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質,心理要素(感覺、知覺、想像、情感四方面)
一、美感的本質
美感——是接觸到美的事物時引起的一種感動,是一種賞心悅目、怡情悅性的心理狀態,是對美的認識、評價和欣賞。在西方美學史上,美感又叫“審美鑒賞”、“審美判斷”或“趣味判斷”。
理解美感的概念,要注意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把握:
1、美感是一種“感動”,在美感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因素,脫離了情感,就不會有美感。
2、美感不是任意的情感或感覺,比如它不是痛感、不是悲傷感、不是憤怒感,也不是冷暖寒熱等感覺,而是一種賞心悅目、怡情悅性的感覺。
3、這種美感中包含著人對客觀事物的評價和判斷,因此,體現了人對事物的認識。但是,這種認識不同于一般的科學認識。在引起美感的過程中,沒有一般科學認識所必需的概念的邏輯推理和判斷。審美的趣味判斷是一種特殊的反映形式,在這種特殊的反映形式中,認識活動是潛藏在情感活動之中的,知覺、想象、理解等認識因素暗含在對感性的具體形象的感受之中。因此,對美的事物的理性認識常常是不自覺的。
美感的本質特征:
美感的本質特征是形象的直覺性、精神的愉悅性、潛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創造性。這四個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悅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創造性密切統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與理性、再現與創造的完整統一。
1、美感的形象直接性
(1)美感形象直接性的內涵與特點:美感的形象直接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現象都是以其具體可感、富于感染性的形象特征直接引起人的美感,美感活動始于這些形象特征的直覺并始終不脫離這些生動的直覺。
美感之所以有這種形象的直接性特征,一方面是由美的特征決定的,另一方面是由長期的審美實踐決定的。美感的本質特征是形象的直覺性、精神的愉悅性、潛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創造性。這四個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悅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創造性密切統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與理性、再現與創造的完整統一。
(2)如何理解美感的形象直接性?
C理性認識潛藏、沉淀在對美的感性形象的品評與體驗之中。雖然美感是人們直接感受形象而產生、并由形象直接引起的。但美感是包含著深刻的理性內容的。
客觀事物之所以引起人的美感,人們之所以認為這一事物的形象是美的,從根本上說,都在于它們體現了人的自由創造。一切美的根源都在于事物與人的實踐活動的關系。從審美主體方面說,單純依靠感覺、知覺,沒有一定的實踐體驗和社會生活積累,是不能判斷美與不美的;感覺到事物存在,不一定能感覺它的美與不美,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只有那些對生活本質、美的本質有一定認識的人,具有一定理性思維能力的人,才能欣賞客觀事物的美,才能產生美感。
但是,美感中的理性內容也是不同于一般科學認識的理性內容的。作為抽象邏輯思維的結果的理性認識,也要依賴于感性認識,但它是從大量感性認識中抽象出來的,是運用概念、推理和判斷進行邏輯思維的結果。這種理性認識是直接用抽象的概念、判斷、公式和推理表達出來的,是排斥掉了一切形象具體的感性材料的。
而美感中的理性認識,是潛藏在、沉淀在對美的感性形象的品評與體驗之中的,而不是直接外露的。它不能脫離具體的可感形象,是包含在人們對具體形象的感受之中的理性認識。
由此得知,美感的形象直接性就是指美感是深刻理解了的感覺,理性認識以感性形式表現出來。美的理性內容是用形象來表達的,而不是用抽象概念來表達的,美感中的理性內容融合、滲透、沉淀在知覺、表象等感性因素中。
2、美感的精神愉悅性
(1)什么是美感的精神愉悅性
(2)美感的精神愉悅性不同于生理快感,而是生理快感與心理愉悅的統一
