義藝術抗衡。在建筑上往往表現為追求超凡脫俗的修道院趣味和豐富多彩的異國建筑情調。采用哥特建筑風格建造的堡寨到處皆是。東方建筑小品和仿伊斯蘭禮拜堂建筑形式的建筑也常常出現。
浪漫主義發源地是英國,作品較多。1836—1868 年建成的英國國會大廈,1841—1846年建成圣吉爾斯教堂和1868—1877 年建成的曼徹斯特市政廳等,都是浪漫主義時期哥特復興建筑風格的幾項代表作。
6、折中主義建筑
折中主義建筑折中主義建筑是19 世紀末到20 世紀初的一種建筑創作思潮,它的主題思想是要彌補所謂的“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在建筑上的局限性”,這種思潮認為,只要能實現美感,可以不受風格的約束,自由組合各種建筑式樣或拼湊不同風格的裝飾紋樣。由于這種建筑的倡導者只重建筑自身比例均衡,不受某種固有法式的限制,往往在一座建筑上既有古希臘的山花,又有古羅馬的柱式和拱券,還有拜占庭式的穹隆。又有“集仿主義”之稱。
折中主義流行了將近一個世紀,19 世紀中葉以法國最為典型;19 世紀末到20 世紀初卻以美國流行較廣。1861 年至1874 年建成的巴黎歌劇院是折中主義建筑的代表作。
7、現代主義建筑
與路斯同時的還有德國建筑師貝侖斯,第一次把工業廠房的設計升華到藝術領域。1908年他為德國電器公司設計的氣輪機制造車間,開創了工業建筑的新面貌。貝氏對新建筑運動的推進影響很大,人們公認的幾位現代主義建筑大師,如瑞士的勒·柯布西埃,德國的格羅皮烏斯和密斯·凡·德·羅都曾在他的事務所做過他的助手。在貝侖斯的指導下,柯布西埃懂得了新藝術的科技根源,密斯·凡·德·羅繼承了貝侖斯嚴謹的思維和追求典雅美;格羅皮烏斯(包豪斯建筑學校首任校長)則體會了工業化的深遠意義。
賴特“草原住宅” “美國人住宅” “流水別墅”。賴特從事公共建筑的創作,早期的約翰遜制蠟公司,中后期的古跟海姆博物館和普賴斯大樓,都是引人矚目的大型工程。特別是古跟海姆博物館,建造于紐約,賴特一反當年自己創造的有機理論,我行我素,不與環境協調,引起一些人的非議。不過,該管在參觀線路的組織上,在對殘疾人的照顧方面頗有開創精神。
二次世界大戰后,特別是歐美諸國經濟復蘇的50 年代,各國建筑師的創作活動增多,設計思想十分活躍。現代主義建筑的設計原則(即上述四位大師設計理論的綜合提煉)被建筑界同行普遍接受,并通過各自實踐而有所創造與發展。四位大師左右歐美建筑界的形勢逐漸被多元化所代替,多元化取代了由少數大師壟斷的國際論壇。較著名的有:1 以講求“人情味”和地方風格著稱的芬蘭建筑師阿爾托。他的創作以當地盛產的木材為主要建筑材料,給人以柔和、多情并與環境緊密結合的意境。他不喜歡大體量的龐然大物,對于那些不得不用大空間解決的房屋,他都主張化整為零,盡量玲瓏一些,使人感到親切一些。珊納特賽羅鎮中新主樓是其代表作。
2 追求粗礦風格的“粗野主義”。前面已介紹過的勒·柯布西埃設計的馬賽公寓是其開端,英國建筑師斯特林和戈文是其支持者。蘭跟姆住宅和萊斯特大學工程館,是他們的代表作。“粗野主義”不純追求建筑風格的粗纊豪放,對建筑功能的組織,他們也有一些理論…
3 講求技術精美,是密斯·凡·德·羅一生的追求,終身不渝。戰后,他繼續堅持這種風格的創造,并吸引了一批追隨者,小沙里寧是繼承這種風格的重要代表。通用汽車技術中心是他和父親老沙里寧共同創作的,但小是主要創作人,“密斯風格”的繼承與發展。
4 追求典雅。致力于運用傳統的美學法則來使現代的材料與結構產生規整、端莊與典雅的古典美感。盛行于美國,代表人物有約翰遜、斯東和美籍日裔建筑師山崎實,音澤雅馬薩基。由于這種風格使人產生莊嚴與秩序感,美國官方辦公建筑和金融業大樓喜歡采用。有斯東設計的美國駐新德里大使館和1958 年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美國館,雅馬薩基設計的美國韋恩州立大學麥格拉格紀念會議中心和1964 年西雅圖世界博覽會中的科學館等,是典雅主義風格的著名代表。
