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樹:歷史與文化的理性解讀
----讀喬新華《為什么是洪洞》
石耀輝
在中國2000多個縣級行政區中,要找出一個名聲最大的恐怕當屬山西洪洞縣了。洪洞縣既非面積最大,也非人口最多,何以在全國聲明最顯,這主要源于600年前的那場明代大移民。
根據記載,從明初洪武至永樂的50年間,從洪洞大槐樹下出發的移民運動達18次,移民姓氏為1230個,移民總數超過150萬,直接移民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等18個省、市,600多個縣份。而后經歷代轉遷,大槐樹的移民后裔又遍及全國乃至海外,總人口估計超過兩億?!皢栁易嫦仍诤翁?,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上老鸛窩。”這段大江南北廣為流傳的民謠記述了大槐樹移民的史實,但也有人以“但不見諸史,惟見于譜牒”,產生了一些疑問。一個在當時不足10萬人的縣,怎能夠向外遷出百萬人眾呢?近讀喬欣華新著《為什么是洪洞》后,對于洪洞大槐樹移民的歷史和文化又有了新的認識。
關于洪洞大槐樹移民歷史。明代移民是一場全國性的運動,其中山西是重點,先后有50多個縣向外省移民,但歷史為什么單單會定在洪洞大槐樹?對于這個謎團,以往的專家學者,多從兩方面進行闡述,就是元末眀初,因連年戰亂造成的中原一帶地廣人稀,與此同時,晉南一帶卻是遠離戰亂,經濟富足、地狹人眾。本書還談到,明代移民之所以選擇在洪洞,首先是因為洪洞縣是一個水旱從人、不愁衣食、人口稠密的農業大縣,同時又處在貫通山西南北的大官道上,介于太原府和平陽府之間,并且離平陽府很近。這里一直都是官員來往、商旅過往的重要通道,因此,把它稱為“官道”。據《洪洞縣志》(民國版卷十六),明清時期的洪洞縣“南通秦蜀,北達神京,車轍馬跡,絡繹如織”。處在這樣一個重要的交通要道上,人流、物流以及信息的輸入和輸出都變得相對容易。而之所以選在廣濟寺一帶,則是因為這里廟宇寺院很多,又有官倉、義倉、驛站等,而且又臨近縣城,所有這些都為移民活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根據現有資料和研究結果表明,明代洪洞大槐樹移民,無論從時間上,從地域范圍上,從組織規模上來說,都是中國移民史上的頂峰,是中國歷史上移民規模最大的一次。
關于洪洞大槐樹移民文化。作者認為,洪洞大槐樹移民在中國移民史上,占有非常顯著的地位,但不能僅僅把它作為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進行研究,而應把它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對其蘊藏的豐富內涵進行探討。也就是要重點解答“為什么數以千萬人不假思索地一致聲稱自己來自洪洞”這一文化現象,這也是本書的重要價值所在。
首先,晉南、洪洞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這里流傳著大量的遠古人類文明起源諸如伏羲、女媧、炎帝、黃帝、堯、舜、禹的傳說故事,這是大槐樹文化得以產生以及令人信服的歷史根據。趙城侯村建有女媧廟、女媧陵,這早在宋代就有了記載。此外,縣境內還有四處女媧廟,而紀念女媧娘娘的民俗延續至今。與此相聯系,洪洞也有很多關于伏羲的傳說,在今卦底村一帶至今稱為“十里八卦”伏羲畫卦處的古碑至今也還在。關于堯舜的傳說,就更為豐富了,在羊獬和歷山以迎娘娘、接姑姑為主要內容的“千年走親戚”民俗流傳至今。這是根祖文化的老根、直根所在,正因為有這棵老根,才有了大槐樹這顆600年的槐根。
第二、洪洞之所以能塑造成一個象征或符號,士紳階層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洪洞包括整個晉南,本來就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只是由于少數民族的南下,使這里的族群關系復雜化了。因此,當14世紀明王朝建立,在國家重塑漢族正統的背景下,洪洞士紳們通過一系列“發明傳統”的實踐來表達地方認同。這其中包括,強調這里是三皇五帝的發源地,從金元族群對皋陶、師曠塑造,到明初對其重塑,最后到晚清民國“民族-國家“建構下對大槐樹的利用,使得洪洞形象一步步的凸顯出來,并且逐漸超越了地域本身,最終成為數千萬人認定的“故鄉”,最終成為一個象征符號。這其中1914年洪洞地方精英景大啟、劉子林等創修的“古大槐樹遺址”和1921年景大啟編撰的《古大槐樹志》是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事件。在上世紀80年代,時任洪洞縣委書記的劉郁瑞和縣長王德貴籌建“大槐樹公園”,更是功不可沒。
第三、洪洞的成名,我覺得還有兩個因素不能忽略。一是洪洞人的強悍剛烈、粗狂豪放、大度寬容、待人熱忱的性格。從古到今洪洞出現過眾多的歷史人物,這些歷史人物就是一種無形的力量,也是一種很強的文化軟實力。二是縣境內眾多的文物古跡和旅游景點。洪洞境內除了大槐樹移民舊址外,廣勝寺和霍泉、蘇三監獄等都是著名的旅游景點。特別是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玉堂春落難逢丈夫》有關洪洞的情節描述,以及后來由此改編的戲劇《玉堂春》的廣泛傳唱,對洪洞的知名度也起到了較大作用。
作者在《真實的故鄉 想象的家園》一文中曾寫道,與其說洪洞大槐樹是一個具體的祖先發源地,毋寧說它更是一個抽象的“故鄉”的象征性符號,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根”的象征地之一。它既是民族精神的載體,又是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的象征。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在晚清以降民族存亡的歷史關頭,大槐樹移民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蘊和凝聚力發揮了重要的合群衛國的歷史作用。我想,這也是閱讀本書應該得出的結論。與此同時,從古大槐樹遺址由譜牒到方志、由景點到景區、由歷史到文化、由文化到信仰的轉變歷程中,細心的讀者還應能夠看到歷史和文化是怎樣在人的推動下一步步發展的,也能夠體會到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如何相互促進的。如能上升到這個層面閱讀這本書,其現實意義自然就顯現出來了。
(《為什么是洪洞》喬新華著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