生理快感也能使人感動,但單純的生理快感不是美感。美感與生理快感的本質區別在于:生理快感只是物質滿足生理感官的需要而引起的舒適、快樂,例如炎熱的夏季口渴時,喝上一杯清涼可口的飲料,就會產生涼爽舒適的感覺。而美感不單純是生理欲望的滿足,更主要是精神上的審美需要的滿足。當我們欣賞一幅美的畫、一道美的風景時,我們所感受到的不是物質上的滿足,而是精神上的滿足和享受。在美感的愉悅情感中,潛伏著人對美感形象的、不自覺的理性認識和思想,體現了人的心理反映的認識。正是人的理性認識和情感在美感活動中的和諧統一,才使美感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才使美感對人的精神世界產生深刻的影響。
3、美感的潛伏功利性
(1)什么是美感的潛伏功利性
(2)美感功利性的根源及表現
美感的社會功利性是由事物的實用性發展而來的,某種事物一旦獲得審美價值以后,人們可以力求為了這一價值而去獲得這一事物,而忘掉這一事物的價值來源,甚至連想都不想一下。這也只是說明美感的功利性是潛伏的,蘊含在愉悅之中。美感功利性是在非功利性后面潛伏的。隨著生活的發展,人對客觀事物的性質、規律和它實用性認識愈來愈深廣,人的社會需要也越來越多樣,人的自由創造也是越來越千姿百態,越來越精巧,越能引起人的審美喜悅。美感不僅給人以賞心悅目、心曠神怡的喜悅,使人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娛樂和休息,而且就在這種喜悅中給人以精神上的影響提高人的思想境界,豐富人的情感和情操,使人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進一步激起為美好生活理想和改造環境而積極奮斗的熱情,從而潛伏著更深廣的社會功利內容。
4、美感的想象創造性
想象是一種認識,這種認識不僅能感知直接作用于主體的事物,而且還能在頭腦中創造新的形象。這種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就是所謂想象創造性。它是把知覺所供給的表象,重新加工改造,組合為新的表現和形象。即在表象的基礎上形成一種獨具的新穎的形象。形象創造性一方面具有不可重復的獨具性、唯一性;另一方面,又要具有新穎性。這兩方面都必須符合客觀規律性,也就是說,美感的想象創造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美感的想象創造性體現在對具有唯一性的新形象的創造方面美感對感性世界的新的認識形式、新境界的實現,尤其是具有不可重復的唯一性,這正是創造性的本質。美感是對感性世界的一種特殊把握,這種把握不是先前已有東西的簡單重復,它是真正名符其實的發現。這種不可重復的發現在藝術創造中尤為重要,是藝術形象具有典型性和感人魅力的表現。不論是繪畫、雕塑、音樂、舞蹈,還是戲劇、電影、文學和詩歌無不如此。
(2)美感的想象創造性還體現在對新穎意境的創造方面美感的形象創造性,除了對感性世界有不可重復的發現外,還在于孕育了不同的意境。對感性世界的物質的獨特發現,畢竟是少數,多數美感的想象創造性在于孕育了不同的意境。即不同的人對感性世界沒有獨特的發現,但由于不同的人所處的不同境遇,面對相同的客觀事物會引發不同的情感和聯想,也會用不同的表現形式去表現客觀事物的美,因而也能產生想象創造性。比如詩人面對同樣的西湖美景、黃昏落日、一輪明月,卻吟詠出了無數意境各異、給人不同美感的詩篇。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的思想感情也是不斷地發生變化的,因此美感中的想象創造性也是沒有止境的。每個人的性格和生活經歷不同,對客觀事物的感受就不同;用自己喜歡和擅長的手法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往往就能創造出具有獨特創造性的意境。沒有新穎的意境,便不會有美感的生命力。
二、美感的心理因素
(一)感覺
1、感覺及其作用
感覺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在人腦中所產生的對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是認識的初級形式。
感覺是一切心理活動的基礎。
感覺可以反映客觀事物各種屬性,如顏色、線條、聲音、氣味等。感覺是依賴于客觀物質作用于人的大腦、依賴于感官的正常機能產生的。因此,五官的感覺構成人類一切活動的基礎。