5 標榜高科技時代的“機器美”、“結構美”。持此種觀點的人主張用最新的材料,如高強鋼材、硬鋁合金、塑料和各種化學制品來制造體量輕、用料少,能夠快速與靈活裝配、拆卸與改建的房屋。玻璃幕墻是他們最愛采用的構造手段和表現形式。玻璃幕墻是同戰后玻璃工業的發展(隔熱、反射),化學工業的發展(密封條與墊圈),空調技術的發展(外圍薄壁但能保證冬暖夏涼)和機械化施工技術的發展分不開的。由于它和那么多現代工業息息相關,因此,它的應用于建筑會使人聯想到這是現代科學技術進步的反映。(被稱為繼艾菲爾鐵塔之后在巴黎建成的又一座劃時代紀念碑的蓬皮杜國家藝術與文化中心是其作品)。
6 講求個性與象征。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建筑設計應有自己的個性,每一項新的設計項目,都是一次個人的精彩表演,絕不能與他人雷同。二戰后,勒·柯布西埃就是一個極力主張個性與象征的先鋒。朗香教堂是他與眾不同的既有個性又有宗教象征的典型作品。
小沙里寧(環球航空公司侯機樓)。
悉尼歌劇院(丹麥建筑師伍重)。
華裔美籍建筑師貝律銘擅長設計高層建筑與文化建筑。早年受格羅皮烏斯和密斯·凡·德·羅影響較深,設計了不少具有“密斯風格”的大樓。他擅長在鋼筋混凝土中顯露才華,并且十分注重與環境的協調呼應。他說;“要是你在一個原有城市中建造,特別是在城市中的古老部分中建造,你必須尊重城市的原有結構,正如織補一塊衣料或掛毯一樣。”華盛頓國立藝術館東館,既有現代建筑的新意,又與原有環境緊密協調相得益彰,是貝律銘卓越才能的具體體現。
8、后現代主義建筑
后現代與解構主義建筑思潮60 年代,一些人對現代主義的建筑觀點和風格提出批評,對現代建筑理論中的強調理性,追求凈化持否定態度。他們以密斯·凡·德·羅的明言“少就是多”為靶子,認為那是不要歷史,否定人性的清教徒式的說教。
什么是后現代主義的特征,至今無統一的看法和結論。報章雜志介紹多的,是該種思潮的主要理論家、美國建筑師斯特恩提出的三種表現:1 反對光禿禿的建筑造型,主張增加具有傳統韻味的裝飾;2 反對現代建筑的自身純潔與理性,主張建筑應繼承歷史,應與環境相結合;3 反對“國際式”方匣子,主張個體建筑應有特色,使它具有象征性和隱喻性。
被譽為后現代的第一個名作是文丘里為他母親設計的栗子山住宅。他一反美國流行的平頂洋樓,而是用坡屋頂再現了早期殖民式風格的山莊別墅,親切可人。包括室內的家具陳設,文丘里都借鑒傳統做了精心的籌劃。1976 年,文丘里為美國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所作的設計,墻面的色彩與圖案都與原有建筑相呼應,在轉角處還安置了一跟用木材制作的變形愛奧尼克柱,被認為是后現代注重傳統的代表作。
1982 年,美國建筑師格雷夫斯設計的波特蘭市政大樓,標志著后現代已進入美國官方大型建筑。
解構主義是近年出現的一種新思潮,國內建筑界至今尚無統一的見解。有人說它是反構成主義或反結構主義;也有人說他是要喚醒一種新的審美意識,對長期被排斥在正統觀念之外的沖突、破裂、不平衡、不穩定的組合形式給以肯定。解構主義認為,從古希臘的伊瑞克先神廟,到哥特時期的巴黎圣母院教堂;從賴特的流水別墅,到朗香教堂;從文丘里的老人公寓,到約翰遜的電報電話大樓,建筑的對比、張力、破裂的形象日益明顯。解構主義就是要將建筑創作中那隱匿的、潛在的或被迫從屬的形式特征加以強化,以正面的形式特征突出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解構主義具有較強烈的開拓意識,并以其激進,甚至破壞性的思想及理論,嘗試從跟本上推翻傳統建筑文化體系。因而,他們的理論和實踐難以被人理解,并引起人們的爭議。
作品屈米設計的巴黎維萊特公園、東京新國家劇院;埃森曼設計的卡奈基—麥倫研究所;哈迪特設計的香港頂峰俱樂部,是其代表作。歷史在飛躍地前進。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新陳代謝的周期日益縮短。繼后現代、解構主義之后,必然還有更新的思潮出現。“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