審美對象都具有可感的形式,這些可感的美學形象的形式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才能開始人的審美活動,所以說,感覺是我們進入審美世界的第一個臺階。同時,美感活動始終不能離開感覺活動,一切較高級、較復雜的心理機能如知覺、聯想、想象、情感、理解等,都是以感覺為基礎的。這些較高級的心理因素在審美活動中更是始終離不開感覺。
2、視覺和聽覺在審美中發揮最主要的感覺作用原因是:
(1)視覺可以看到各種顏色、線條、動作、表情及人與物的各種形態等;聽覺可以聽到各種具有不同音質、音調、旋律、節奏的聲音等,與味覺、嗅覺、觸覺相比有更為廣闊的表現范圍,較少受到時空距離的限制。
(2)視覺、聽覺與理智聯系較密切,較少受生理需要的制約,因此,具有更大的自由性。
(3)視覺和聽覺能真實反映事物的特征,較少受主觀條件的限制和影響。
(二)知覺:大腦對客觀事物的整體性和事物之間的關系的反映。
1、知覺與感覺的聯系與區別
(1)區別A在知覺中,大腦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整體性和事物之間的關系,而在感覺中,大腦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個別屬性。B知覺的產生必須通過各種感官的聯合行動才能獲得,是在多種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而感覺在客觀事物單純作用于人的某一感覺器官時也能產生,感覺直接產生于感官對客觀事物的接觸。這是由于感覺是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直接反映,而知覺是對客觀事物整體性及其關系的完整反映。也就是說第一點區別決定了第二點區別。
(2)相同
(3)知覺與感覺的聯系
A感覺是知覺的基礎。客觀事物總是由許多個別屬性所組成的,沒有反映事物個別屬性的感覺,反映事物的整體性的知覺就不存在。感覺是一切復雜認識的心理基礎。知覺必須以各種形式的感覺為前提,如果沒有對各種花的顏色、氣味等個別屬性的感覺,就不可能形成對花的整體性的知覺。感覺到的事物的個別屬性愈豐富、愈精確,對事物的知覺也就愈完整、愈正確。
B感覺往往作為知覺的組成部分而存在。事物的個別屬性總是離不開事物的整體屬性而存在。人在實際生活活動中都是以知覺形式反映事物,感覺只是作為知覺的組成部分而存在于知覺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覺存在。
C知覺是比感覺高一級的心理活動,不是各種感覺的簡單相加,而是在感覺基礎上意識到感覺意義,與理解有密切聯系。知覺雖然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但是不同于各種感覺因素、個別屬性相加之和,知覺的內容與感覺的內容具有質的不同,不是用各種感覺所能取代的。
3、知覺在審美中的作用和特點
(1)審美知覺的整體性及其作用
整體性雖然是知覺的一般特征,但在審美知覺中更加集中。審美知覺不是各種事物及其各種屬性相加的總合,而必須是一個完整的有機整體,如把審美對象的知覺作為許多孤立的部分,那就不能感受和認知美的對象,引起美的活動。如聽音樂時,我們的知覺是單純的聲音或孤立的一個個音符,那就不可能獲得由音調、旋律、節奏等過程的音樂的整體美,就不能欣賞音樂的完整性和生動的藝術形象。再如,我們欣賞繪畫時,我們只感到一塊塊的色彩,一個個的形體,而不能知覺色彩和形體所構成的完整形象和它的構圖所表現的意境,則不能欣賞繪畫的美。審美知覺不是零碎的、孤立的,而是構成一個完整性的有機形象,因此才能使人感受對象的美,才能真正地獲得美感和審美享受。
(2)審美知覺的選擇性
作為感官的客觀事物是紛繁的、各式各樣的。對許多感性事物,人不能同時接受,而必須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有選擇地接受少數事物,這樣知覺才會鮮明和清晰,才會體現出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這種選擇性在審美中是非常突出的。如我們在露天劇場看演出,盡管環境非常雜亂,我們可以專心知覺舞臺上的形象與表演,而不去聽環境的吵鬧聲,不去看過往的行人和車輛。這種專心知覺舞臺上的形象而不聞周圍環境的吵鬧的現象,就體現了審美知覺的選擇性。再如,兩個人欣賞同一幅山水畫,有可能一個人特別注意構圖技巧和意境,而另一個人則特別注意用筆用墨、線條和皴法。雖然兩人都知覺山水畫的完整形象的美,但注意點不同,所得到的美感也各異。這也體現了審美知覺的選擇性。正因為人們的審美知覺有選擇性,所以繪畫要有畫框,演戲要有舞臺,使畫家和戲劇家的選擇性與欣賞者的選擇性盡量一致起來,最大限度地產生共鳴。
(3)審美知覺帶有濃郁的情緒和感情色彩
同一個審美對象,往往因欣賞者的情緒或感情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審美知覺。如高興時感覺月色融融、夜靜荷香的審美知覺,在人愁苦思鄉時卻可能變成月色清冷、寂寥惆悵的審美知覺。所以審美知覺中是伴隨著濃郁的情感的,它能夠因此而觸發人的想象和理解,使審美心理活動得以進一步的展開,從而使人從對美的事物的欣賞中產生更豐富的審美享受。
(4)審美知覺有統覺作用
(三)想象:是人腦中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和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
1、想象的特點:
(1)想象的基礎是人的獨特心理功能與社會生活積累。作為一種特殊的心理功能,想象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有了想象能力,才使人類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人類的一切發明創造、科學實驗、藝術創造都離不開想象。但是,人類進行想象的活動受制于社會歷史條件,整個人類的總體想象能力是隨著人類歷史的不斷發展而不斷提高的;每個人的想象力也是不同的,想象的基礎是社會生活。
(2)想象的本質特征在于改造表象并創造新形象,在于創造性。想象的直接結果是創造新的形象,任何想象都是具有創造性的。
(3)想象是一種認識,不同于聯想。雖然想象是始終不能脫離形象的心理活動,但想象又是分析、綜合、加工、改造表象的理性認識。它是一種用形象化來思維的心理活動。聯想是從當前事物的感知中回憶起有關的其他事物,是中樞神經已經形成的暫時聯系的恢復;而想象是在頭腦中改造記憶中的表象,從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是中樞神經中舊的暫時聯系經過重新組合形成的新的暫時聯系的過程。因此,聯想的結果是記憶形象的再現,而想象的結果是記憶形象經過重新組合而形成新的形象。
3、想象的種類、聯系與區別:
(1)想象的種類
(2)兩種想象的聯系與區別
4、想象在形成美感過程中的作用:
在美的創造和審美欣賞中都離不開想象。首先,沒有想象,人就不能形成審美理想,不能創造出比現實生活中已有的事物更美的現實美和藝術美。一方面,人類總是不斷想象更美好的生活,才不斷創造新的、更美的生活形象;另一方面,藝術作品中的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的創造都是藝術家創造性想象的結果。藝術創作中以創造性想象為主,再造性想象只是在參與創造性想象過程中起作用。
其次,對各種美的欣賞都需要欣賞者的想象。審美欣賞中以再造性想象為主,同時也包含一定的創造性想象。比如在對藝術作品的欣賞中,每個人都根據自己不同的人生體驗和生活積累再造藝術作品中的形象,形成新形象。所以人們說,“有一千個人欣賞《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形象?!庇辛讼胂?,人們能夠從靜態的繪畫中感受到動態的美感,從虛擬的示意動作中感受到真實的生活形象,使人們從文學作品的抽象語言描寫中感受生動形象的生活畫面。所以說,想象不僅在創造社會美和藝術美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審美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四)情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反映形式,它是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種復雜的心理反映,是主體對待客體的一種態度
1、審美情感的特點:(1)在審美情感中,人的理智(認識)、意志(需要)和情感處于和諧統一之中,由于這種和諧統一,在審美中才會感到無私與自由的愉快。(2)審美情感以日常情感為基礎,但審美情感中蘊含著理性認識,比日常生活情感含有更豐富的、更深刻的社會內容。因此,它更能夠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3)審美情感不同于認識情感和意志情感,它始終不脫離具體、完整的生動形象,直接對形象產生情感,具有復雜的個性和多樣性;而不象認識情感、意志情感那樣具有社會普遍性。
2、情感在美感形成過程中的作用:
情感在美的創造和欣賞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感貫穿于美感形成的全過程。如果說想象是人們創造美、欣賞美的核心,情感就是人們創造美、欣賞美的動力。
首先,在美的創造過程中,情感是人們創作的動力。人們在生活中對客觀事物產生的情感,是人們對生活形象、現實事物產生美感的基礎;在生活中孕育的藝術家的情感,是藝術家產生創作愿望的基礎;藝術作品中飽含著藝術家的情感,只有浸透了創造者豐富情感的藝術形象才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
其次,在對美的欣賞過程中,美感的形成也離不開情感。在欣賞自然美時,往往由于觸景生情產生美感;在欣賞社會美時,往往由于社會事物對人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或包含了人們在實踐過程中對現實事物產生的美好的情感而產生美感;在欣賞藝術美時,往往由于藝術作品中包含的藝術家的豐富情感與欣賞者產生強烈共鳴而產生美感。
表象——是在記憶中所保持的客觀事物的形象。換句話說,就是感知過的事物不在面前時,在人的大腦中再現出來的這一事物的形象。表象作為人的大腦反映客觀事物的形貌保存在人的記憶中。我們前面說過,人的知覺總是以原有的知識和經驗來補充的,實際上這些知識和經驗都是以表象的形式存貯在記憶中的,同時,在感知中又產生新的表象。因此,感知是表象的直接來源,表象又積極地活躍于感知之中。有了表象,我們才能把過去的事物同現在的事物聯系起來,才能進行高級的心理活動(聯想、想象和思維等)。
表象與知覺的聯系與區別
(1)表象與知覺的區別
(2)表象與知覺的聯系
表象在審美活動中的作用
表象在審美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體現于在人們感知審美對象時,所有與當前審美有關的表象都積極活動起來,能夠補充和加強審美感知活動,從而構成完整而豐富的知覺形象,產生強烈的美感體驗。頭腦中貯存的表象數量多少,是審美能力的重要標志之一。離開了表象活動,藝術與審美就不能存在了。我們的國畫中強調的“虛實相生”、“形神兼備”,實際上體現了心理學上“知覺與表象相互為用”的作用。“實”的形象喚起人的知覺;“虛”的空間供審美者借助表象活動補充知覺內容,從而產生玄妙的審美意境和審美趣味。
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表象的概括性與概念的概括性是兩回事。表象的概括性保留了同類事物的表面特征,且突出了事物的直觀性,屬于人類認識的“感性認識”范疇;概念的抽象性是對同類事物本質特征的抽象概括,舍棄了具體事物的非本質的表面特征,不具有直觀性,屬于人類認識的“理性認識”范疇。表象是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過渡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中間環節。
聯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它既可以由當前感知的某一事物想到與此有關的另一事物,也可以在回憶某一事物時又想到與此有關的事物。這里需要注意;“由當前感知的事物想到與此有關的另一事物”中的“感知的事物”,包括人的各種感官感知的事物,不僅包括看到的,也包括聽到的、聞到的、嘗到的、觸到的以及由內部感覺意識到的事物。
形成聯想的客觀基礎是事物間的普遍聯系,具有各種聯系的事物反映在頭腦中,形成暫時的神經聯系,一旦有相應的刺激促使這一暫時神經聯系恢復,就形成聯想。
聯想的不同形式及其不同作用
聯想具有多種形式,一般根據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性質區分為接近聯想、類似聯想、對比聯想、關系聯想等。大家比較熟悉的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就是對多種聯想形式的廣泛運用。
各種聯想形式的特征及其作用:
(1)接近聯想
(2)類似聯想
(3)對比聯想
(4)關系聯想
關系聯想的審美意義主要表現在:A使人由審美對象的審美特征的現實意義聯想到它的歷史意義。B使人由審美對象的審美特征所產生的結果聯想到它產生的原因。C使人由審美對象的部分審美特征聯想到它的整體或全部的審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